徐建新:吃祖宗飯,造子孫孽——全面大退步的中國中小學教育

發表:2002-10-04 16:3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引言

在人口太多,人均資源極其缺乏的中國,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重要是誰都清楚的,它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國有全世界最重視教育的幾千年的傳統和與此有關的歷史悠久的科舉制度,也有最關心、重視教育的民眾,中國的父母都會盡一切可能來讓自己的子女受最高最好的教育。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也前所未有地重視教育與科學技術,要「科教興國」。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的教育與科學技術,本來就是不合格的教育和水平較低的科學技術,卻還大幅度滑坡,而且出現了教育的下滑降低科學技術研究水平,科學技術研究水平的下滑降低教育水平這樣一種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中國的教育與科學技術全面大退步,已經使中國又一次陷入了落後就要挨打的境地,只不過現在是在經濟上落後挨打而已。

雖然中國的教育與科學技術全面大退步,理應導致中國的經濟退步落後,但中國的經濟仍在高速增長,原因何在?與吃祖宗飯,造子孫孽有關。全國人大環保委員會主任曲格平指出[1]:中國的情況是「追求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就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動力。這種單純片面追求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發展戰略所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是:環境急劇惡化,資源日趨短缺,人民的實際福利水平下降,發展最終難以持續而陷入困境。」「在現行的國民生產總值指標中,既沒有反映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這兩種重要價值的喪失程度,也沒有揭示一個國家為經濟發展所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相反,環境越是污染,資源消耗得越快,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也就愈加迅速。」

本人將在文中討論中國教育與科學技術落後的真正關鍵原因,並將指出:中國教育不合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極差的巨大缺陷,原因在於科學研究教育幾乎是空白;中國教育與科學技術比起八十年代全面大退步的重要原因在於使用了不恰當的方式砸教師、科研人員的鐵飯碗和引入了降低中國科技、教育水平的量化(等級化)考評制度。

在中國的有識之士的眼中,中國的教育問題很多,如素質教育不足,創新教育不足,如人文教育,如公民教育,等等,本人並非人文、公民教育等方面的行家,因此主要討論科學教育問題,討論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也主要討論中國中小學教育在培育學生科學研究素養方面的巨大教育缺陷。

二、中國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極差即創新教育的巨大缺陷,原因在於科學研究教育幾乎是空白

中國教育,包括中小學教育的巨大缺陷,大多數論者(最著名的是楊振寧先生)的觀點大同小異,詞語不同而已,以為我國的教育普遍存在著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是重視現有知識傳遞和積累,缺乏創造性的培養,這是由在中小學盛行的應試教育和大學狹隘的專業教育造成的。提倡死記硬背,實行題海戰術,使用標準答案,壓制學生的個性發展,把教學過程單純理解為對現有知識傳遞和積累,在教學方法和考試制度上也是重繼承輕創新、重灌輸輕發現等等,這是當前我國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中國的學生知識基礎紮實,但缺乏創造力,如中國的留學生在美國,考試都是很好、最好的,但做創造性的研究卻不如美國的學生。學生之所以創造力匱乏,原因主要在於我國教育長期忽視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性的培養,始終無法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怪圈,徘徊於知識型教育模式之中。學生作業負擔、考試負擔過重,中國的教育成了考試地獄。

也就是說,幾乎所有論者都認為:中國的教育的巨大缺陷是只教已有的知識,不教學生創新。因此,現在中國在創新教育方面的研究與嘗試,一般圍繞著教學生進行創造的各個方面進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新精神,保護、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主動性,進行啟髮式教學,讓學生多思考,等等。

但真正的問題根本不在於此。本人從多年研究創造性心理學的結果出發,既不相信創造力能夠被教師教育出來,也不相信「智力開發」等模糊的想法和辦法。本人認為創造性成就是科學家等人經過長期、艱辛的研究後自然而然的突破(部分內容請看我的《論科學創造(全文)》),如何產生這樣的突破也就是如何創造,不是教師能夠教會學生的。教育能夠做好的只是為學生的未來的創造打好基礎。

朱清時院士在《研究生教育要上質量,出精品》[2]中說:「國外一流大學都在著重培養人、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的直覺或者洞察力,厲以寧教授講得很好,他講:『學生入學時的成績都相差很少,但畢業之後或若干年以後相差很遠』,我想補充一點,厲先生講了許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如果這個學生培養出洞察力和對科學直覺,他就可以尋找好的方向,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他今後就有後勁;如果學生沒有培養出洞察力和直覺,他對科學沒有感覺,只能老師教他什麼他學什麼,這樣的學生今後就沒有多少後勁。什麼是直覺和洞察力呢?是他的含義非常難解釋,楊振寧先生曾經在一篇文章講過這樣一個問題,他說:『學好別人已經消化好的知識這當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要使研究工作真正成功,最主要的還是在於把當時一流的知識和自己的見解跟自己的品味、直覺和洞察力結合起來,冒出新的方向,這才是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點。』一個人的洞察力和直覺是如何形成的呢?楊振寧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又說:『同時都走到一類道路上的人,後來所做出的結果往往又很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分析出其基本原因,我覺得就是剛才所講的直覺和洞察力,而這個直覺和洞察力的成長基本上是在早年和學生時代,我認為這個人幼年或青年時代,他所接觸到的學科、學到知識和他的環境跟培養他洞察能力和直覺很有關係。』這件事情楊振寧先生這樣解釋還需進一步理解,就是國外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直覺和洞察力,他們的辦法是在學校營造一種濃厚的研究氣氛,周圍都得做研究,學生處在研究氣氛中去,看老師如何分析事情、洞察事情、提出新思想,從中悟出一種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洞察力或直覺,這個『悟』就是中國傳統話頓悟。洞察力和直覺不可能由老師在課堂上寫在書上或黑板上。如果培養一步一步行走是不可能的,那是一種飛躍,那種飛躍只能在很濃厚的研究氣氛中才能頓悟培養出來。國外的一流大學都努力做到學校營造出一種很濃厚的研究氣氛,具體說像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都在做研究計畫讓學生從大學階段就開始有時間接觸到科研,讓研究生與大學生一起經常有機會接觸到科研人員,一起討論,一起體會他們環境,這樣從學生時代就培養出他們的直覺和洞察力。由此,一個學校要把研究生直覺和洞察力培養好,需要在學校營造一種很好的研究氣氛,這研究氣氛有兩類,一類是科學研究基地,一類是好的教學實驗室,讓學生有新思想可以隨時都能在實驗室動手做。」

筆者之所以大段摘引朱清時的話,因為這是本人所見過的國內討論創新教育的文章中水平最高的內容,模糊地判斷、猜測到了創新教育的關鍵:在進行研究、參與研究中培養洞察力、直覺、品味。但由於楊振寧、朱清時缺乏對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沒能夠全面、仔細闡述什麼是洞察力、直覺和品味、為什麼必須在研究的環境中進行培養,為什麼對科學創新如此重要,而且沒有區別兩種性質的直覺,錯誤地認為這些要頓悟出來。其實,洞察力、直覺性的評價判斷力和品味都是由科學鑒別力決定的,即對自己和他人的科學研究成果良好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和把握能力(直覺常常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指直覺性的創造,一種是直覺性的評價判斷)。直覺性的創造我認為是不能夠培養出來的,但創造性心理學的爭論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不打算把本文的基礎建立在一個有爭議的論點上,寧願從共同認可的基礎出發進行討論。

毋庸置疑,任何創造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之上的,創造者必須具備必要的知識與技能還要進行鑽研才能夠作出創造。沒有具備這些,不可能作出創新。如果把教育學生具備必要的知識與技能,喜愛(至少不厭惡)鑽研,為他們未來的創造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不是讓學生厭惡這些必要的知識與技能,並把這樣的教育稱為創新教育(廣義的創新教育)的話,下面將進行的詳細分析將說明,中國的教育在廣義的創新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

以科學創新為例,如果對科學創新進行仔細的分析,中國教育真正的問題是:中國的教育連現有的存量知識都沒有教好,科學研究教育方面幾乎是空白或有很大問題。客觀地說,中國教育界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必須對學生進行如何做科學研究的教育,並讓學生瞭解科學家如何做科學研究,而且引進了西方的研究性教學,但既沒有意識到它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極其重要,也沒有紮紮實實、循序漸進地安排讓學生學會做科學研究的步驟,更沒有對自然科學各個學科的研究性教學進行全面系統的安排協調。

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創新,在實驗方面的創新就要完成從查閱資料、佔有資料、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討論、撰寫論文、文章、以及資料引用等一整套科學研究程序,在理論方面的創新就要完成從查閱資料、佔有資料、研究、討論有關理論、實驗、經驗材料,撰寫論文、文章、以及資料引用等一整套科學研究程序,這些科學研究程序是任何受大學教育的人都應該清楚或者瞭解的簡單的常識。但如果仔細分析其中的步驟,在任何一個步驟出錯誤就會導致科學家的研究失敗或成效不大,因此,要讓學生能夠進行創造,學生必須具備必不可少的科學知識,懂得什麼是科學和如何進行科學研究,還要知道許多相關的知識和技巧,也就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科學知識教育、訓練和科學研究教育、訓練。

在科學研究教育的基礎上,學生懂得了如何做科學研究,就能夠在隨後或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鑒別力。品味自然是運用高水平科學鑒別力對科研成果進行評價而表現出來的。從事多年的科學研究後,有些科學家就能夠迅速地對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產生直接的評價判斷,這就是直覺性的評價判斷。科學傢具備高水平科學鑒別力,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科學研究成果作出良好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和把握,就能夠更清楚現有研究的成功與不足,就能夠更準確地預見未來的研究方向,成功了就是具有洞察力,失敗了也很少有人苛求,因為科學研究必定會有失敗。

所以,僅從科學教育來看,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科學知識、科學研究、科學鑒別力教育都應該進行。中小學教育起碼應該是: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並且逐步學會科學研究基本功:如查閱、掌握資料,理解知識,學會做科學實驗,並且學會討論實驗結果,初步學會寫實驗報告、研究報告,並初步瞭解如何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初步瞭解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和適應這個世界。到了大學階段,就要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全面掌握科學基本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應用所學到的知識,能夠獨立、客觀地看待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並適應這個世界。到了研究生(主要是博士)階段,就要學到高水平的科學鑒別力,如:高水平的學術批評和自我批評,敢於懷疑,並具有充分的自信心(例如只要自己的研究是從實際情況或科學實驗出發,又是嚴密的理論邏輯推理得到結果,就應該對自己的成果具有充分的自信),能夠獨立完成科學技術的創新,而且能夠自己尋找研究方向。當然,自己尋找研究方嚮往往是博士後時期的訓練。

這樣的教育能學生與畢業後的學者能夠在必須共同遵守的科學研究方法、程序、學術規範上達成共識,而且對於已經獲得的知識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和理性的評價態度。

但從這樣一個明顯的、應該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教育目標出發,中國的教育,不管是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還是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都是很不合格的教育。這樣的廣義的創新教育,它的目標:教育學生掌握具備必要的知識,能夠主動地進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客觀地進行評價、討論,鑽研、喜愛(至少不厭惡)鑽研,直至能夠進行創新,也應該是普通的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因此,如果中國現行的教育在廣義的創新教育方面連必要的要求都達不到,存在著巨大的缺陷,那也就是中國教育連必要的要求都達不到,存在著巨大缺陷。

誰都知道:中國的教育除了研究生教育外,根本不在意這些,並且,真正的科學研究教育必須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一整套科學研究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一直到自己撰寫論文。但中國的中小學幾乎不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訓練,最多還看重什麼奧林匹克競賽,而中國的大學,一般是在大學本科畢業做畢業論文才開始進行全面的科學研究教育,這樣太遲的訓練還常常因為學生要找工作而收效甚少。

所以,不足為怪,中國的學生掌握了很多的已有知識,但不知道這些已有知識是按什麼途徑、方法產生的以及具體地是怎樣產生的,如何作出良好的評價判斷,更沒有科學鑒別力,那麼,學生成了研究者,在需要自己獨立、主動地去創新(創造新知識)時,自然就不能夠至少不熟悉如何按照科學研究正常的途徑、方法去做研究、創新,更不知道如何對已有的成果作出客觀、良好的評價判斷,就不能夠發現已有成果真正的不足,創造常常是從發現真正的不足開始的,這樣的情況就是在研究中無從下手,無法開始創造;這樣,研究者同樣也不能夠對自己的研究結果作出客觀、良好的評價判斷,也就不能夠客觀地評價判斷自己偶然產生的新設想(也有一些創造是從偶然的新設想開始的)、所作出的研究的意義如何、缺陷何在,是不是真正的創新、創新的水平如何、是否具有重大的進一步研究發展的潛力等等問題。這樣,研究者就無法將一個有缺陷的設想或研究結果,通過不斷的努力變成紮紮實實的真正的創新,也不能夠盡早放棄毫無意義、錯誤的設想。這一切的情況,就是研究者創造力低下的表現。

結論:科學研究教育是培養科學鑒別力最重要的辦法。不進行科學研究教育,就不具備必要的科學鑒別力,學生和研究者必定創造力低下。

三、欺騙社會的素質教育口號與逼迫教師搞分數教育的中小學教育

眾所周知,中國的中小學教育,考試負擔、作業負擔極其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師一致贊成的口號,出版了很多論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見。與此同時,眾所周知,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學生天天忙於做作業、應付考試,學生負擔(作業負擔、考試負擔)太重,教師與學生都沒有時間也無法自覺主動地讓學生自學擴展知識面,提高素質,提高動手能力等等,在中國中小學教育基本上是滿堂灌的情況下,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知識面等等是極其重要的素質,但現在的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根本不讓或者沒有時間讓學生自我發展這些素質,學生的素質比起八十年代是大退步了。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認為[3]:素質教育是目的,應試教育是選拔手段,兩者並不是矛盾的。中國的高考壓力並不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壞處,而是爭取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所必定導致的競爭壓力。解決辦法是開放民辦教育,還是要堅持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最不壞的辦法),等等。本人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是教育界和媒體發明的能夠大肆炒作的假問題。應試教育是一個含義混亂、不正確的概念,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最不壞的考試選拔辦法,準確地說: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一切為了分數的教育,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是一切為了分數。

秦暉的看法確實是真知灼見,但他也沒有看出中國中小學教育最大的問題:中國的教育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缺乏創新教育,而在於非常缺乏對學生的科學研究素養的培育,幾乎把科學當成死的知識來傳授,錯誤地以為學生的科學基礎就只是死板的科學知識。科學研究素養的核心(或者說是狹義的科學素養)當然是科學研究程序、方法和科學精神,還包括具體化的科學研究的技能,科學的批判思維方式,科學的態度以及科學的價值觀等等。有一句話說:當學生把學校裡面學到的知識忘記後,剩下的就是教育。有很多的科學知識肯定會被學生忘記,學生學到的技能也會生疏,唯有學生學到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精神,如何主動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等等還會是學生受到的教育中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科學研究素養也是公民素質的一部分,科學研究素養達到高水平後的表現,筆者稱之為科學鑒別力,楊振寧先生等人稱之為洞察力。

學生的科學基礎肯定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素養,國人可能還包括楊振寧先生錯誤地以為學生的科學基礎就只是死板的科學知識。準確地說,中國的教育連現有的存量知識都沒有教好。中國的教育非常缺乏從查閱資料、佔有資料、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討論、撰寫論文、文章、以及資料引用等一整套基本科學研究方法、科學研究基本功的訓練,也就是非常缺乏科學研究素養的訓練、教育。而據黃痊癒說,還有其他的資料說,美國的教育在這方面很強,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了,而且非常看重,一直進行到博士後階段。美國還制定了高水平、嚴密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

筆者認為:中國必須在中小學就開始進行科學研究教育,培養科學研究素養。中國條件好、應試壓力不大的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小學,應該能夠做到接近美國那樣的科學研究教育,因為中小學教育只要做到初步的要求就夠了,而且有充足的財力支持。如科學基本功教育應該是小學三四年級學習如何查閱資料,掌握資料,並且學習如何寫文章、論文,以及資料引用,小學五六年級和中學,逐步學習從查閱資料、佔有資料、討論、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討論、撰寫論文、文章、以及資料引用等一整套基本科學程序、科學基本功,這些簡單的科學研究基本功和應用知識的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基本上是:小學教師受過專科或本科教育,中學教師受過本科或碩士教育。

但目前中國的中小學中,這些教育幾乎全部都沒有,大學一般是在大學本科畢業做畢業論文才開始進行全面的科學研究教育。目前中國的中小學,小學教師與初中教師的水準與所受過的訓練,也達不到要求。這些缺陷是會起作用的。

  到了高級層次的碩士、博士等級,這些能夠轉變成高水平科學研究素養(科學鑒別力)的科學研究的基本功就很重要。在科學上,只有新想法,而沒有紮紮實實的根據,嚴密的邏輯推理和計算,是不能夠被接受為創新的。創造是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的積累的突破,需要非常紮實的科學知識、科學研究素養的基礎。中國的教育是在大學本科畢業時、碩士、博士等級才開始進行美國從小學就開始了而且連續進行的科學研究基本功教育。中國的研究生教育等於是重新打科學研究基礎。這樣,美國傑出學生的科學研究基本功基礎紮實,中國傑出學生的科學基礎卻缺少了重要部分,美國的傑出學生的科學知識基礎與中國的傑出學生相比應該是相差不多的。但科學研究素養方面,如基本科學方法,科學研究基本功等,美國的傑出學生遠遠超過中國的傑出學生,而且科學研究素養達到高水平能夠轉化為在科學創造中非常重要的科學鑒別力。中國學生進入碩士、博士等級,開始進行創造性研究了,卻缺乏科學鑒別力,必須重新打科學研究基本功方面的基礎(恐怕中國文科的相當多的導師和研究生還沒有去做),科學的創造是需要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素養基礎的,這樣,中國傑出學生(包括碩士、博士)科學研究的基礎有重大缺失,在科學研究上的創造力怎麼能夠與美國的傑出學生相比?因此,中國的教育越到高等級,越沒辦法和美國比,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小學教育上,吝嗇下來的每一元錢,沒有進行的每一項必要的科學研究訓練,都會在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階段、畢業後的工作階段需要加倍補償。

目前中國的中學受美國影響而開始進行的研究性學習,筆者看了一些資料,發現現有的研究性學習,其它不說,在科學基本功的查閱資料、佔有資料、資料引用這方面的教育做得很不夠,幾乎沒有,在科學研究方面,讀文獻、討論文獻是很重要的,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就沒有遵循科學研究的程序。但中國的各種教育研究雜誌,在中國連科學教育ABC都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就奢談、大談創造教育,沒有認識到中國的科學教育根本沒有把學生的科學基礎打好,還起勁地討論如何進行創造、如何教學生創造;這些雜誌只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地談論如何建好空中樓閣而已,這樣的中國教育情況,又怎麼可能產生愛因斯坦那樣高水平的業餘研究者?

當然,從社會接受並鼓勵創造的環痴飧黿嵌壤此擔(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