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濫用客戶資料辦信用卡 銀行壞賬出現新源頭

發表:2004-03-25 15: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記者日前從某銀行人事處瞭解到,迫於信用卡的發卡壓力,一些市民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銀行員工擅用個人信息代辦了信用卡,而客戶根本沒有拿到信用卡。近兩年來我國信用卡數量激增至400多萬張,從某種角度說,這400多萬信用卡客戶的信息已經暴露於風險之下。

  信用卡是一種信用標誌,同時也是銀行未來的利潤源泉。國內的信用卡市場從一開始就呈現出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在激烈的競爭中,各家銀行紛紛使出各自的手段達到目的,但為了更多佔有市場份額,盲目追求發卡量成了目前銀行的通病。而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非正常行為,也為銀行和持卡人埋下了重大的隱患。

  見利忘義

  銀行濫用客戶資料

  近來,各家銀行紛紛推出了上門辦信用卡的業務,但記者發現,在上門辦卡的過程中,原本嚴謹的辦卡程序卻失去了原有的規範,本應由本人認真填寫的信用卡申請表,竟然可以由銀行人員代勞,並且忽略了信用卡申請中最重要的事情--客戶自己簽名。這是否意味著,銀行只要掌握了這些信息,不通過客戶本人同意,也可以為客戶辦一張信用卡?

  記者從一家銀行的信用卡營銷人員口中得知,未經客戶同意就代為辦卡的事,在現實中並非絕無僅有。「我曾經有一位客戶,在填好申請後又決定不辦信用卡了,但他並沒有要回申請表和身份證複印件。那個月我的任務正好還沒有完成,就私自為他辦了一張。當然,卡是寄到我手裡,沒過多久我又把卡銷了,而我這位客戶從始至終都不知情。」這位銀行信用卡營銷人員告訴記者,其實只要掌握了客戶的身份證複印件,作為銀行人員,冒名辦卡並非難事。最令人驚訝的是,就連他自己的個人信息,也被別人冒用辦了一張信用卡,而他本人也是兩個月後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知的。「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這張卡在誰的手裡。」他承認,儘管大多數的卡只是被用來應付任務,但仍不能排除信用卡被盜用的風險。因為信用卡始終就沒有交給客戶,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道德風險,也就是辦卡人員要是用這張信用卡消費或提現了,承擔損失的就是毫不知情的客戶。

  他告訴記者,現在銀行信用卡競爭激烈,為了多發卡,上級給他們每個人都派了任務,完成有獎,完不成不是扣工資獎金,就是被開除。作為銀行人員,只要有客戶的部分信息,他們就知道如何填寫申請表更容易獲取信用卡,這樣也就更利於完成任務。

  向銀行申請過信用卡的人都知道,申請信用卡需要填寫一張個人信息詳實的申請表,這既是信用卡申請的必備步驟,也是持卡人用卡安全的重要保障。按理說,銀行有義務為持卡人的信息保密,並妥善管理持卡人的信息。有專家認為,信用卡嚴格地說是一種信用消費工具,銀行和持卡人的相互信任關係完全建立在持卡人出具的真實有效信息的基礎上,而現在由銀行大包大攬的辦理信用卡,一旦今後持卡人用卡過程中出現什麼問題,由於信息的缺失,銀行和持卡人雙方的權利義務均無法得到很好的履行。

  飲鴆止渴

  信用卡舍本大派送

  現在銀行為了追求發卡數量,忽視信用卡原本程序嚴格的審核,忽視信用卡的潛在風險,信用卡正在變成不計成本的大派送。

  其實在各家銀行內部,向員工派發辦卡任務已經不是新聞。記者瞭解到的一家銀行,不僅一線的營銷人員每人每月要辦出100張信用卡,就連很少直接接觸市場的辦公室人員,每人也領到了30張的任務。「完成任務,不僅說明能力強,也意味著收入的增加;完不成任務,不僅表明該員工能力不行,還意味著收入的減少」,一家銀行的員工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

  這種績效與收入掛鉤的形式在各類企業中都比較常見,也是激勵機制中最主要的形式。但信用卡不同於普通的商品,它實際上是一筆可由持卡人隨意支配的銀行貸款,信用卡的發行數量越多,就意味著銀行承擔的風險越大。

  記者身邊的朋友,現在有不少人都擁有不只一張信用卡,而這些卡,多半是在身為銀行人員的朋友勸說下,或銀行禮品的誘惑下辦的,本來對個人信息要求嚴格細緻的申請表,在他們看來,「就像在網站論壇上註冊一樣簡單,除了姓名和電話要真實。」

  而銀行為了擴大信用卡發卡量,還採取了免收年費、開卡送禮等種種促銷方式。「免年費意味著持卡人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獲得一筆可隨意支配的銀行貸款,這在國外的市場商業化運作中,是只用於對銀行優質客戶的優惠服務的。」那位銀行信用卡營銷人員直言不諱,「反正辦卡也不用花錢,為了完成任務,我已經把身邊的親戚朋友快『發展』光了。」

  在這些被「強拉硬拽」出來的信用卡持卡人中,有不少人都對信用卡沒有實際需求,卡辦下來以後就成了一張「死卡」。有些人甚至還搞不清信用卡究竟有哪些功能,當然,這裡面也摻雜了一定比例的惡意透支者。

  警鐘已響

  銀行壞賬又出新源頭

  熟悉銀行業的人都知道,不良貸款是銀行業最敏感,也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各家銀行都在努力縮小自己的不良貸款數量。但信用卡這種有別於傳統貸款模式的新型消費貸款,是否會成為銀行不良貸款的新源頭。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大金融與財稅電子化研究所所長譚榮華認為,如果銀行信用卡在混亂無序中膨脹,肯定會成為銀行新的不良貸款的產生源頭。就拿填寫信用卡申請表來說,對持卡人資信的嚴格審核是信用卡風險防範的第一道環節,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在後續信用卡的使用過程中,銀行也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及時有效的風險分析和監控,以防止壞賬的產生。

  他指出,忽視信用風險,盲目追求發卡量,從而造成大量壞賬損失的情況在全球已經顯現。據統計,受不良貸款大增的影響,韓國八大信用卡公司2003年總計虧損89.5億美元,創記錄高點。韓國金融監督管理局表示,2002年信用卡業的壞賬比率僅為6.36%,2003年則驟升至10.09%。依據韓國、臺灣的經驗,信用卡的風險是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只有在信用卡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持卡人大量使用信用卡後才會出現,而且愈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愈是容易傳染式地觸發信用卡危機。在我國極不成熟的個人信用環境中,若以下達硬性指標的方式開展信用卡混戰,持卡人也會飄然起來,也許這正蘊藏了日後的風險。雖然是違背規律者嚥下苦果,但其影響卻會拖累整個中國經濟和銀行卡業的聲譽。

  譚榮華分析,銀行信用卡市場現在出現的這種不正常現象,與我國信用卡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有關。信用卡是未來銀行的重要利潤點,是銀行業發展的趨勢,各家銀行都想在市場的初期搶佔相對有限的客戶。很多銀行在這方面還沒有經驗,更沒有吃過「苦頭」,因此出現了蜂擁而上的局面。據統計,從2002年末至今的1年多時間裏,國內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有10家發行了信用卡,另有4家銀行的信用卡發行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譚榮華表示,實際上,中國信用卡市場是一個長期「利好」、空間極大的市場,沒有必要急於「趕趟兒」,銀行只有立足於成熟的戰略考慮和風險管理,才能使信用卡業務持久、穩健地發展。就目前而言,一些早期嘗試過信用卡業務,積累了一定經驗的銀行可以繼續前行,而一些缺乏經驗的銀行不妨先從優良的借記卡客戶中發展信用卡持有者,並儘可能地加強前後兩個環節,即:發卡環節和使用環節的風險管理,謹慎嘗試,這樣才能避免重蹈韓國、臺灣的覆轍,也能令持卡人的權益得到相應的保障。


北京現代商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