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美國孩子比中國孩子愛笑

發表:2004-08-11 18:1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美國心理學專家琳達.卡姆拉斯9日在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指出,三週歲美國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齡的中國孩子多55.6%。

她發表的《中美兒童發展》報告成為在此間舉行的本屆大會首批學術報告中最引人關注的一個,眾多聽眾甚至擠滿了報告廳的過道。

卡姆拉斯的結論來自對40多例中美兒童笑容的記錄、比較和分析,以及對兩國兒童心理及性格差異的深入研究。

《父母必讀》雜誌副主編徐凡說,當今中國的城市家庭大多為三口之家,獨生子(女)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然而,父母的溺愛和過度關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去關注、幫助和愛護周圍的夥伴。他們對自身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容易產生對他人和社會的失望感。徐凡認為,「童年時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殘疾往往會影響一生的發展,而要彌補則需付出很大代價。」

美國河郡學院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卡蘿爾.亨青格的研究表明,與美國兒童相比,中國兒童發生內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分別高出92%、31.3%和138%。

「父母不應填充孩子的全部生活,即使是嬰兒,也需要一定的獨處空間。」徐凡說。

在中國,與生活上的大包大攬相伴隨的往往是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值和高標準要求」。卡姆拉斯指出,中國父母在易發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要超出52.2%。

河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王欣指出:「中國父母往往把太多的期望寄託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會引起孩子的牴觸和逆反心理,結果事與願違。」

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孟昭蘭認為,兒童的心理問題都是由父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會變得更加孤獨和內向,甚至走向極端。

亨青格教授呼籲:中國父母應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生活,而不要強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

國際心理學研究證明:通過語言、表情等方式經常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對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至關重要。

「不要一味對孩子進行批評、責罵和說教,而應多給他們一些笑容。」 孟昭蘭教授說

新華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