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假記者橫行霸道

發表:2004-11-25 22: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海特派員黃綺芳報導,去年,來自新加坡的公關陳瑞在上海為一家高級酒店舉辦宣傳活動。這是他到上海以來所接過規模最大的生意。看到多名記者出席他精心策劃的新聞發布會,令他感到既興奮又有成就感。

當天,一名記者熱情地向他搭訕,表示將給予該活動顯著的報導。

幾天後,為了收集剪報,陳瑞按照該記者名片上的資料,打電話給報社,愕然得到「沒這個人」的答覆。他覺得有點不對勁,但想到上海地廣人多,記者跳槽並不新鮮,所以就聳了聳肩,沒去追究。

沒想到,大約一個月後,他接到酒店的投訴電話,說一名出席過宣傳活動的記者到酒店白吃白住,還累積了大筆開銷。

那名「記者」,就是在新聞發布會上給他假名片的男子。

「他自稱是高級編輯,從網際網路上下載別的記者的文章,再把自己的名字簽上去當成是自己的署名。」陳瑞向本報憶述當時的情形時,還感到有點憤怒。

原來,這名「記者」聲稱認識該酒店經理,表示要入住該酒店。由於當時酒店經理正在度假,代經理姑且先讓他住了下來。不料,該名男子越住越「爽」,後來還帶了朋友來吃喝玩樂。代經理覺得事有蹊蹺,要他結賬退房,他卻耍賴,硬指酒店經理讓他免費入住。代經理為了息事寧人,情急之下只好放他走。

酒店經理回來後,果真表示不認識這名男子。倒霉的代經理唯有償還該名騙子積累的賬單。

行徑如同黑社會

這僅是中國「假記者現象」嚴重性較輕的案例。

近幾年,中國屢屢出現有人假冒記者行騙的案子。《瞭望東方週刊》報導,單在今年,山西省新聞出版局就取締了21個非法記者站、查處了8名假記者。當局估計,目前還有100多名記者逍遙法外。

這些「記者」非常「專業」,不但有記者證,還設有記者站,行徑卻媲美黑社會。他們一般借揭發腐敗為名義,勒索「受訪」的企業。企業因擔心得到負面報導,只好對他們又塞香菸又塞錢。但是,這些「記者」叫價可是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人民幣)不等!

據報導,山西最近取締的北京《警視專刊》山西記者站時,驚然發現這個「新聞單位」設有「債務清欠部」、「打假維權部」、「製作室」、「策劃部」,甚至「護衛隊」。「記者」除了「採訪」,還幫人討債、收保護費,假記者都在北京的總部受過擒拿和格鬥的訓練。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媒體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力以及責任越來越大,因此成了一些人藉以謀利的手段。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接受《瞭望東方週刊》訪問時說,人們對媒介寄予的希望越高,說明社會制度本身尚需完善。「制度建設的不完善給假記者的生存創造了一定的空間,也造成了一定的惡性循環。」

有者指出,目前給「車馬費」(一般從200元到300元不等,約40至60新元)邀請記者採訪的「行規」是造成假記者輕易得逞的因素之一。一名自稱周士君的網民在人民網發表看法說:「假記者們之所以能不虛此『騙』……就是因為作為記者吃不掏錢飯的機會太多的緣故使然。諸如有的慶典或大型會議,到場的記者不僅可以混個『肚圓』,而且臨走還能捎帶些價值不菲的紀念品,甚至以『交通費』或『車馬費』的名義揣上個沉甸甸的紅包。」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許多記者都持有通過採訪換取好處的不正當心態。他說:「這裡有個『跑場子』的說法,就是形容一天採訪好幾個活動,以收集更多『車馬費』的行為。」

對許多外國公關而言,為了確保宣傳順利,給「車馬費」是無奈但必要的做法。陳瑞說:「給車馬費的風氣已被濫用,成了變相的『買版位』,這無疑對中國公共關係行業的發展有害無益。中國政府應該逐漸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工作,公共關係行業才有健全的發展空間。」

(早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