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 . 矽谷 . 亞洲人 . 美國夢(4)(組圖)

發表:2005-03-14 14: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82年, Hong Vuong 用盡了她最後五根金條才找到機會帶著女兒登上了一條擁擠不堪的漁船逃出越南領海, 幾經輾轉最終乘飛機到達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荷塞(San Jose)。在聖荷塞國際機場, 身無分文的她甚至沒有能力為飢餓的女兒購買哪怕一點點零食。23年以後的2005年, Vuong已經成為聖荷塞市中心一家越南餐廳的老闆, 而她的幾個女兒也相繼大學畢業。

灣區名人Anil Godhwani的父母21年前使其從印度一所私立學校退學, 然後在美國繼續完成高中和高等教育。如今, Godhwani從其在桑尼維爾(Sunnyvale)建立的公司所獲得的利潤足以使他成為灣區印度移民社區的一個百萬富翁兼慈善家。

亞裔改變了灣區的形象

儘管他們的經歷迥然不同, 然而Vuong和Godhwani的故事卻都反映出某種強勁的趨勢。在美國重新打開對亞洲的移民大門之後僅僅40年, 那塊陸地上的亞洲人以及他們的家庭正在徹底改變灣區的面貌, 移民的傳統概念也因此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在其後的連載中還將詳細地介紹Vuong和Godhwani在美國的奮鬥經歷。

作為一個美國亞裔後代最大的聚集地, 灣區不僅是一個新移民實現他們美國夢的地方, 同時也是一個他們能夠在人口上超越其他早已在北美定居了的族裔的區域。這一變化在1956年以後更加顯著, 因為從那一年開始亞洲移民終於獲准在加利福尼亞州購置和擁有自己的土地。

由聖荷塞水星報(San Jose Mercury News)和亨利 • J • 凱撒家庭基金會(the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在2004年底所聯合完成的灣區九個縣的亞裔成年人調查報告就如下問題為人們提供了詳盡的說明:這些亞洲人為什麼來到美國? 他們如何評價他們在美國的生活? 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在美國所取得的成功? 81%的受訪者承認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調查報告還揭示了亞裔社區的某種複雜性, 比如以信奉印度教為主的印度社區和以信奉天主教為主的菲律賓社區之間的較大差別, 而它們又與一般意義上的「亞洲人」之間所存在的不同。

這份由中文、廣東話、他加祿語(菲律賓國語)、越南文和英文進行的調查問卷而總結成的調查報告還反映出成功亞裔背後一個共同的要素:對子女教育的重視。根據 2000年加利福尼亞州人口普查, 華人、菲律賓人、印度人和越南人四大族裔之和構成了灣區亞裔總人口的84%。伯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專門從事亞裔美國人研究的L. Ling-chi Wang教授說, 「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其他地區, 拉丁裔人口的成長非常迅速, 然而在灣區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在這裡人口成長最快的是亞洲人」。「儘管過去大多數排斥亞裔的法律都曾起源於加州, 但是灣區仍然以亞州人機會最多而著稱, 因為這裡有亞裔的歷史根源, 有溫暖的氣候, 有優秀的大學, 當然也存在著新的高科技淘金潮的巨大吸引力」。

在這些被採訪的人中, 有將近70%是出生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希望獲得更好的經濟前途或者受教育的機會是他們這些人來到美國最主要的原因。而且, 雖然亞州移民一直保持著與自己祖國的密切聯繫, 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是把美國當成了自己真正的家, 並沒有重新回到亞洲地區居住的任何打算。

深入調查整個灣區所能感受到的亞裔影響

儘管該調查問卷是迄今為止同類型之中最為全面的一份, 但它所能提供的也僅僅是關於灣區130萬亞裔業已形成的社區、其所擁有的學校和形形色色的生意的一個剪影。而權威得多的描述和分析則是加利福尼亞州的人口普查結果以及相關的學術研究, 它們能使想瞭解灣區亞裔狀況的人獲得一個更加完整的概念。

根據2000年加州人口普查, 在矽谷高科技領域中從生產線工人到電腦工程師, 有40%的人是亞裔。當他們中的許多人仍處在生產線或至多一個中級職務的同時, 另一些亞州人則創建或合夥創建了矽谷令人矚目的高科技公司, 像是yahoo!, BEA Systems, Informatica, Cirrus Logic, Webex Communications, Juniper Networks 和Nvidia 等等。




位於南灣桑尼維爾第一街701號的雅虎公司總部。在IT行業史上, 有三位「另類」青年沒有畢業就「逃離」學校外出創辦公司並取得巨大成功, 他們是比爾.蓋茨、邁克.戴爾和楊致遠。1968年出生於臺灣的楊致遠10歲時跟隨家人移居加利福尼亞, 當時他所認得的唯一的一個英文單詞是「shoe」。高中畢業時他以優異成績進入斯坦福大學, 最終卻又放棄博士論文答辯而與合夥人創辦了yahoo!。「yahoo」是18世紀英國作家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中格列佛所遇到的一群野人的名字, 楊致遠他們在yahoo後面加上了一個驚嘆號, 用以突顯初見野人時的驚詫。yahoo!的廣告詞是「do you yahoo?」業內人士分析說它的影響力完全可以與耐克的「just do it!」相媲美

1989年7月美國參議院經過長期的辯論與聽證,終於以81票對17票通過了關於移民改革的358號議案。老布希總統於次年11月簽署,使之作為美國的一部新移民法而正式生效。1990年新移民法最重要的變化是在移民類別中設立了具有優先權的職業移民,即每年4萬名「技術人員、專業人士及其他技術勞工」的配額。這使許多在美國接受了先進科技教育的亞洲青年獲得了移民美國的可能。對中國人來說,除了這一移民法所帶來的機會,還有另外一個機會,那就是1990 年代初美國政府准許數萬名大陸中國留學生與學者以政治難民身份滯留美國,躲避中國政府在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所進行的迫害活動。



在北聖荷塞以Zanker路和Tasman路交口為中心方圓數公里範圍內的一大片建築群就是思科公司(Cisco Systems, Inc.)所在地。可別小看了那幾十座顯得笨拙和呆板的大樓, 就是那裡面了不起的工程師們實現了電子計算機從孤立狀態(stand-alone)到網路化的技術革命, 而由這一革命所發端的網際網路時代又改變了人類的工作、生活、消遣和學習方式。Cisco的名稱來源於San Francisco, 而公司的標識(logo)則模仿舊金山金門橋, 意在連接和結成網路。Cisco歷來尊重和鼓勵公司的多元文化, 僱員中有大量的印度裔和華裔軟體工程師。在Cisco工作的華裔工程師中間有一個別緻而溫馨的網路社區, 它的名字就叫「chinatown」

亞洲留學生在美國立足和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以學生簽證(F-1)入境美國,學成之後在美國求職,由公司幫助申請工作簽證(H1-B),進而申請永久居留(綠卡)。克林頓時期,美國為了滿足其對高科技人才的極度需求,曾經把H1-B的限額從每年6萬5千提高到19萬5千。在美國經濟大幅度下滑後,這一限額又恢復原狀。在上述常規方式之外,亞洲高科技人才在美國尋求工作機會還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從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直接申請H1-B簽證或以跨國公司管理人員的L簽證來美國工作。在矽谷,還有不少亞洲人是從加拿大來到美國工作的高科技人才,他們所持的工作簽證是美國給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成員國公民的TN簽證。



位於桑塔克拉拉Mission College大道2200號的Intel公司總部。作為全球最領先的電腦晶元研究、開發與製造商, Intel本身及其產品都意味著絕佳的商譽和質量。在Intel的僱員中, 同樣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亞洲面孔, 他們中間既有工程師也有管理人員、甚至高層管理人員。近年來, 電腦晶元的生產和研發都在向亞洲地區外流, 造成了網路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矽谷所經歷的又一次巨大衝擊。美國媒體曾經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矽谷每5個工程師職位中就會有一個流向亞洲, 這對Intel意味著什麼呢? 對矽谷意味著什麼呢? 對灣區的亞裔又意味著什麼呢?

直到今天, 灣區的KTSF電視臺仍然是全美唯一的一個晚間播放廣東話、普通話以及其他12種亞洲語言的娛樂和新聞節目的電視媒體。在灣區生活的華裔成年人很少有人不知道KTSF週一至週五晚上的時事脫口秀「話越地平線」和它的主持人史東先生。這個電視節目目前已向全美播出, 節目過程中經常可以聽到美東聽眾的call in電話,他們那裡的時間已經是次日凌晨了。

在東灣的佛利蒙(Fremont)這個全美規模最大的「印裔美國人節」的發源地, 美國的第一個多元文化大型電影院----Naz8, 只上映來自亞洲的影片。在南灣的庫珀蒂諾(Cupertino), 一個來自中國的富有移民正在主持翻新慘淡經營之中的Vallco Fashion Park購物中心, 新的購物中心將是一個具有國際主題的大商場, 外加一個上千個座位的大型中餐館。從靠近舊金山的達裡城(Daly City)到東聖荷塞, 灣區的菲律賓移民在菲律賓全國二百多個組織和團體的資助下得以舉辦一年一度的「菲律賓傳統節」。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裔美國人歷史學教授Henry Yu的話來說, 那就是 「灣區的多元化使舊金山看上去更像洛杉磯、溫哥華、上海和臺北那種國際大都市----許多種不同類型的人在一起能夠和睦相處」。

早在19世紀中葉, 灣區亞裔人口的比例就比美國其他地區高, 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勞工來到這裡淘金和修筑鐵路。然而他們很快就遭遇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種族歧視和排斥華人的各種法律:華工雖然被運到了美國, 並且被派往最危險的地段修筑鐵路, 可他們根本沒有任何權利移民從而也不可能最終成為美國公民。

灣區在這方面真正的轉變發生在1965年, 那一年美國在將近半個世紀以後首次對亞洲移民重新開放了它的邊界。起先, 只有很少一部分亞洲移民獲得准許進入美國。直到1980年, 居住在灣區的亞洲人還只佔那裡總人口的8%。從那以後, 亞裔人口的數量大幅度攀升, 達到灣區總人口的20%。而當時美國全國亞裔人口佔全美總人口的比例僅僅是4%, 即便是在加利福尼亞這個亞裔人口較多的州, 其全州的亞裔總比例也不過11%。根據1992年7月一期美國商業週刊的報導, 1971-1991年的20年間, 全美合法移民總數的35.2%來自亞洲。其中, 菲律賓人佔6.7%; 南朝鮮人佔4.7%; 中國(包括臺灣)人佔4.7%。而同期僅墨西哥一地的拉丁裔移民就佔全美合法移民總數的23.7%。

只不過短短20年的時間, 灣區亞洲人的族裔構成和人口地理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至今日, 灣區居民中亞裔比例甚至已經超過了洛杉磯和橙縣(Orange County)。

隨著亞洲所有地區的移民的陸續到來, 曾經是灣區亞州人最大族裔之一的日本人現在已經變成第五大亞裔社區, 在人數上僅略多於南韓人。灣區的中國人社區一直是全美最大的中國人社區之一, 而灣區菲律賓人和印度人的比例也明顯高於洛杉磯和橙縣。

亞裔人數的迅速增長對舊金山的人口構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雖然舊金山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亞洲文化中心, 但現在灣區亞洲人口中僅有20%居住在舊金山, 而在20年前則有33%的人在那裡居住。




菲律賓社區的盛大節日

就菲律賓人而言, 他們的「首都」是舊金山南部的達裡城(Daly City)、東灣的苗必達(Milpitas)和聯合城(Union City)。在這些城市的菲律賓國民銀行中, 菲律賓僑民排著長隊準備向家鄉匯款。位於東灣的佛利蒙(Fremont)和苗必達一向是印度社區的中心。而灣區70%的越南族裔則聚居在桑塔克拉拉。在那裡的Story街,由越南人經營的一家大型購物中心剛剛取代了原來的傳統美國商家Price Club。

馳名世界的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在 1990年代開始為其耗資巨大的擴建工程所進行的籌款活動中, 逐漸認識到族裔及其人口變化的重要意義。博物館專門負責籌款的委員會最終把籌款目標轉向了矽谷的企業家們。居住在波脫拉谷(Portola Valley)的南韓移民Chong Moon Lee向博物館捐贈了一筆數目可觀的款項, 當然他後來也因此而獲得了一項令人羨慕的殊榮: 以他的名字命名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萬維(待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