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在北大校園談天說地,其中,他談及教育和新聞的內容就最引起關注。
溫家寶在北大校園對同學們說:「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不需要教。要提倡引導與啟發,使學生加強自力鍛練,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鬥爭能自奮,攻關能自勉的主動境界。』我們需要的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社會發展就是要使人的創造性思維迸發出來,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溫家寶在上述說話所提出的,其實就是西方教育一直強調的「獨立思考」。他的一句「是非能自辨」,更屬可圈可點。
形成對比的是,去年中共曾發出「二十九號檔」,要求加強對青少年的意識形態控制,並以「關心青少年成長」的名義,查封了一大批網站。今年初以來,當局更透過資訊產業部,對國內所有網站進行排查,要求備案;最近並以教育部的名義,下文要求將一些著名大學的BBS關閉,或禁止外部訪問,並在內部實行實名制登錄。
當著負責教育工作的國務委員陳至立的面,溫家寶又批評了教育部門未能落實基層義務教育的問題。溫家寶表示:「有一件事,我一直忘不了。那年我到甘肅靖遠縣,走進一個農戶家,女主人雙目失明,屋子裡收拾得很乾淨,孩子也干乾淨淨的。她拉著我的手哭個不停。我問她有什麼困難,她說,我眼睛瞎了,沒有文化,就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學,上希望小學,不要當睜眼瞎。在那麼窮的地方,上學的願望是那麼強烈!」
自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國教育當局一直公開表示:自江澤民時代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已進入了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並以此作為江澤民政績的一個例子。可是,近日中國傳媒接連揭發中國農村教育和大學教育都是問題多多。在江澤民時期任教育部長,現時也是負責教育的中國國務委員陳至立,正好處於這些風波的峰頭浪尖。
中共中央黨校的一項調查,更是無情地戮破了教育部稱「九年普及教育覆蓋率達90%」的說法。中新網1月12日電引述《經濟參考報》報導指出,1月8日,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潘雲良做了一個報告。該報告顯示,近幾年,農村學生的輟學率、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輟學率上升,有的地方農村輟學率高達10%以上。而且,「就許多地方的實際觀察,農村學生的流失輟學率比統計數字要高的多」。這個中央黨校學者的調查發現,地方教育部門上報的是一個數字,而實際的卻是另一個數字。
報告援引黑龍江省賓縣的例子表示,該縣經濟發展在黑龍江省已算處於中游,但各鄉鎮的輟學率則遠不止是上報的2%。以賓縣久太中學為例,其實際上報的只有2%,而真實輟學率則在8%以上。
報告點出了地方教育存在很多未有受到正視的隱性問題。據指出,有些學校學生雖然在冊,但並不在校;有些學校學生只要交錢,就隨便可以買到初中畢業證書,而實際根本未讀;更有甚者,在上級驗收檢查的時候竟然借學生湊數。
對於近日中共當局加強新聞管制的措施,溫家寶似乎也有他的一套看法。溫家寶對一名唸新聞與傳播的研究生翟淑華說:「搞新聞,最重要的是責任兩個字,就是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溫家寶又語重心長地表示:「責任感來源於什麼?來源於對祖國和人民深深的愛。愛得越深,責任心越強。你們說我說得對不對?」
值得注意的是,溫家寶的說法是新聞工作者要對國家和人民負責,這裡並沒有提及「黨」的角色。在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的主導下,中國國內包括平面媒體、電子媒體和網上媒體近月相繼遭到整頓,比如北京的《經濟觀察報》、上海的《第一財經日報》以及廣東的《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都收到了中宣部「三個月之內不准做負面報導」的禁令。在中共宣傳部門的控制下,省外記者被下令要跟當地政府打招呼,這實際上做成輿論監督的困難。另外,宣傳部門在不少社會事件上,都遭禁止採訪,例如2004年10月前後,四川漢源農民抗議事件持續緊張,中共宣傳部門卻嚴禁國內媒體報導此事、攔截國際媒體前往採訪。
在與同學們一起用餐時,溫家寶又向同學問到:「你們讀過季老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嗎?這兩天我又看了一遍,感觸很深。他寫道,『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北大教授,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最有名的作品,其實是《牛棚雜憶》一書。季老一生經歷坎坷,五十多歲遭遇文化大革命,命運從此突增波折,勞改、批鬥,沒有了自由。《牛棚雜憶》以自省之筆,記錄了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讀來讓人感慨萬端。書中曾提到,由於不滿北大當時的當權者聶某的獨裁統治,季羨林被「打倒」、被抄家、被批鬥。溫家寶不提別的北大教授,卻提到季羨林老先生,自然容易引起不同的聯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