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背後黑手:中石化 中石油撒下彌天大謊

發表:2005-08-16 20:4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新聞提示: 「『荒』又來了」!這是近日新華社兩篇電訊披露廣東、廣西兩省成品油供應嚴重短缺現狀得出的結論。對此次"油荒",石油公司的說法是,由於颱風導致華東油輪不能南下,致使華南出現大規模油荒。更有中石化的權威人士稱,這是國際油價持續走高,至使一些地方小煉油廠由於加工成本高而停產或半停產的結果。但相關的市場統計數據卻顯示,在廣州成品油供應源方面,中石化和中石油公司佔了八成,社會上小的成品油供應商佔了不足一成,珠三角地區的一些小煉油廠佔了一成半。也就是說,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在煉油和成品油供應方面佔絕對壟斷地位。因此,合乎邏輯的結論是,當國際石油市場出現劇烈波動的時候,作為處於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中石化和中石油不斷沒有穩定市場的作用,反而從中豪奪巨額利潤,有數據顯示,僅2005上半年,中石油就完成利潤 1029.27億元,佔到全部中央企業利潤總額的近四分之一。很顯然,面對" 油荒",中石化和中石油這些石油寡頭們以全國用戶為「人質」,直接博弈對象為油價制定者國家發改委,他們是最大的巧取豪奪者.

  揭開黑幕>>>油荒突襲南中國 颱風說背後皆因成品油大量外銷

  8月初,當「麥莎」颱風肆虐浙江、上海等華東沿海地區時,一場油荒也登陸華南,至今揮之不去。

  石油公司的說法是,由於颱風導致華東油輪不能南下,致使華南出現大規模油荒。

  但在颱風過境之後,那些被風暴遮蓋的東西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油荒背後,並不僅僅是「麥莎」颱風的身影。

  油荒中的深圳

  8月10日,油荒加劇。記者駕車繞深圳而行,沿路而過,路上的加油站要麼爆滿,排著長隊;要麼空無一車,只有幾個油站工作人員在走動,門口往往有一塊牌:「因為……暫停加油請見諒。」

  記者在一家「廣聚能源」的加油站看到,門口豎立一塊「因油站施工暫停加油請見諒」的牌子,當記者進入詢問一位工作人員「最近為何深圳油荒」時,該人士回答:「這問中石化去」,然後轉身走開。

  深圳另一家較有實力的石油公司招商石化的一位人士對記者說:「我們也沒油了!」不過該人士不肯透露為什麼沒有油的原因。

  深圳一家油品運輸公司的人士說:「這幾天缺油是特別嚴重,尤其是柴油,其次是90號油和93號油,97號油應該沒那麼缺。這次颱風應該是有很大影響吧。」

  深圳的一幕在廣東的其它城市也在上演。廣州的加油站處處長隊,順德的車輛也常常不容易加到油,更有許多油站打出了「限量加油」的牌子。

  8月11日,油荒似乎得到緩解。在一家中石油的加油站,油站幾位工作人員說,沒油了,不過,「到11點就有了,現在運油車堵在媽灣了。」

  「麥莎」惹的禍?

  「麥莎」颱風被石油公司認為是此次油荒的最大原因。中石化方面的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進入7月份,受颱風天氣影響,一些運輸船無法抵埠,加劇了供求矛盾,尤其是此次颱風『麥莎』的到來,東北和大連海岸上所有的船隻都不許作業,因而連續七八天油品一直無法供應。」

  國泰君安的資深石油能源行業分析師劉谷說:「自然條件是本次油荒的直接導火索。不過,這種石油緊缺現狀不會持續太久,目前華中地區不缺油,可以調撥過來。」

  油站們也是以這樣的理由來對客戶們解釋。但是,客戶們對這種說法仍心存懷疑。一位出租車司機說:「有些油站已經放出風來,說現在每賣1噸90號油油站就要虧200塊錢,這是不是說還要漲價?

  為何一個天氣原因就導致珠三角石油供應出現油荒?劉谷說:「這反映了珠三角油品的脆弱供應體系,而脆弱的體系不是調撥能夠解決的,根本上還是需要改變價格體系。」

  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國內成品油定價體制滯後於國際油價所形成的國內外成品油價格倒掛現象,導致國內煉油和油品零售企業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

  江南金融研究所的石油化工行業分析師帥再先說:「當原油價格在50美元以上時,石油石化企業成本便難以向下轉移,原油價格處於目前的這種高水平,很可能導致石油石化產業鏈斷裂。而且,近期宏觀調控措施和過高的石化產品價格使得下游石化產品需求已經出現較明顯的增勢減緩。」

  光大證券行業研究經理、資深能源化工分析師劉-說:「7月份煉油和油品零售都已經出現虧損,如果情況這麼持續下去,8、9月份的虧損也是肯定的。」

  上週,國際原油價格一度突破了每桶66美元。

  而眾多石油化工行業分析師都認為,在此次珠三角的油荒中,「應該包含了對成品油繼續漲價的預期。成品油應該會繼續提價。」金瑞期貨研究員呂旭波說:「現在的油荒不是沒有油,在油價上漲的預期下,很多加油站有油也不會賣,囤積起來。」

  為什麼是華南

  劉先生在北方某省經營著五家自己投資的加油站。在他看來,「今年以來油的確是緊張的,但是絕沒有緊張到買不到油的程度,最多隻是貴一些。」

  他說:「幾個月以前,中石化就不賣給我油了,還好我在年初就預先囤積了幾百噸油。現在我只賣給熟客,不做批發,慢慢賣。一旦賣完了,我準備到陝西榆林或者山東的私人煉油廠去進油。」

  可是,華南的社會加油站卻沒有這樣的選擇。一位研究員說,華南地區的主要煉油能力,比如茂名石化等主要都還是屬於中石化和中石油系統的。

  油庫的壟斷同樣是一個問題。劉先生說:「在北京,不會出現油荒,大不了價格貴些。因為中石化、中石油沒法兒壟斷市場。北京在這兩個公司系統外的很多部門都有實力和資源建立自己的油庫,這樣客戶就不怕買不到油。中石化不賣給我,我可以買別人的。」但是在華南,「主要油庫資源也是在中石化、中石油手中。」

  當華南油品市場的供應渠道被鎖定以後,一旦危機襲來,兩大集團有限保障系統內供應而減少對社會油站供油時,社會油站就馬上「無油可賣」。

  一家中石化加油站的經理對記者說:「現在我們員工都是滿負荷運作,以前每天加油3萬多升,現在一天要加七八萬升。」

  廣聚能源是華南一家重要的非系統內油品公司。廣聚能源下屬石油公司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我們現在油的確也不多了,不過不是中石化不賣給我們,而是現在都缺油,油品緊張,沒油賣給我們。中石化有油還是會賣給我們的,價格也是根據國家規定的價格賣給我們,不會拉高。」

  可是,在這種格局之下,對於社會投資的油站,成為兩大集團的加盟店似乎是它們的最佳出路,這樣才能保障他們的油品供應來源。而中石化、中石油收購社會油站的步伐近年來也一直在加速。2005年3月7日,中石化收購深圳市物資集團持有的深圳市深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40.66%的股權,由此中石化在深長石油持有的股份增至83.9%,成為深長石油的絕對控股股東。深長石油是深圳原來的系統外重要石油公司之一。而一位熟悉中石化的分析人士說:「中石化一直在收購油站資源。」

  劉先生所在的省份,許多油站也被中石化、中石油所收購。劉先生認為,兩大集團如此著急收購油站的資源的目的在於,根據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將在2006年12月1日,向外資開放成品油批發市場。到那時,社會油站就能向國外公司的油庫買油,兩大集團要搶先把位置資源佔了。

  價格倒掛的另一個結果就是,石油出口而不是在中國銷售是更有利可圖的事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的趙行姝博士說:「國際油價和國內油價的差價,導致一部分企業通過正規或者非正規的渠道將油品銷向國外,賺取差價。之所以沿海一帶的『油荒』情況特別嚴重,就是因為這些地區將油品賣出去較為方便。」

  3月份,美國紐約93號汽油價格從55美元/桶直線上升至78美元/桶(一噸合8.4桶),漲幅達41.8%的情況下,4月份,我國華東地區93號汽油價格僅從3750元/噸提高到了4050元/噸,漲幅為8%。按當時的外匯牌價算,一噸93號汽油在紐約要比在中國華東地區貴1200元左右。而且國際、國內成品油價格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差。

  趙博士說:「這造成大量低價成品油被跨國石油經銷商出口到境外,於是出現了我國成品油市場供應極其短缺的現象。」

  相關資料>>>中石化.中石油壟斷狀況

  相關數據1:政府為了確保兩大集團有利的經營環境,還賦予了兩大集團以其他企業根本無法想像的壟斷性權力。對內,它們幾乎擁有全部油氣資源,對外,則壟斷著石油進口權。在煉油領域,經過1998年的第三次石油體制改革,全國100萬噸以上的大中型國有煉油廠基本上都劃歸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控制。甚至同屬中央企業的中海油也不允許插足,更遑論民營企業。

  相關數據2:去年兩大集團獲得兩千多億利潤,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完成利潤1029.27億元,佔到全部中央企業利潤總額的近四分之一。

  聲音>>>華南「油荒」 石油寡頭難辭其咎

  「『油荒』又來了」!這是近日新華社兩篇電訊披露廣東、廣西兩省成品油供應嚴重短缺現狀得出 的結論。

  華南「油荒」,我懷疑是「有組織、有計畫」造成的。國內石油產品開採、進口、煉製、銷售全部環節由國資石油寡頭們壟斷分肥,除非出於不可抗拒因素,只要出現大面積供應短缺,寡頭們難辭其咎。此為基本前提。本次「油荒」屬於人為製造,更是為最近接受媒體採訪的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發言人 「不打自招」,其聲稱「大規模的油品供應緊張,主要原因是今年以來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掛,目前折算下來每噸差價約700元。短期內國內油價不太可能和國際市場接軌,這給煉油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導致原油進口出現缺口」。《每日財經新聞》的同一報導透露,因為有利可圖,7月份中石化下屬國際貿易公司反倒在國際市場上拋售了數百萬噸原油。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發言人此話透露出什麼信息呢?就是昭然若揭地要價,先令廣州、南寧兩個省會城市加油站排長龍,把訊號放足,緊接著把話說絕--擺明瞭講:要麼政府立即出臺今年第六次成品油漲價,且漲幅達到與國際市場接軌水平,要麼華南地區不過是「給猴看的雞」,「油荒」時疫般蔓延 全國無可避免。

  具體而言,石油寡頭們以全國用戶為「人質」,直接博弈對象為油價制定者國家發改委。近在十多 天前--7月23日,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出臺今年第五次上調油價通知。通知同時要求「中石油、中 落地,華南隨即出現「油荒」。

  在政府定價暫時保護國內油價未與國際市場即期價格對接背景下,石油寡頭們的「公共關係事務」 打理得相當不錯。一些媒體記者跟著起鬨攻擊成品油政府定價機制,認為它扭曲了市場關係,挫傷煉油企業積極性導致供應緊張。事實上,自2001年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出臺以來,正是行政壟斷加政府定價兩大保護傘致使寡頭們的利潤扶搖直上。2004年,中石油集團上市子公司中國石油利潤超過1000億,中石化集團上市子公司中石化利益也達400多億。

  絕大多數時間裏,成品油政府定價機制保障了石油行業利潤水平遠遠社會平均利潤率,這才是發改委定價遭質疑的合理原因所在。今年以來,或許出於避免油價上漲過快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衝擊考慮,發改委未明顯偏向石油寡頭們一邊。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石油行業也就煉油環節總計虧損不到42億元。本來,予以石油寡頭們壟斷市場的「合法性」依據是讓它們擔負一定調控職能,但既得利益格局略有改變即鬧事,證明它們根本無法依*,相反,作為利益集團,他們站在了社會福利的 對立面。

  經濟管理思路上,組建、扶植壟斷企業,認定它們獲得壟斷利潤有益執行「政策任務」的想法反覆 為石油寡頭所證偽。「油荒」動輒現世,壟斷寡頭逼迫政府打破壟斷。形勢逼人,能不痛下決心,從打 破徹底寡頭壟斷入手,展開石油行業相關全面改革嗎?  

  石油巨頭應為油荒承擔責任

  近期出現的地區性油荒,將兩家巨無霸國企中石油、中石化再次推向輿論焦點。民眾指責中石油、中石化未盡平抑油價之職,而兩家企業抬出煉油業的虧損數,證明已付出了極高的政策代價。

  從微觀層面而言,煉油企業所言不虛。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1~5月,石油加工及煉焦淨虧損10.3億元,出現全行業虧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原因在於「價格倒掛」,即成本與銷售價格不匹配。企業的應對之道無非兩條:一、要求政府定價部門上調成品油價格以減少虧損;二、用不供油或少供油的「惜油」戰術,等待油價上漲。

  由於石油行業屬於「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享有壟斷性國企的特殊地位,也因此獲得巨額收益。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壟斷了從石油開採、加工到成品油銷售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產業,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石油行業的盈利比去年同期增長71.8%。去年全國1/4的工業利稅由石油行業創造,中石油的業績為淨利潤1029.27億元,成為中國香港聯交所2004年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而中石化2004年的淨利潤也同比增長了69.77%,就是明證。

  石油巨頭享有壟斷利潤的前提是,作為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經濟領域,油價應該保持平穩,並保持持續供給。政府培植巨型國企的目的決非與私企爭利,而有其維持經濟穩定的重要使命。

  有鑒於此,目前,我國對於石油價格主要由政府行政主導,綜合考慮社會承受能力、經濟平穩發展等非市場化的因素,輔之以市場參數制訂。具體而言,中國成品油價定價實行政府「半隻手」調控法,即採用「市場化指導加政府定奪」的複合定價方式。由發改委參考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加權平均價格,加上運費後制訂出國內成品油零售中准價。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以中准價為基礎,在上下8%的區間內制訂最終零售價格。

  但我們看到的情況並不理想,兩大石油巨頭雖然依*壟斷地位獲利巨大,卻沒有起到平抑油價與保證持續供給的作用。不僅沒有用壟斷利潤補貼內部煉油企業的虧損,還以控制銷售規模的方法,在華南等地造成地區性油荒,並一再上書發改委,要求上調油價。

  顯而易見,在現行「半隻手」調控的體制下,兩大石油巨頭坐享厚利,希望市場利潤與行政壟斷兩利兼得。他們一方面挾市場之利,要求成品油價格與市場接軌,今年以來,成品油價格五次上調;另一方面,在油價的不斷上漲過程中,鞏固了自身的壟斷地位。

  面對中國石油供應的嚴峻形勢,有關部門應該給予石油行業的壟斷國企以明確的定位,用市場或行政的「一隻手」,取代市場加行政的「半隻手」。要麼,像歐美各國一樣,實行石油領域徹底的市場化,以形成一個開放的市場化的定價體系;要麼,讓石油巨頭左手補貼右手,以「贖取」壟斷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明確界定兩大石油巨頭的定位,要麼用公益企業標準,要麼用市場企業的標準,有的放矢進行考核,以避免造成目前石油壟斷企業市場與行政利益兼得的被動局面,而老百姓在承受高油價的同時還要遭遇油荒。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中石油、石化你們到底怎麼回事?

進入7月以來,廣東特別是珠三角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品油供應緊張局面。目前這種供應緊張局面似乎愈演愈烈,並向其他地區蔓延。

  有關部門解釋說,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與入夏以後南方進入燃油消費高峰期需求驟增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國際油價持續走高,對國內燃油供應體系帶來嚴重衝擊。由於國際油價走高,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掛,據計算,每噸差價約為700元。這給煉油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導致其不願進口原油進行加工。有報導說,一些地方小煉油廠由於加工成本高而停產或半停產。

  不過,這些地方小煉油廠的產量在整個市場上絕非主角。在廣州成品油供應源方面,中石化和中石油公司佔了八成,社會上小的成品油供應商佔了不足一成,珠三角地區的一些小煉油廠佔了一成半。也就是說,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在煉油和成品油供應方面佔絕對壟斷地位。因此,合乎邏輯的結論是,目前的油荒,兩大國有企業要承擔主要責任。

  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似乎合情合理。然而,兩大集團並不是一般的私營企業,而是國有壟斷企業。它們是由政府動用公共資金投資興建的,政府也始終是它們的主要股東,假如它們的運營出現嚴重風險,政府也將承擔某種拯救責任。而納稅人之所以願意以公帑創建國有企業,當然希望其承擔部分公共職能。

  而且,政府為了確保兩大集團有利的經營環境,還賦予了兩大集團以其他企業根本無法想像的壟斷性權力。對內,它們幾乎擁有全部油氣資源,對外,則壟斷著石油進口權。在煉油領域,經過1998年的第三次石油體制改革,全國100萬噸以上的大中型國有煉油廠基本上都劃歸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控制。甚至同屬中央企業的中海油也不允許插足,更遑論民營企業。

  不管是從初始投資,企業性質,還是從目前的地位來看,兩大石油集團都有責任承擔一定程度上的公共職能。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為國家分憂解難。當國際石油市場出現劇烈波動的時候,它們應當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政府讓這兩大集團成為囊括整個石化產業鏈的巨無霸,似乎也含有這樣的意圖。兩大集團囊括了從石油開採、石油貿易、煉油、成品油銷售等完整的產業鏈。因而,只要這兩家企業願意承擔穩定市場這一公共職能,就應該通過內部的資源配置,消化國際市場原油漲價對國內的衝擊。實際上,兩大集團目前也完全具有這樣的承受能力。去年兩大集團獲得兩千多億利潤,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完成利潤1029.27億元,佔到全部中央企業利潤總額的近四分之一。因而,它可以拿出石油開採業務所獲得的利潤,彌補煉油業務的虧損。

  然而,它們是否切實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呢?在油荒中,兩大集團是否盡最大努力來打消市場的恐慌心態?人們恐怕傾向於給出否定的回答。業內更有人士坦率指出,此次油荒,實際上就是兩大集團造局,試圖以社會恐慌要挾政府,迫使政府大幅度提高成品油銷售價格。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需要理性地思考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要國有企業幹什麼?兩大石油集團享受著國有壟斷企業的巨額制度性補貼,卻不顧公共利益而完全以利潤為唯一追求目標,顯示出國有企業控制機制上的嚴重缺陷。

  石油資源是重要的戰略性資源,石油供應對於經濟、對於民眾生活具有重大影響,人們正是以此為理由,主張用納稅人的錢在這一領域創辦國有企業,讓國有企業壟斷這個市場。然而,我們該如何約束這些企業,讓它們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時候履行自己的公共職能?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