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瀏陽發現唐太宗後裔(組圖)

發表:2006-06-15 23: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明朝遷徙至此,發展為瀏東李氏三門

.市文物局考證家族為唐太宗李世民後裔

據長沙晚報報導,日前,市文物局在全市文物普查中,於瀏陽市白沙古集鎮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李氏家廟,家廟中保存的《瀏東李氏三門族譜》引起了文物局專家的極大興趣,經過對族譜的考證,並對照《新唐書》,得出了一個驚人結論:白沙古集鎮一帶的瀏東李氏三門,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裔!

李世民後裔竟然飄落至瀏陽!600多年來,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豐富而極具歷史人文價值的文化遺存。

李氏家族成員正在翻看厚厚的族譜。


李氏家廟正面

據悉,此事已引起了市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市文物局還將進一步對這支宗族的歷史進行考證,並在當地進行詳細文物調查。

曹王后裔避難遷瀏

這支大唐王室後裔來自何方?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李姓素有瀏東第一大姓之稱,人口達2156人,常住人口約佔白沙全境總人口的15.6%,其中絕大多數人口分布在三溪、獅口、黃花洞、黃泥坳、千秋段一帶,此地所遺留的眾多歷史遺蹟也均與這個家族相關。李氏宗族《瀏東李氏三門族譜》揭示,該族為明朝時期從江西遷移而來。

族譜上稱,瀏東李氏為唐太宗李世民十四子曹恭王李明後裔。據《新唐書》記載:曹王南封任蘇州刺史時,武後以「坐與庶人賢通牒」為由,將其降封零陵王,徙於黔州,都督謝枯挾旨逼脅,令自殺。唐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李適封李明玄孫嗣曹王李皋為洪州刺史(治所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一帶)、江西節度使。

唐代詩人皎然《送李喻之處士洪州謁曹王》詩云:「獨思賢王府,遂作豫章行,雄關廬霍秀,高秋江漢清。」可佐證曹王后裔居江西豫章。傳到仲素公,李氏遂分支遷義寧州武鄉(今江西義寧),後旋遷該州河塘開基,以致時有「河塘湖格三千尺,仲素岑樓五丈高」之諺。

族譜記載,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以當年與陳友諒爭戰江西,贛民曾資助過陳友諒為由,對贛民重稅殘殺,仲素公六世孫貴斌公為避難遷居瀏東。自此,大唐王室分支開啟了在瀏東大地600餘年的滄桑歷程。

經考證,《瀏東李氏三門族譜》上的記載與《新唐書》和其他歷史資料都吻合,專家認為,基本可確定瀏東李氏三門為唐王室後裔。

瀏東李氏三門人才輩出

「瀏東李氏三門」遷瀏始祖貴斌公入瀏境始居千秋段,後旋徙黃泥坳,就黃泥坳「巨門土星」之地筑室而居。經三代艱辛創業,家業日大。遂派分華四公於濠溪坑口,芳六公於黃花洞,岳八公於黃泥坳創立門戶,始有「瀏東李氏三門」。

數百年來,瀏東李氏重教尚武,愛土愛國,人才輩出。明嘉靖年間,宗伯公以文章致通,授翰林院編修;明永樂年間,襄敏公抗擊倭寇戰功卓著,官拜南京兵部侍郎;清代以來,瀏東李氏家族以文治武功致仕者不可勝數。

李氏宗族聚集地與湘贛交界的橫山、上莊毗鄰,這裡山多隘險,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明清時期的許多戰事,都留下李氏宗族活動的相關遺蹟。族譜上記載:清咸豐二年秋(1852年),江西義寧州發生匪亂,明雲公李從瓏奉邑侯趙諭辦鄉族團練,以御鄉亂。三、四年,粵匪陷江西義寧之銅鼓,幸邑侯袁檄諭從瓏飭練千秋團勇防守橫山界解嚴,敘功賞給六品頂戴。六年春,粵匪由銅鼓兵犯瀏陽。從瓏再守橫山界,二月至四月屢戰屢捷,斬首十餘級,威震瀏東,後功加五品藍翎。今處湘贛交界的橫山關門、上莊古城牆都留下了瀏東李氏子孫鎮邦建功的印跡。

特別是上世紀20年代的大革命時期,瀏東李氏一族為追求革命真理,積極投入愛國救亡運動,為支持中國革命並最終取得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白沙鄉志》記載:1926年3月,共產黨員李玖銘、李鴻翼等李氏宗族子弟在大圍山書院成立了中共瀏陽第一個黨小組,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9月11日,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團自江西銅鼓出發,沿千秋段、黃泥坳、黃花洞到達濠溪,李氏家廟成為當時秋收起義中華蘇維埃的臨時駐地。

進一步查證發現,其間參加秋收起義部隊的李正玖還擔任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副師長,後來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的李同文(原名李承烈),同是當年參加工農紅軍的老戰士。僅大革命時期有稽可考的,瀏東李氏宗族子弟就為中國革命事業犧牲了102人。

古廟祠堂見證滄桑變遷

文物普查中發現,在瀏東李氏宗族聚居之地的濠溪、黃花洞、黃泥坳一線,隨處可見與李氏家族相關的歷史遺蹟,代表性的歷史遺存為「一廟一橋五祠堂」以及湘贛交界的橫山關門、上莊古城牆和大量古墓葬埋藏。其中李氏家族宗祠建築群最具特色。這批宗祠建築以李氏家廟為核心,呈東西向放射狀分布。中部為李氏家廟,西部為華公祠,東面依次為猷公祠、仁公祠、鳳公祠和能公祠。李氏家廟、華公祠相對保存較好,古樸肅穆的青瓦磚牆,高聳的飛檐翹角,盡顯百年古風。

李氏家廟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 年),坐落在著名的「濠溪八景」所在地 ----獅口村新征組,距白沙集鎮4公里。這是一處坐東朝西的磚木結構宗祠式建築,分上下兩棟,中有天井,四周為封火牆,建築面積達884平方米。為李氏遷瀏始祖第十二世孫廷道公設計籌建,歷三年建成,此處主要用於供奉瀏東李氏三門先祖之神龕靈位。

家廟之西的華公祠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為磚木結構建築,中為堂室,兩側為廂房,原為尚炳公饗堂。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改造為五常公祠。文革期間部分建築遭到破壞,後修復為華四公祠,供奉華公門歷代宗祖,現存建築面積約200餘平方米。位於黃花洞的猷公祠是當時建築規模最為宏闊的磚木祠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介眉公在其父猷公老屋基礎上歷經三載建成。當年曾擁有廣廈百間、號稱「華廈」的猷公祠,而今早已湮沒於萋萋芳草之中。透過橫亙在殘垣斷壁間的巨大條石,似乎還能令人想像出猷公祠當年的壯觀景象。

黃泥坳的能公祠、上石壠的仁公祠以及石田裡的鳳公祠皆因損毀嚴重,已難現昔日景象。但在黃泥坳附近的大橋組,尚保存一座完好的清代單拱古橋。古樹掩映下,古橋凌空飛架於流溪深澗之上。據《白沙鄉志》及《光裕橋碑記》記載:此橋取「光前裕後」之意,故名為光裕橋。清道光十年(1832年),明興公斥資建此橋。該橋長20米,寬7米,高約15 米,舊時為大溪河上游湘贛交通要道。橋東100米崖壁上至今嵌有清代石碑一塊,刻有《光裕橋記》。

此外,位於羅霄山脈北段的大圍山北麓,發現了自古以來過境白沙的湘贛古兵馬大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