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旱災和三峽大壩「泄洪」

作者:王維洛 發表:2006-08-22 22: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重慶遭遇50年最嚴重乾旱,三峽庫區受災最嚴重

幾個多星期以來,中央電視臺和中國報刊接連不斷地報導重慶市和四川省發生的嚴重旱災和高溫天氣。據報導,重慶旱災總體已經達到50年一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8億元,其中主要是農業經濟的損失,高達19.3億元。全市三分之二的鄉鎮(街道)出現供水困難。據重慶市政府介紹,今年重慶市旱災露頭早,持續時間長。常年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伏旱,今年7月初就已露頭,比歷史同期提早10-15天。夏旱連伏旱造成重慶大部分地區總旱日超過50天,部分地區長達70天。夏旱期間,重慶大部分地區較常年同期降雨偏少6成以上,其中東北部地區較常年降雨偏少9成左右,氣溫偏高1.3-2.1度,雨量之少,高溫持續時間之長和強度之大為歷史同期極值。

歐洲日報8月15日和16日以「三峽大壩也救不了」為題,對重慶旱災進行報導,並指出三峽庫區是受旱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重慶原屬四川省,因三峽工程建設而成為中央直轄市。兩千年前,都江堰工程的建設,從此四川「水旱從人」,而成為著名的天府之國。許多人以為。三峽工程是中國政府投資最大的一個多目標的水利工程,工程目標中包括了「防洪、發電、航運、供水、地區發展」。三峽工程又含有中國最多的自主創新技術,其功效應該超過都江堰工程百倍,「水旱從人」,對「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三峽工程來說,應該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重慶雖然位於內陸,距離海洋千餘裡,但是年平均降雨量1073毫米,是世界上內陸城市中降雨量最大的,水資源條件最好的。外加三峽水庫是中國庫容最大的水庫,也是長度最大的水庫,在重慶境內的長度超過600多公里,加上支流,其長度超過1000多公里。水庫可以調節自然界降水分布的不均勻,將雨季多餘的降水儲存起來,供乾旱時期使用。除三峽水庫之外,重慶行政範圍內還分布有2730座水庫,總庫容達37億立方米。不計算三峽水庫,重慶人均擁有水庫庫容120立方米;計算三峽水庫,重慶人均擁有水庫庫容1400立方米。從地理條件和水利工程設施來說,重慶市出現如此大面積、嚴重的旱災,全市三分之二的鄉鎮(街道)出現供水困難,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二、大旱之中,三峽大壩開始「泄洪」

當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重慶44.4攝氏度的高溫時,忽略了一個事實︰在重慶旱情迅速發展的時候,三峽大壩反而開閘泄洪。

2006年7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劉鳳君拍攝的一張照片,題目是「三峽大壩首次泄洪」。照片的說明為︰「入汛以來長江上游連降大雨,三峽大壩已充分發揮出攔洪作用。因三峽庫區達到泄洪水位,自7月18日起,三峽大壩首次開閘泄洪。」

根據重慶市抗災辦公室的資料,今年7月初重慶和四川就已經旱災露頭,旱情一直持續了50多天。7月18日正好是在旱情發展的關鍵時候。但在此時,三峽大壩突然泄洪。其結果是降低了三峽水庫的水位,減少了三峽水庫的蓄水量。而泄洪所排放的幾億立方米水量,對重慶抗旱來說是十分寶貴的。

如果重慶市抗災辦公室提供的資料是準確的話,「入汛以來長江上游連降大雨,三峽大壩已充分發揮出攔洪作用」就是錯誤的信息,上游重慶、四川在此時段並未連降大雨,而是出現旱情,三峽大壩絕對不應該在此時「泄洪」。如果三峽大壩首次泄洪的依據是合理的話,那麼重慶市、四川省絕對不可能遭遇50年最大的旱災,也不可能連續50天或者70天沒有下雨。原因很明顯,7月18日前,上游的重慶市或四川省連降大雨,不可能是50多天未下雨。至7月18日,三峽水庫中還有多餘(無用)的水,需要通過大壩泄洪排放到大壩下游去。

三、2004年三峽水庫調度就出現人為錯誤

今年重慶大旱,三峽庫區是受旱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三峽庫區的開縣的旱情特別嚴重,而開縣在2004年秋曾經歷了特大洪水災害。三峽水庫的蓄水,抬高了小江入長江干流處的水位,加重了開縣的洪水災害。今天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2004年秋三峽水庫水位的錯誤調度,加重了開縣的洪水災害。

按照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技術負責人潘家錚撰寫的「發電」一書,三峽工程在每年汛期到來之前,要把水庫的水位降下來,降至防洪限制水位,騰出防洪庫容,以發揮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每年汛期過後,再把水位升至正常蓄水位,有利於發電和航運。

根據這個要求,三峽工程在前期運行期間,必須在5月底開始放水,降低水位,在6月20日之前把水位下降到海拔135米,準備迎接即將到來汛期。在汛期之內把水位控制在限制洪水位,保證三峽水庫有足夠的庫容可以容納洪水。但是降低水位,對發電不利。所以三峽總公司總是想方設法將降低水位的時間推遲。根據的氣象預報,2004年三峽總公司將降低水位的時間推遲了20天。這次三峽總公司運氣不錯,氣象預報準確,三峽工程通過這一措施累計多發電8606萬千瓦時。

可是在同年9月的洪水過程中,三峽工程為了發電而犧牲了上游受災地區群眾的利益。

據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報導︰「2004年9月4日17時,開縣突降暴雨。從南河到東河,整個老關嘴以上流域,形成流域性特大暴雨。老關嘴在3個小時之內雨量就達113毫米,而在24小時之內,這裡的降雨量高達315毫米!短短6個小時之內,全縣6個雨量站的降雨量均達100毫米以上,三匯站達到183毫米。到5日15時,降雨量達到327.3毫米。這個時候,縣城水位為172米,超過警戒水位5.6米,超過保證水位4.6米。到次日凌晨,全縣55個鄉鎮的 1041個村全部受災,全縣受災面積達100%。受災最嚴重的漢豐鎮、豐樂鎮、厚壩鎮等被洪水圍困,特別是縣城所在地漢豐鎮的最高水位達172米。老縣城的汛情尤其嚴峻。這裡平均水深3至4米,房屋進水最深達10米左右。開縣是三峽庫區面積最大的淹沒縣,有150多萬人,目前正在開展由老縣城往新縣城的移民搬遷工作,但是,老縣城仍然有10多萬常住人口。這是一組令人驚心動魄的數字:開縣80多萬人受災,18.7萬人受淹,8.7萬人被洪水圍困……」

開縣大洪水,至少造成33人死亡、3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6.57億元。

按理說,三峽大壩上游開縣遭受嚴重洪災,三峽大壩應該開閘泄洪,降低水庫水位,以利於開縣的洪水下泄才對。但是三峽大壩在這時候卻為了保障發電的需要,在9 月7日22時始,加高了水庫的蓄水位。請看三峽大壩運行管理記錄︰2006年「9月上旬,長江上游出現大範圍降水過程,受干流來水和三峽區間暴雨影響,三峽壩址流量迅速上漲,8日8時出現三峽工程蓄水以來最大洪峰60500立方米/秒。為避免三峽機組因水頭不足61米而停機,中國三峽總公司及時向國家防洪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請示,要求從7月22時起,將三峽庫水位從135.7米逐步抬升到136.5米運行,洪峰過後,將水位降至135米正常運行範圍,經國家防洪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同意,三峽水庫成功攔蓄洪水4.95億立方米,最大削峰流量3700立方米/秒。」

從這個記錄可以看出,為了保證三峽機組所需要的水頭,為了發電利益,三峽大壩在開縣洪水期間將壩址處水位抬升至136.5米,比防洪限制水位135米高出1.5米,造成開縣下泄洪水的困難。可見,三峽水位的調控,是以中國三峽總公司的經濟利益出發,而不是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那些紙面上的東西出發,或者是從庫區人民的利益出發。

四、汛期的水庫大壩工程安全是國家防洪抗旱總指揮的心頭大患

前面已經提到,除三峽水庫之外,重慶行政範圍內還分布有2730座水庫,總庫容達37億立方米。不計算三峽水庫,重慶人均擁有水庫庫容120立方米;計算三峽水庫,重慶人均擁有水庫庫容1400立方米。但是在2006年旱災期間,重慶市的許多水庫都不能發揮作用水利工程的作用。

和中國其他地區的情況基本一致,重慶市的水庫大壩也多危壩病庫。一遇到暴雨、洪水,人們都指望大壩工程能發揮所謂的防洪效益,然而這些大壩工程非但不能發揮作用,而是成為防洪過程中要重點保護的重點對象。一旦大壩發生潰壩,則自然洪水加上潰壩洪水,災害更加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死於潰壩洪水的人數遠遠多於死於自然洪水的人數。國家防洪抗旱副總指揮說,一到汛期,他就睡不好覺,只怕大壩發生潰壩。所以每年汛期到來之前,國家防洪抗旱總指揮部總要三番五次地下達命令,要求水庫降低蓄水位,至安全線之下,保證水庫大壩工程安全渡汛。年年如此。2006年也是一樣。國家防洪抗旱總指揮部以為2006年長江流域會發生大洪水。

對重慶、四川來說,2006年不一樣的是,今年汛期,從7月初到8月中旬基本上沒有下雨。人們面臨的不是洪水問題,而是降水不夠的問題——乾旱問題。但是幾千座水庫已經在「汛期」到來之前就已經把水放完,對「汛期」出現的乾旱問題無可奈何,也無法發揮水庫的抗旱作用。同樣,水庫對「枯水期」出現的洪水也無能為力,因為那時水庫的水位又抬升到最高蓄水位,沒有多餘的庫容可以容納洪水。而重慶在歷史上也出現過「枯水期」的大洪水。

中國的許多水庫大壩工程都是多目標的工程,比如三峽工程的目標有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等等,還有保證水庫運行的「排渾蓄清」措施,這些目標、措施是互相矛盾的。在水庫運行中,這些目標會發生矛盾。由於發電功能直接涉及大壩工程經營者的經濟利益,在運行調度中忽視其他目標的要求,從而發生調度指揮的錯誤。而這些人為的調度錯誤必然會加大自然災害的危害。

多目標的水庫大壩工程能發揮多種效益的技術前提是,未來的氣候(包括降水和上游來水)是可準確預報的,大壩工程可事先根據天氣預報而製作調度計畫。但是在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儘管有氣象衛星、有高速計算機,準確預報未來的氣候(無論是長期、中期甚至短缺)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高估這些多目標的水庫大壩工程的效能。

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說三峽工程有許多工程效益,能防洪、能增加供水等等。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從多年平均降雨出發,從多年平均降雨的時間分布出發,從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出發,從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的時間分布出發,推算出三峽工程在理想條件下的最佳工程效益。而從來沒有計算過,在最不利的條件下,三峽工程的負面效益是多大。和人一樣,大自然也有發脾氣的時候。大自然並不聽從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的安排,它從不以多年平均降雨量和時間分布曲線來降雨,長江也不以多年平均徑流量和時間分布曲線來運動。一旦出現2006年「汛期」的乾旱,或者是「枯水期」的大洪水,三峽工程就無能為力了。

2006年7月18日起三峽大壩開閘泄洪,是三峽水庫運行調度的錯誤。它加重了重慶的旱災災情。2006年重慶和四川省的水庫在汛期之前將蓄水全部泄放,也是指揮調度的錯誤。

作者為工程師,現居德國。(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觀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