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倦勤齋的精美繪畫(組圖)

發表:2006-11-13 00: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的東北部,即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的北端,有一處建築,面南向,北靠紅牆,東西共九間,是寧壽宮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名為"倦勤齋"。其正中前檐下懸乾隆御筆"倦勤齋"額,取"耄期倦於勤"之意,顯示這裡是太上皇的憩息之所。室內嵌竹絲挂檐,鑲玉透繡槅扇,一派江南風韻,精緻優雅。

倦勤齋西邊四間的室內西端是一個尖頂亭子式的小戲臺,是紫禁城中現存的四個戲臺之一。這是建造在房子裡面的一個建築物。戲臺的南北兩側及後邊,三面均有用天然竹子搭架而成的隔斷牆,與戲臺連成一體,與南窗牆平行的竹隔斷牆上還有一個圓圓的月亮門。小戲臺的前面,有一個略高於地面的方平臺,是供演員演出之用。在戲臺對面,是皇帝觀戲時的坐位,坐位後旁側另有小樓梯可以通到上面一層。在室內設置小戲臺的做法,於宮內還有漱芳齋一處,但布局更小巧精緻。

 

倦勤齋內小戲臺

倦勤齋內除去小戲臺外,更加令人矚目的是室內頂棚及西牆、北牆上滿繪的圖畫,而且這些圖畫保存得比較完好。

在宮廷的殿堂內貼畫是清朝裝飾宮殿的常用手法,這些畫幅被稱之為"貼落",即是可貼上,又能落下之畫。一般來說"貼落"的張幅都比較大,往往是整個牆面或半個牆面只貼一、兩幅畫。這些"貼落"畫可以起到壁畫的作用,但是製作與更換卻要比直接畫在牆上的壁畫簡易和方便得多。

 

小戲臺對面的皇帝御座

現存倦勤齋內頂部和牆壁上的畫幅,也都是先畫完以後再貼上去的。但是這部分畫與其他"貼落"畫不同之處是,所有的畫面景物是連成一體的,由各個局部拼接成整幅,不但如此,畫幅與室內的環境及裝飾亦相聯接,等於是在室內又製造了另一個新的空間。

倦勤齋西四間室內北牆上畫的是一處宮殿建築景致,院落中有樹石、花草,還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斷牆,隔斷牆的中間也有一個圓圓的月亮門,在月亮門外庭院中有兩隻丹頂鶴,一隻低頭覓食、一隻振展雙翅;宮殿建築之間有一段宮牆,宮牆中有一座宮門,宮牆之外還可見遠山及藍天;畫面上還畫有兩隻喜鵲,一隻在空中飛翔、一隻駐足於竹牆上。斑竹的隔斷牆畫得非常細緻而真實,每根竹竿都中間色淺,並畫出高光,極富立體感;宮殿建築採用焦點透視畫法,深遠感和層次感都很強,站在畫幅前可產生穿越圓圓的月亮門能走入花園的感覺。

倦勤齋西四間室內西牆上的圖畫,畫得比較簡單。同樣也畫有一段斑竹搭架的隔斷牆,牆後面是遠山,山石高聳,生長有松樹、柏樹多株。

 

最富神奇妙趣的是頂棚(即天頂)上的畫。整個頂棚被畫成了一座籐蘿架,架上爬滿了籐蘿,並盛開著藍紫色的花朵。透過籐蘿架和枝幹花葉,從空隙中能見到藍藍的天空,這一切都是畫出來的。籐蘿花完全以色彩塑形,不見線條的痕跡。花朵的形狀依照遠近透視而不同。觀者如果站在戲臺前面的某一點上(也只有這一點)抬頭向頂棚望去,籐蘿架上的一朵花,正好就懸在你的頭頂上,呈正透視狀。畫面在你的視線內,以這朵花為中心,逐漸向四周遠去,花朵也慢慢變成傾斜狀,離這個中心花朵越遠的地方,花朵的形狀傾斜度越大,最遠處的花朵幾乎是平躺著的樣子。但是當你站在這個點上向戲臺方向看去,那些籐蘿架上的花朵卻似乎是朵朵下垂的模樣。畫家以高超的表現手法,營造出一種很奇妙的立體視錯覺。

  

向西看天頂紫籐花如下垂狀

這是一處效果非常奇特的環境藝術場所,在中國傳統藝術中似乎尚找不到類似的例子,它與歐洲藝術中的天頂畫和全景畫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繪畫樣式來看,這組作品確實具有十分濃厚的歐洲風味。天頂畫在歐洲的教堂內是很多見的,它們與建築物及室內的其他裝飾相結合,成為統一的整體。一般在歐洲的教堂天頂畫中常見的有飛升於空中的仙女、天使、聖徒等,背景中畫著藍天和白雲,當人們站在教堂的地面抬頭向上望去,目光似乎不受室內的侷限,而是將視線投向無盡的蒼穹,引發出一種無限崇敬而又神秘的宗教感情。

 

天頂畫紫籐花正透視狀

除去倦勤齋的這組作品外,清宮內類似的畫幅應還有多處,現僅見於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的記載,如: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二十五日,"畫樣人盧鑒,姚文瀚奉命幫助郎世寧畫咸福宮籐蘿架",同年六月初二日"建福宮敬勝齋西四間內,照半畝園糊絹,著郎世寧畫籐蘿";在宮廷禁城之外,也有類似的作品。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一日,皇帝命令"西洋人為盤山行宮引勝軒連棚頂滿畫四面通景"。盤山,在今天津薊縣的西北,清代在此建有行宮,名為"寄靜山莊"。此則檔案說得十分明白,這些畫幅是"連棚頂滿畫四面通景",也就是說既有"天頂畫",也有"全景畫"。

  

天頂畫西南角花朵偏斜狀

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提及的咸福宮和建福宮兩處室內均畫有籐蘿架和籐蘿花,這兩處宮殿都在紫禁城中,咸福宮為西六宮之一,今尚存,但是此宮殿在乾隆之後曾有過多次改建和裝修,室內模樣已與乾隆時大不相同,籐蘿架和牆上、天頂上所畫的籐蘿花等早已不存;而建福宮則連建築物已成為灰燼了。建福宮原"居西二長街,為乾西五所之一",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與建福宮連在一起的敬勝齋,因"不戒於火,靜怡軒、延春閣一帶焚燒殆盡"。所以建福宮敬勝齋內的籐蘿架和牆上天棚上所畫的籐蘿花等,也不復存在無法見到了。

 

北牆天頂畫與全景畫
相交接的部分

 由於敬勝齋中的籐蘿架,清·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內寫明是由供奉內廷的義大利畫家郎世寧所繪製的,那麼倦勤齋內的天頂畫和全景畫的作者應當也與郎世寧有一定的關係。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可作如下的推測:現在我們看到的倦勤齋內的天頂畫與全景畫的大部分,是由郎世寧的徒弟中國宮廷畫家王幼學等人完全按照敬勝齋內的天頂畫和全景畫複製重繪的,但是其中的有些局部(如前述之丹頂鶴、喜鵲等處),則應當是郎世寧在繪製敬勝齋內裝飾畫時多餘出來的一份圖稿,這份圖稿沒有貼在敬勝齋或其他宮殿的牆上,而一直收存在郎世寧徒弟王幼學的手中。清代宮廷畫家在創作時均須先"畫樣呈覽",得到皇帝允准後,才落墨畫正圖,所以圖稿一般來說都不止一份。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倦勤齋建成時,王幼學等奉命繪製室內裝飾畫,便將過去存留下來的圖稿複製增補並完成了倦勤齋殿內西四間的天頂畫和全景畫。

 

北牆圓門內畫中的仙鶴

倦勤齋室內頂棚和牆面上的圖畫是由歐洲傳教士畫家及他們的中國助手借鑒了歐洲教堂中的天頂畫和全景畫的形式而移植於清代宮廷內的。這類繪畫當初在宮廷內外還畫有多處,但保存至今僅倦勤齋這一處了。我們現在可以根據倦勤齋內的天頂畫和全景畫來想像已經毀於火災而不存於世的郎世寧所畫的敬勝齋以及圓明園中類似作品的規模與氣勢。它使我們看到了歐洲文化藝術對於中國宮廷文化藝術影響的又一實例,故而非常值得珍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