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樂山大佛(組圖)

作者:張羽良 整理 發表:2006-12-15 13:0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樂山大佛(李昕攝影)

三江匯聚惡水流,樂山雕佛佛力顯;
大佛洗足甫千年,佛上有佛臥萬年。

四川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傳說是普賢菩薩修行的道場。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以東31公里的樂山市,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是東山最著名的景觀。

位於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會的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三江合流的江水直衝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經常發生船難,凌雲寺名僧海通見此動慈悲心,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一來藉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則藉佛力鎮水。

樂山大佛(李昕攝影)

海通募資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曾捐資20萬元錢,接濟造佛經費,之後繼任的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石雕坐佛。大佛頭高14.7米,頭直徑10米,上雕1021個髮髻;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長11米、寬8.5米,可坐百餘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

樂山大佛(李昕攝影)

樂山大佛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岷江之畔,原因是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9、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遠觀則不見;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也有水溝向左側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封洞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晒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

樂山大佛(李昕攝影)

樂山三佛傳說

這裡提一個樂山三佛的傳說,據樂山《太平鎮志》記載,傳說一日,一團雲霧從天而降,雲中一僧人娓娓而談曰:四川有佛三尊,為三兄弟,大佛在樂山洗腳,二佛在榮縣睡覺,三佛在此地坐看千佛(太平寺對岸的千佛崖),話畢,化青煙而去。

樂山大佛所在的烏龍山和凌雲山體本身就是一尊碩大無比的天然睡佛,從樂山城東的輪船公司碼頭望去,只見烏龍山為佛首,眉眼清晰可見;凌雲山為佛身,遠觀自然分明。這尊天然睡佛早已存在了千萬年,但從未有人悟出,直到1985年5月11日廣東順德老農潘鴻忠於無意中攝得一張照片,才赫然發現「山形如佛身仰臥」,發現過程之戲劇性,合了佛家「機緣」要義。

二佛之外,另有一尊「神秘大佛」在樂山沙灣被發現,這尊神秘大佛與樂山大佛形態大小几乎完全一致!在太平鎮三佛寺,朝對面山間望去,只見神秘大佛端坐五高山西側岩壁中,大佛大部分身體都被茂密的山林所遮掩,露在外面的只有頭部,神秘大佛高達 70餘米,堪比樂山大佛,由於缺乏資金,當地人沒有能力把佛身清理出來。

據說,在開鑿樂山大佛之前,當時的工匠們曾在地形相似的地方開鑿過一些實驗品。神秘大佛與樂山大佛相距僅30公里,從頭像來看彫刻工藝和技術水準都相當高,神態也非常大氣,特別是高度、體態與樂山大佛相差無幾,推測這尊大佛很可能就是樂山大佛的藍本。

1996年12月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文化類世界遺產名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