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京報」今天報導,太湖縣聖跡村位於山的高處,常種的作物是紅薯和小麥,這兩種農作物,恰恰是野豬最愛吃的。往年村民郝丹霞的地,紅薯一年能產兩千多斤、小麥一千多斤、油麥菜幾百斤,但是這兩年都不敢種紅薯。
郝丹霞說,「種了也是白種,兩千多斤的紅薯,還不夠一群野豬一晚上禍害的。」越來越厲害的「豬患」,改變著村民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
報導說,野豬成了「耕田機」、「翻土機」,連空地都會用鼻子拱得翻過來,把埋在土裡面的種子和往年遺留在土裡的糧食都能全部吃光,村子有些地方荒蕪的田地有三分之一左右。
野豬不但造成農地大面積絕產,村民郝秀西的父親更在一年前被野豬咬死,讓村民怒不可遏。
在村民強大壓力下,今年十二月,太湖縣林業局成立狩獵隊捕殺野豬,但是野豬屬於中國三級野生保護動物,按國家規定只得在狩獵區內捕殺,而太湖縣並不是狩獵區。
林業局狩獵隊主管人查愛武表示,「野豬一窩就六七個,一年好幾窩,沒有天敵遏制,增長太快了,現在太湖縣境內少說也有一萬八千頭野豬。」
查愛武說,「成立狩獵隊至少對當地山民情緒是一種安慰。」「整天有人寫信上訪、上告,我們不能沒有行動安撫群眾。如果不打,那麼多的野豬早晚把我們的村鎮吃光了。現在全縣上下都認為,野豬是非捕殺不可。」
為發揮安撫群眾的目的,狩獵隊的行動多在白天展開。
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獸類專家陳衛表示,「如果野豬的數量確實超過了當地環境的承載能力,是可以進行捕殺,但是捕殺的前提是進行科學的調研,確定在什麼地區捕殺多少野豬,防止變成濫殺。要防止捕殺野豬成為一場運動。」
事實上已經有私獵隊進入到當地,很多獵人是公司老闆。一名獵人透露,「這些公司本身就是投資礦業、林業的,上下山相對便利。」他還見過一些廣東、浙江、福建的獵人,「有些不是為了錢,是純粹把打野豬當成了娛樂。」
報導說,由於受野豬的傷害太大,當地村民知道是私獵的也不會說,有些還會主動給他們引路。村民說,只要是打野豬的,他們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来源:中央社臺北二十七日電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