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龍:我們欠後世多少?

作者:布拉德福德 德龍 發表:2007-01-24 04: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們究竟應該為曾曾曾孫輩留下些什麼?面對著全球的變暖和氣候的變化,我們現在應當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減少我們的後代和我們的星球所面臨的日益上升的風險?

幾乎每一個人——也許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美國副總統切尼及其助手們除外——都明白,當人類燃燒碳氫化合物時,二氧化碳就會釋放到空氣中,形成一張巨大的「毯子」,吸收其下方的紅外輻射,從而使地球變暖。

所有人都明白,相對於現有模型的分析而言,雖然全球變暖效應的規模可能會更大或更小一些,但這種不確定性並不能成為放任不管的藉口。事實上,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我們不妨假設情況的發展會比一般預測的更為嚴重,應該更加謹慎才對。
所有人都認為,為了開發不會排放碳的能源,開發將碳從空氣中去除並轉移到森林或海洋中的技術,以及能反射更多光照從而為地球降溫的技術,政府、非營利機構和能源企業的投入規模都應該遠遠高於目前的水平。

很明顯,世界上的富裕國家應該挑起應對氣候變化的重擔。畢竟,他們當年實現工業化和財富增長,走的是一條輕鬆的、高污染排放的道路。今天,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因此而懲罰這些國家是不公平的。

現在,到了我們建設——而不是破壞和妨礙——有關的國際機構,來協調應對全球變暖的行動的時候了。但除此之外,在目前和未來十年裡,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麼呢?

經濟學家習慣於從價格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當經濟學家們看到某種行為有著破壞性的副作用時,就喜歡對其徵稅。 由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自己口袋中錢財數量減少,切身地感受到環境破壞的後果。例如,對那些駕駛著SUV(運動型多功能汽車)、行車里程卻很低的人徵稅,就是這樣的一種方式。

但這個稅必須收得正確才行。一輛SUV在城市中每行駛10英里(約16公里),要耗費1加侖(近3.8升)汽油,相當於把大約3公斤碳注入大氣之中。那麼,對此徵收的額外的「全球變暖稅」應當是每加侖5美分還是50美分,抑或5美元?

隨著對環境變化的瞭解逐漸深入,我們對此問題的回答可能也會發生變化。但就目前而言,稅收規模關鍵性地取決於一個道德哲學問題——我們欠後世子孫究竟多少?

對此,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經濟學家約翰奎金(John Quiggin)在他的主頁上進行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討論,最後得到的結論傾向於對每加侖碳污染徵收50美分的稅。他認為,今天用來減少碳排放的支出,是一種很好的對未來的投資。假設世界人均年收入以大約每年2%的速度增長,以2006年的購買力計算,當前每70美元用於碳減排的邊際支出,將可以使未來全球變暖和相關調整所引發的成本減少500美元,即2100年的世界將從現在的70美元中獲益500美元。

但另一方面,有批評者會指出,今日的世界是相對窮困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世界人均GDP目前只有大約7000美元。我們估計,技術進步及擴散可以使世界人均GDP以2%的年均速度增長,這樣,按2006年購買力計算,2100年的世界將會富裕得多,人均GDP可以達到50000美元。由此,批評者聲稱,相對於2100年那些比我們更富裕的後代而言,我們遠比他們更需要這邊際上的70美元。

但是,這種說法沒有提到的是,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今天的世界。美國、日本和西歐的人均年收入目前大約在4萬美元上下,世界人口中較貧困的那一半的人均年收入則低於6000美元。如果比起2100年我們的後代所獲得的500美元而言,我們更需要現在的70美元,那麼,這樣的邏輯就意味著,我們應該對世界上較富裕的那部分人徵稅,只要發達國家每個額外的500美元所帶來的好處少於每個70美元在窮國所帶來的好處。

簡而言之,如果當今世界的富人對我們未來更富的後代態度吝嗇,如果我們想把環境污染問題留給後代去解決,那麼,我們就應該對當今的窮人非常慷慨才對。類似地,如果我們吝嗇地對待今天的窮人,那麼我們就應該對我們的子孫更大方。

無論如何,只要我們的所作所為仍然是基於某種道德準則,而不是像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那樣——抓住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並牢牢不放,那麼,對後世子孫更慷慨一些,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龍(Bradford DeLong)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

来源:財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