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NGO前進大陸系列報導─政治篇

發表:2007-07-03 01:2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年來國際間人道主義盛行,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NGO)在國際援助上發揮了很大的力量,而近年來在政治、經濟上崛起中國大陸,貧窮人口的比例卻仍相當高,儘管官方關係不佳,臺灣民間的NGO跑得比政府還快,到大陸去幫助需要援助的人。學者認為,雖然這樣的民間交流對於官方關係的影響並不大,但是這些基於人道精神的援助行動,對於增加兩岸的穩定度,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

◎ NGO發揮人道救援精神 前進大陸

大陸甘肅,是全大陸最乾旱的省份之一,為了生存,甘肅人往往必須每天來回跋涉10公里以上,只為了取水,而當父母沒有空的時候,孩子們就必須拖著小小的身軀,在山路中來回奔波四、五趟,把家裡的水井填滿,到了水源地還必須排上好幾個小時,一切都是為了那桶全家人賴以維生的水。

住在甘肅省東鄉縣董嶺鄉的馬小梅,家裡有兩個姊姊、一個弟弟,孩子們每天起床笫一件事,就是走路到五公里以外的水源處,打回一桶桶的水,甘肅人一天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與乾旱對抗,儘管每天時間所剩無幾,馬小梅還是把握每一分每一秒,認真的讀書寫字,慈濟大愛電視臺的製作人王俊富第一次在董嶺鄉三嶺村的慈濟小學裡看到馬小梅時,她正抓著只剩不到一公分的筆心,專心寫著作業,這幕景象深深震撼了每個慈濟的工作人員,他們也真正感受到慈濟的救援工作不能停止,除了蓋學校,還要從最基本的抗旱做起。王俊富說:『所以我們後來在甘肅做的工作,我們是抗旱工程,在甘肅我們是援助他們興建所謂的水窖,水窖基本上就是讓他們有比較好的設施可以收集下雨的雨水,或者雪水,或者冬天雪融的雪水,他們夏天的時候或者灌溉淋用的時候,他們生活上面就多了很多很多的便利,就不用在為了要挑水每天花一半的時間走路,在挑那個水。』

◎ NGO援助工作 增加臺灣知名度 促進民間好感

慈濟本著人道精神在大陸服務,已經超過15年,王俊富自己也多次到大陸協助救援工作,他感到中國對慈濟是很有好感的,雖然慈濟一開始進入中國遭遇到不少的阻礙,像是各級地方政府都不願意和慈濟打交道,不過隨著時間累積,慈濟和中國建立了某種程度的信任之後,認同慈濟理念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王俊富說:『我就舉個例子,像貴州他們就有個羅甸縣的民政官員,他因為這麼幾年來受到慈濟的幫助,他竟然有一次他就自己發願說他要去當志工。所以有一年,前年我們在廣西賑災的時候,有個水災我們在賑災的時候,這個地方領導他竟然就一個人開著車,開了20、30小時的車,然後到廣西去參加賑災當志工。』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王信賢則提起自己有一次和大陸學者交流的親身經歷,他表示即使兩岸目前的政治處於敵對狀態,但是當這些大陸學者見到慈濟的證嚴法師時,每個人都肅然起敬。王信賢說:『有一次我接待的一批大陸學者,當時我們先在臺北開會,開會的過程當中,談的是兩岸關係,談的是政治,大家為這些事情,為認同的問題,或一個中國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結果後來我們帶他們到臺灣環島的時候,到了花蓮我們就去慈濟,就到精舍去,那次非常巧剛好證嚴法師在,就她出來講話的時候,你看那個狀況完全不一樣,而且很多人幾乎感動到落淚,談真正兩岸的政治時候,捍衛的表現非常明顯,看到證嚴法師之後,其實他們心裏頭另外一面就出來了,我覺得那是很深刻的。』

◎ 民間交流能否影響官方關係?關鍵仍在官方態度

其實像慈濟這樣在中國進行援助工作的臺灣NGO並不少,然而這樣密切的民間交流,是不是能讓臺灣和中國的官方關係更好?學者則不看好,王信賢認為,以目前兩岸民間交流的密切程度來看,政治早就應該變好了,王信賢說:『應該說兩岸關係的政治其實不是取決於這個,如果真的取決於這個,其實臺灣按照理論上或者按照其他國家經驗來講,我們社會的交流這麼密切,我們學術交流這麼密切,我們經濟上的互動這麼密切,早就擴及到政治上面。』

王信賢認為,以目前中國的政治體制看來,NGO的交流要擴散影響到政治面仍有一定的困難度,銘傳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許志嘉也認為,官方的態度才是兩岸關係能否改善的關鍵,許志嘉說:『關鍵因素在中共本身,大陸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或17大這批新的領導人,他們願不願意從一個更高的視野來看待兩岸的交流,你說兩岸的交流,是不是他一定要在中共所制定的框架下交流,如果說他願意用比較寬的視野,認為說兩岸只要互動就有利於兩岸,這樣的視野來看的話,他可能可以放開限制,可是如果他一切以政治考量,認為兩岸政治互動就會有助於台獨,或是對於臺灣的政治方面好像助長檯獨的氣焰,或是讓國際社會好像認為是一中一臺等等,如果他是以這個思維來考量,那當然很難,所以關鍵在中共領導人本身怎麼看。』

不過王信賢也強調,像這樣的民間互動長期下來會形成一股力量,只是必須等到政治和解,這樣的基礎力量才會慢慢浮現。王信賢說:『當然會有正面影響,它形成一個長期互動的結構跟網路,但是你不曉得真的去影響到政治,這種基礎的存在,要等到政治上面互相的和解才會產生更大的力量』

◎ 民間交流頻繁 兩岸關係穩定的基石

雖然學者認為,民間的交流短時間內無法真正影響臺灣和中國雙方官方的關係,但是王信賢認為,就是因為這樣大量而且頻繁的民間交流,才能讓海峽兩岸的關係雖然不合,卻也沒有發生戰爭。王信賢說:『其實兩岸中間能夠穩定,也是因為有底下這些,底下這種互動綿密的包括的經濟或社會或文化的交流,它才會導致政治之間的張力不會這麼的強大,但是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政治下去著手。』

儘管目前兩岸政治僵局短期內看起來沒有和解的可能性,但是救援行動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一切都出自於對社會的關懷,對人類的悲憫心,臺灣的NGO仍舊會持續前進大陸,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而這些民間的交流,已經在中國和臺灣之間形成一股綿密而且不可分割的網路,隱然成為兩岸關係的穩定力量,而不管未來的發展如何,這股力量潛伏在每個人的心中,終有一天會慢慢發酵。(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央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