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步輦圖》真實面目

作者:陳啟偉 發表:2007-08-07 18: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還《步輦圖》真實面目
——陳佩秋談即將在上海展出的閻立本作品真偽
2002-11-13
(陳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陽人。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擅長中國畫 。作品有《天目山杜鵑》;《水佩風裳》入選第三屆全國美展;《紅滿枝頭》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 。印鑒:陳、陳氏、陳佩秋、陳佩秋印、佩秋、健碧、秋蘭、秋蘭室、秋蕊香室、穎川、穎川郡、大樂、長年、舞絕、長舞絕。 )

在即將舉行的晉唐宋元國寶書畫展上,唐朝大畫家閻立本的作品《步輦圖》將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不僅因為今年初,國家郵政總局發行了1350萬張《步輦圖》小型張,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應用科技模擬技術,首次「原汁原味」地克隆了50件頂級書畫國寶,閻立本的《步輦圖》也名列其中。更重要的是,在經過半年多的研究和考證後,我國著名書畫家、鑑定家陳佩秋先生在將閻立本的《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以及唐朝的其他人物畫和壁畫進行比較後發現,前者和後者在藝術性上存在天壤之別。《步輦圖》的歷史真實性、常識性以及它的題跋、印章絹地都存在明顯的疑點。因此,陳佩秋得出結論,《步輦圖》非唐畫,更非閻立本的作品,而是一件後人的偽作。

  作為學術討論,陳佩秋將在本月底舉行的有關國際學術討論會上闡述自己的觀點。筆者近日就此與她進行了一次訪談。

  陳啟偉:您將在本月底舉行的國際研討會上談閻立本《步輦圖》真偽的問題,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我想,屆時一定會引起中外學者的關注。本來知道此畫的人並不會太多,但由於今年發行了小型張,社會影響就大了。

  對這幅畫的懷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您是怎麼想到去研究《步輦圖》的?

  陳佩秋:以前也沒有懷疑。幾十年前看《步輦圖》,只覺得它畫得不好,並沒有想其他的。因為發現畫後有北宋書畫鑑定大家米芾的保舉,於是就不去想它了。今年初,為了參加年底的研討會,我就對兩圖進行了藝術性比較,結果發現問題很大,於是就一頭紮進去,探個究竟。

  陳啟偉:這次對《步輦圖》的鑑定,您是從哪方面入手的?

  陳佩秋:我是從藝術性和藝術風格方面入手的。我認為,從《步輦圖》藝術性來看,它是作偽的。畫畫的決不是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從前日本就印過小的手卷,看了就覺得好。當初也懷疑過《步輦圖》,只覺得和《歷代帝王圖》比怎麼就差那麼多?但大家都說見過著錄的,於是就相信了。大家都相信了米芾,相信了《宣和畫譜》,但是都忽略了那圖非此圖。

  當然,為了研究的嚴密性,除了對繪畫進行藝術性和時代風格的對比研究,我也查閱了許多資料,結果和我的判斷基本一致,更證實了《步輦圖》是偽作。

  陳啟偉:您能否先概要地將《步輦圖》存在的主要問題說一下?

  陳佩秋:可以。首先,《步輦圖》的繪畫藝術水平很差,它的榜題以及後面的章伯益的書法藝術水平也差。此外,從畫來看,它有很多有違常識和規律的表現,其中包括歷史的真實性有問題。再者,從畫上的題跋和印章來看以及絹地的陳舊度來看,都有疑點和破綻。

  陳啟偉:您是要否定《步輦圖》唐畫的地位?

  陳佩秋:它不是唐畫,是後人做的假。而且,做假的水平也不高。乾隆是個好鑑定並喜在畫上蓋章題字的皇帝,我想,或許他也懷疑此畫是偽作,所以沒有在上面題字和蓋印。

  大唐的太宗皇帝,接見外國使節,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接見呢?祿東讚來自西藏,唐太宗身邊怎麼可能沒有一名侍臣?而且左右侍候的人全是女的呢?

  畫中女子脖子上挂一根繩子是最不合理。市井中,推獨輪車的,見《清明上河圖》,為了有一個支點,才挂一根繩子。這個步輦小得很,坐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會掉下來。只要想想這些,就能發現這是閻立本畫的嗎?他是丞相呀,對宮裡的東西熟悉,皇帝的服飾也清楚,所以《歷代帝王圖》在服飾方面就畫得很符合真實。《步輦圖》中的唐太宗接見外賓簡直就穿一件便衫。

  藝術性問題

  陳啟偉:將《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作比較,兩者的藝術差別在哪裡?
  陳佩秋:現在只要將《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相比,就可以發現兩者風格不可比擬,水平高下一目瞭然。

  說一件作品好壞,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它的水平和藝術性。在中國畫方面,藝術性的好壞就是要講筆墨線條和造型。唐人的勾線和宋人不同。唐人的線條粗壯挺拔而有力。北宋人的線條較唐人細瘦,但也挺拔而有力。唐人畫人物,開臉是圓肥而健美,尤其是盛唐。宋人的人物畫,臉要比唐人來得秀氣,從氣勢上講,唐人的人物畫厚重,宋人的人物畫比唐人講究秀美,而沒有唐畫的氣度。另外,唐的人物畫一般補景簡約。而宋人的人物畫已經有了細緻的補景。人物畫到了唐代是集大成。山水則不及宋人。唐的一些壁畫,就有山水補景,大多簡約。

  有了這些基本的判斷,就可以發現《步輦圖》既不是唐人的,也不是宋人的。主要原因是:其線條模糊無力,人物造型輪廓不准,沒有唐宋人的寫真基礎。

  《歷代帝王圖》所繪是唐朝繪畫的風格。每位帝王的形體準確也是它唐畫的重要一點。在中國畫中,以線條來造型是最難畫的。人物畫全是線條勾描後再敷色。要用線條先把人物輪廓畫准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線條的描繪很難,要看準了,還要畫得像。

  《步輦圖》的藝術性關鍵問題是它的線勾得不似唐人有力、簡練、挺拔,人物造型不準確。像閻立本這樣的大畫家,這不準確是不可想像的。唐人的人物畫,之所以說它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地位,就是人物畫的造型之準確、線條之流暢厚重,氣質的高華雄健。而《步輦圖》這兩點都沒有,它的人物形象(女侍)不僅模糊,而且疲軟,輪廓也描不准,包括形體輪廓和各個部位如手臉身軀的輪廓等。

  筆法也大打折扣。唐宋人的人物畫鬍鬚一根一根細緻有力,他們都是在多少根線畫完之後,再烘墨色。而《步輦圖》的畫法根本不對,像一團亂麻,糊里糊塗。人物畫的頭髮畫法也是如此,兩者有天壤之別。

  另外,人體的輪廓也沒有畫准。比如畫人物衣服裡面就要有體形,勾服飾時就要考慮到服飾裡面的形體。《步輦圖》所有女子的袖子線條和胳膊的真實形體不相符。

  陳啟偉:您說過,《步輦圖》的步輦和《歷代帝王圖》中的步輦差別很大。能給我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

  陳佩秋:《步輦圖》中的輦,也即輿或腰輿,它的繪製,不但簡陋,其結構差錯,部件短缺,非帝王所乘之輿,說明繪此圖者無宮廷知識。

  《南齊書》輿服志記載:「輿車,形如軺車,漆畫金校飾,錦衣、兩廂後戶隱膝牙蘭、玳瑁帖、刀格、鏤面花釘。」

  腰輿,它雖是便輿,不似軺車有兩廂後戶,但其製作仍十分華麗,證之以《歷代帝王圖》陳宣帝乘坐之輿,它的製作,其精美如下:

  1,輿的通體,朱漆畫密佈雲紋形葵花瓣形四方連續圖案,輿足內側面黑漆。
  2,輿柄把手頂端,朱漆葵花瓣形浮雕。
  3,臂擱,朱漆橫長方條木,它的兩頭以金鉸鏈扣套於朱漆豎木樁上,扣孔內串挂花紋絲帶一條。
  4,輿之左右兩側邊,刀格孔內串挂花紋絲帶兩條。
  《步輦圖》中所繪之輿,簡陋如下:
  1,通體無漆繪、無浮雕、無裝飾。
  2,車的部件短缺,無臂擱。
  3,輿之結構差錯,四足無橫檔木固定,輿足隨時可搖脫。
  4,輿柄過細,與輿體比例失調,細得不及纖握一把,如何負擔輿體與乘者重量。

  據上,輿之四點比較,《歷代帝王圖》陳宣帝之輿和《步輦圖》李世民之輿,二輿畫法及其結構,相差十萬八千里,說明此二畫之輿,不是同一人所作。如果,《歷代帝王圖》之輿是閻立本所繪,則《步輦圖》之輿繪者另有其人。

  陳啟偉:和《歷代帝王圖》相比較,好像《步輦圖》裡唐太宗的形象和仕女的頭髮等要粗疏得多。

  陳佩秋:我們先看臺灣收藏的唐人《宮樂圖》。圖中婦女的形體造型準確,盛唐的臉是肥肥的,這圓臉線條畫得結實。這個手,一筆一筆的,隨便哪張臉和哪隻手,線條都很厚重。再看看琵琶上的線條,我們有時手把握準,線條還沒有那麼挺刮準確。畫面上每一個結構和小挂件,以及凳子上面的漆畫花紋和細節都很精緻。《步輦圖》裡的人物沒有如此厚重高古,腰輿更沒有如此的漆畫。

  又《歷代帝王圖》和《步輦圖》人物的畫法完全不同,《帝王圖》的人物是初唐時人物的畫法,而《步輦圖》中的人物除李世民外,一群女子,個個乾癟。同樣的畫家畫出來的畫,怎麼會相差這麼大呢?《帝王圖》中所有人物的眼睛非常清晰,而《步輦圖》中人物眼睛都模糊不清。

  再看《歷代帝王圖》人物的鬍鬚畫法,是那麼地精緻,那麼地一絲不苟。我們再看看《步輦圖》上的人物,頭髮和鬍鬚是墨色的亂麻,畫法完全不同。

  將《步輦圖》與《歷代帝王圖》相比較,無論從人物造型,還是繪畫風格來講,兩者的差距實在太大。與被一致公認的唐畫《宮樂圖》相比,它顯然也不是唐代的作品風格。

  此外,唐太宗和紅衣大臣的耳朵與《歷代帝王圖》的人物耳朵相比較,就會發現問題,它們的造型與《帝王圖》中所畫的符合客觀形象真實的耳朵有所不同,它是不顧耳朵的形象真實,任意揮寫所至。這種不顧客觀真實的畫風在唐宋人畫家中是沒有的。

  陳啟偉:《步輦圖》中的唐太宗和紅衣大臣的耳朵好像每個人都長了兩隻小耳朵,這種畫法很滑稽。只有在放大的畫冊和原作上才可能看清楚。可喜的是,這次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國寶書畫展和為這次特展印製的大型畫冊為人們更好地研究提供了直觀的方便。

  剛才我們談了《步輦圖》的繪畫藝術性,您能否再談談它的書法藝術性?

  陳佩秋:現在,大家都知道米芾在畫上有題字,也不看是題的什麼,見有米芾的名字就相信了;也不研究它究竟是不是米芾的字。

  研究一下後面題跋的字,我們現在將米芾的字放大了看,就會發現「襄陽米芾」這四個字根本不是米芾的字。我們可以找到米芾的字來對一下。

  以前看過《步輦圖》,也相信了後面章伯益的保舉意見,認為它就是閻立本的作品了。

  章伯益這個人,宋史裡沒有他的傳記,只有《宣和書譜》和米芾《畫史》中有有關他的記載,說他的篆書寫得相當好。《步輦圖》後面的章伯益篆書,乍看似乎還不發覺什麼,但將一個字一個字看,一行一行的仔細地看,有問題。可以看出篆書的行距字距都有偏差,不但行距歪斜,字距不均,字的大小不勻稱,不少單字的左右上下偏旁所佔的比例失調。這可以在篆書的第一行的李道志,與第二行的李德裕這些個字中看出這是沒有水平的人所寫,貞觀的貞字等若干字都有敗筆。一個成熟的書法大家是不會犯這種錯誤的。

  所以,研究古代書畫,不僅要有古籍知識,熟悉中國繪畫史,還要看懂繪畫和書法的各個不同的畫家和書家的用筆特點。會寫字的,就會理解不同畫家書家的筆法和字的結構。

  題跋的疑問
  陳啟偉:《步輦圖》後有長段題跋。全文如下——
  「太子洗馬武都公李道志
  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德裕
  大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重裝背
  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祿東讚為右衛大將軍,祿東讚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於吐蕃,其讚普遣祿東讚來逆,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詔以琅邪長公主外孫女妻之。祿東讚辭曰:臣本國有婦,少小夫妻,雖至尊殊恩,奴不願棄舊婦。且讚普未謁公主,陪臣安敢輒取。太宗嘉之,欲撫以厚恩,雖奇其答,而不遂其請。
  唐相閻立本筆章伯益篆」

  您剛才講,章伯益這段題跋有問題,問題出在哪裡?

  陳佩秋:章伯益,北宋時人,生於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卒於宋仁宗嘉佑7年,公元1062年。

  從題跋來看,「太子洗馬武都公李道志」,表明此題跋由李道撰寫。按李道的官銜,史書應當有傳,但25史的人名索引中只有三名李道,他們所處的朝代分別是魏、北齊和宋。魏和北齊的李道,官位皆不高,且為時尚早,與此畫應該沒有關係。宋時的李道,有關資料記載,「字行之,初聚眾歸宗澤,澤卒,依襄陽鎮撫使,後屬岳飛選鋒軍。累官湖北副總管,卒謚忠毅」。章伯益1062年卒,這個李道還未出生,也不可能為章伯益的篆書作志。從字面看,章伯益在李德裕重新裝裱後172年才出世,章伯益是如何知道李德裕「重裝背」的?這裡顯然存在疑點。

  陳啟偉:《宣和畫譜》和米芾《畫史》中,均記載閻立本《步輦圖》。但都沒有具體描寫《步輦圖》到底畫了什麼。米芾在《畫史》中《唐畫》寫道:「唐太宗《步輦圖》,有李德裕題跋,人後腳差是閻令畫真筆,今在宗室仲爰君發家。」

  章伯益(1006-1062)去世時,米芾(1051-1107)僅11歲,照理,章伯益的篆書米芾應該可以看見,但米芾在談及《步輦圖》時,隻字未提,只提及「有李德裕題跋」。而我們現在看見的《步輦圖》,上面根本沒有李德裕的題跋。 陳佩秋:我想,偽作者本來想做李德裕的字,因為李德裕的名氣大,篆書的拓本找得到。容易對比。

  其實這更能說明這張《步輦圖》是不對的。它和史書記載不一。

  假設《步輦圖》中的題跋是李德裕所寫,那麼讓我們再來對照題跋內容和史書記載,結果發現,題跋行文內容與史書有驚人的相似。

  二十五史《舊唐書》中《列傳吐蕃上》記載——

  初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讚普使祿東讚來迎,召見顧問進對合旨,(而《步輦圖》中寫道: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於吐蕃,其讚普遣祿東讚來逆,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太宗禮之有異。諸蕃乃拜祿東讚為右衛大將軍。又以琅邪長公主外孫女段氏妻之,祿東讚辭曰:「臣本國有婦(而《步輦圖》中寫道:詔以琅邪長公主外孫女妻之。祿東讚辭曰:臣本國有婦),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讚普未竭(言旁)公主,陪臣安敢輒取。」太宗嘉之,欲撫以厚恩,雖奇其答,而不遂其請(《步輦圖》寫道:且讚普未(竭去立加言旁)公主,陪臣安敢輒取。太宗嘉之,欲撫以厚恩,雖奇其答,而不遂其請)。 《舊唐書》,後晉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撰修。唐朝中期的李德裕是不會從100多年後的史書中抄錄題跋的。

  印章和絹地問題

  陳啟偉:我記得您以前曾經說過,對於在畫上蓋鑑賞印或收藏印,一些帝王各有特色。《步輦圖》的印章是否也存在很大疑點?

  陳佩秋:看《步輦圖》,我們可以發現,印章的篆法和打法都存在問題。

  《步輦圖》上的印章有3方是金章宗的「七璽」中3方印文,但與真的「明昌七璽」相比,《步輦圖》上的印文軟弱無力。畫上印章的鈐印部位與真印的鈐印規格不符。

  「明昌七璽」的鈐印規格,蓋在手捲上的部位順序是自右至左依次為——

  第一印「秘府」,鈐印位置是引首與前隔水綾騎縫正中;
  第二印為「明昌」,鈐印位置是前隔水綾左上角與畫心右上角的騎縫處,一般此前隔水綾左上角皆有金章宗的御筆題字:「某某人某某圖」,而「明昌」一璽正是皇帝本身的象徵,鈐印於題有御筆的前隔水綾與畫心的騎縫之處,這一格式是與宋徽宗的雙龍璽鈐於自己的題字和畫心的騎縫格式一樣。而雙龍璽也是象徵皇帝自身的一種表記;
  第三印「明昌寶玩」,鈐印位置是前隔水綾左下角與畫心右下角的騎縫處;
  第四印「御府寶繪」,鈐印位置是畫心左上角與後隔水綾右上角的騎縫處;
  第五印「內殿珍玩」,鈐印位置是畫心的左下角與後隔水綾的右下角騎縫處;
  第六印「群玉中秘」,鈐印位置是後隔水綾與拖尾騎縫正中;
  第七印「明昌御覽」,鈐印位置是空白拖尾的正中。

  此七璽除最後一印「明昌御覽」它是鈐於拖尾空白處正中之外,其餘六璽皆是騎縫印,它們是鈐蓋於:引首、前隔水綾、畫心、後隔水綾、拖尾五個手卷組成部分的騎縫之處。此一鈐印規格,順序不變,它見於:《天水摹張萱搗練圖》《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天水金英秋禽圖》《趙?江行初雪圖》。

  讓我們再來看《步輦圖》中翻譯官身後的三印是:「秘府」「御府寶繪」「明昌」。所鈐印位置完全不合「明昌七璽」規格,尤以「明昌」一璽,鈐於翻譯官員腳後,豈不冒犯皇帝的尊嚴?而三印中的「御府寶繪」的繪字與真印對比,它的絞絲偏旁的口字是直圓形的,而真璽是帶扁圓形的。印文的用刀瘦軟無力,不如真印印文。又「秘府」葫蘆印的葫蘆凹角是帶平角形的,真璽是帶直角形的。

  陳啟偉:米芾在《畫史》中寫道:「宗室君發以七百千置閻立本太宗步輦圖,以熟絹通身背畫,經梅便兩邊脫,磨得畫面蘇落。」此段文字在故宮博物院出版的畫冊的註釋中也提到。但我們現在看到的並沒有「蘇落」的現象。

  陳佩秋:按米芾的這一兩邊脫的記載,《步輦圖》應該是挂幅,只有挂幅,才有兩邊脫的可能。而今天我們所看見的是手卷,一般來講,手卷只有上下脫開。為什麼說只有挂幅才會兩面脫呢?因為要不斷地上下展開和捲起。手卷只會上下脫,因為它是經常左右展開的,卷在芯子裡的左邊怎麼能脫開呢?因此,以此推斷,《步輦圖》應該是挂幅,而不是現在的手卷。

  仔細研究《步輦圖》,我們還可以發現絹上的篆書墨色新舊與畫中人物的墨色新舊一致。一個是唐人畫,一個是宋人書,時差將近四百年,墨色如此相同,不符時間空間規律。顯然如同時期人所作。

  我們看《歷代帝王圖》可以發現,因為是初唐的作品,這個卷子是破的。唐到現在,1000多年,歷史將畫作磨損了,上面有很多補丁是後人補的。而那張《步輦圖》則基本完好。

  我仔細看了這次新出版的畫冊印樣,畫末所留的同一塊絹地,其長度幾乎佔整個畫面的一半還多,恰好留給章伯益書寫十四行篆書,再加上落款。如此這般,若不是人為故意留下的,難道是閻立本未卜先知,竟在畫後預留了如此合適的空白等四百年後的章伯益來寫題跋?再者,章伯益的十四行字,99.9%竟然完好如初,無一字磨損或修補,難道近千年來,這張畫一直保存在真空裡嗎?它竟然可以不受氣候、濕熱、戰火和手拉開捲進的傷損,這是無法理解的。

  陳啟偉:聽說,為了研究《步輦圖》,您到了廢寢忘食的境地。半年多時間,放下了手中的畫作,常常通宵達旦,研究到雄雞報曉。您這樣做的動力是什麼?

  陳佩秋:我是畫畫的,幾十年來,我看過許多古畫,臨摹過許多古畫,因此對古畫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對一些畫,明明是假的,卻要說成真的,所以要花些精力去弄弄清楚。要不然,很好的東西說不好,把不好的東西當成寶貝,是本末倒置,是對歷史的不負責,對藝術的不負責,對後人不負責。

  作為從事藝術工作的,應該是好的說好,是不好的就說不好。我是為那些本來是真的東西被當成假的抱不平。同樣也為那些本來是假的東西被珍藏起來而鳴不平。我的實踐告訴我,要識別古畫的真偽,必須先看懂它們,因此我花了不少精力,但我覺得這樣做很值得。

  提出對《步輦圖》的看法,只是想將自己的研究心得與同行探討,以期使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得到真正體現。當然,我的研究水平有限,只是提出以上的一些疑問,期待此次與會的專家能共同進行探討,還《步輦圖》一個真實的面目。

(註:文匯出版社即將出版的《名畫說疑》中陳佩秋對《步輦圖》真偽作了詳細的論述。)

  背景資料
  閻立本(?-673)唐代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官至右相、中書令。擅道釋、人物、肖像、山水、鞍馬等,其肖像畫多描繪唐初建功立業的功臣形象,如描繪房玄齡、杜如晦等18位文人謀士肖像的《秦府十八學士圖》,又在凌煙閣壁上畫長孫無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當時號為丹青神化。

  閻立本的繪畫,線條剛勁有力,色彩古雅沉著,人物神態刻畫細緻。歷來認為《步輦圖》、《歷代帝王圖》等是其傳世作品。《步輦圖》在清乾隆時已入內府,民國初年,由末代皇帝溥儀偷偷帶出宮外,後在天津被賣掉了。而得到此圖的人並沒有再轉售,只是將畫送給女兒做了嫁妝。解放後,《步輦圖》被完整地捐贈給了政府。
——————————引自《中國美術》

来源:國內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