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災救援再現中國慈善軟肋

發表:2008-02-10 00: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日,在對南方雪災的救援中民間慈善力量的缺位,已經引起了民眾與媒體的關注。恰在此時,民政部發布了我國首個關於慈善捐贈的官方報告,報告顯示,2007年,我國公眾和企業的慈善捐贈(款物)總額,達到了223.16億元,約佔我國去年GDP的0.09%。

這樣的捐贈數額多不多,比比就知道。2005年,美國人的慈善捐助達到了2603億美元,超過當年GDP的2%,人均捐款額更是高達878美元。無論是 GDP還是人均GDP,美國都不可能比中國富上百倍,上千倍,而這恰是中國捐款總額與人均捐款額同美國的差距。也不要說這是因為中國人的慈善意識比不上美國人,中國的慈善文化、民眾的慈善意識確實與美國有不小的差距,但扶危濟困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不相信,中國老百姓的善心不及老美的千分之一。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我認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明顯滯後,與政府的管理方式和諸多不恰當政策直接相關。

首先是政府"搶佔"了慈善事業的地盤。現代意義上的慈善事業,都是民間主導的,在海外,基金會等民間機構是各類慈善事業的主要承擔者。大量具有良好資質的民間機構的介入,使得慈善事業普遍化、日常化,也更為專業,更具針對性、更具效率。這是慈善事業得以良好運行、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保證。但在我國,眾所周知,政府給予社會的空間一直有限,改革開放以來雖大有改觀,但對於民間組織的管束,一直非常嚴格。比如說,民間組織的成立門檻很高,而且必須挂靠相關政府部門作為管理部門,否則就不能成立。受此影響,我國慈善組織發展渠道並不暢通,迄今為止,僅有慈善組織200餘家。而在美國,卻有12萬家之多。民間慈善組織發育不良,慈善事業自然歸由政府主導,於是慈善活動如同突發性的各種災害一樣,也變成一種突發性、臨時性的活動,只有遇到災禍,人們才在政府的倡導下想起慈善。

其次,政府與慈善事業爭利。在國外,為了鼓勵個人、企業與社會組織參與慈善事業,採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所謂"打",就是徵收高額的遺產稅(美國高達55%),促使人們將個人財富向社會捐贈。與其死後被徵稅,不如活著的時候捐贈落個好名聲,成了人們從事慈善活動的重要心理動力。所謂"拉",就是政府對從事慈善活動的個人、企業與專門機構大幅度免稅,同時給予慈善組織巨額補貼。如此,進行慈善不僅可以滿足愛心,更可獲得實惠,何樂而不為呢?而在我國,雖然也規定個人和企業捐贈可獲免稅優惠,但優惠幅度相當有限。例如,一直規定企業捐贈的免稅額,最高不能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 3%,而不是多捐多免,且手續複雜,起不到激勵人們捐贈的作用(2007年,這一限額提高到13%,可謂一大善政)。這樣,使得按照國際慣例有可能流向慈善的資金,實際上仍然以稅收的形式流入了政府財政。而對於慈善機構的免稅,我國仍然採取特許制,至今全國能夠全額免稅的慈善機構不上十家。而在美國,任何慈善機構只要能夠證明自己從事的是非盈利公益事業,即可獲得不同額度(包括全額)免稅優惠,並有可能獲得政府的補貼。可見,由於某些政策的偏差,公眾捐贈的熱情被抑制了,本該流向慈善事業的資金流向了政府,造成了事實上的政府與慈善事業爭利的現實。慈善事業的發展從源頭上受到了遏制。

此次雪災的救援工作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對於社會來講,慈善事業是多麼地重要,我們又距離慈善多麼遙遠。慈善是每個人的事業,政府應該為公眾沒有障礙地參與慈善盡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青年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