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真相沒有公開

作者:馮遠理 發表:2008-02-19 01:0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發生在1959--1961年的那次大飢荒,到底死了多少人,一直是個謎。從已披露的材料來看,數據差距很大,但最保守的數字也在一千萬以上,國內外學者一般認為3千萬以上較為可靠。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大災難,它竟然超過了中國歷史上餓死人數超過1萬人以上的28次大飢荒的餓死人數總和。這三年的中國,許多地方餓殍遍野、赤地千里,十室九空。我的一位同事,他外祖父家是個大家庭,這一家就餓死了43口。

按照過去的說法,這一慘絕人寰的大飢荒的發生,首先是"三年自然災害",其次是蘇聯逼債,過去的教科書上也是這麼說的。但這一說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挑戰,越來越站不住腳。現在的教科書已改為"三年困難時期"。前一說法,首先就和中央的精神相違背。1964年,劉少奇在7千人大會上代表中央所作的報告就明確指出,造成這一災難的原因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導致這人禍的主要負責人毛澤東當時也在大會上作了檢討,並退居二線。劉少奇的講話雖未倒出全部實情,但至少說出了一部分。20世紀九十年代,著名學者金輝先生根據多年的研究,於1998年發表了《"風調雨順的三年"--1959-1961年氣象水文考》(見《方法》1998年第10期)。這篇文章發表後,在學術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媒體紛紛轉載。可以說,學術界的人對這篇文章家喻戶曉。可見,"三分天災"的說法無法成立。以中國之大,每年都可能有一部分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如近幾年的比較大的災害就有98年的大洪水,前兩年的殃及北方十幾省的大旱,可以說,這兩次自然災害都比"三年困難時期"嚴重的多,但我們也沒有聽說那個地方發生了大規模的餓死人的現象。那麼,這次大飢荒的唯一原因就是蘇聯逼債了。幸好,中蘇當年的一些資料已經解密,使我們得窺這一歷史真相。

據近期的《生活文摘報》轉載《書刊報》上的一篇《1960年,前蘇聯"逼債"真相"》一文透露,當時中國共欠蘇聯債務14.06億新盧布,折合人民幣52.9億元。應該說,這些外債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僅1958年的大煉鋼鐵,就使我們損失了2000億以上。蘇聯單方面撤走專家,終止對華經援協議,發生在1960年7月,當時的大飢荒早已釀成,大規模的餓死人的現象早已發生。據周恩來透露,當時蘇聯並未要求中國提前還清外債,而是中國主動向蘇聯提出,用對蘇貿易的順差額中的一部分來提前全部還清債務。這說明,把蘇聯翻臉說成是大飢荒的原因是推卸責任的行為。

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年同時是中國大規模援外時期。本來,1958年和1959年,因中國大躍進,財政緊張,已削減了外援的幅度。但中蘇決裂後,中國隨即擴大了外援的規模。1961年,援外支出就已接近償還外債的支出。到了1962年,援外支出更是大幅度的超過了償債的規模,大把大把的銀子流水般的流到了朝鮮、古巴、越南、阿爾巴尼亞等國。與其說,三年大飢荒是蘇聯逼債的結果,毋寧說打腫臉沖胖子的結果,是拒絕國際社會的援助造成的。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左傾狂熱極其指揮下的9000萬人去大煉鋼鐵、大辦食堂和"共產風"使人們無心收割莊稼等原因造成的。它顯然不是自然災害,也不是蘇聯造成的?令人可悲的是,我們搞清這一歷史真相竟然用了40多年的時間。

近幾年,隨著政治環境和學術研究的深入,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得以重見天日和重新評價。如1960年5月9日,大同老白洞煤礦死亡682人的我國採礦史上最大的慘案;70年代,發生在新疆伊犁兵團農四師燒死幾百人的特大火災;死亡1萬多人的雲南大地震;朝鮮戰爭真相......。這些事件,要麼我們不知道,要麼評價和現在差異極大,我想知道的是,我們到底還有多少真相未被公開。如果我們連正確對待歷史的勇氣都沒有,談何接受歷史教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觀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