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百戰聲名裂——泣血說李陵(上)

作者:六朝人物 發表:2008-07-04 07:0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最早知道李陵這個名字,是通過楊家將的故事。據舊小說家言:楊業在被俘後,堅貞不屈,頭撞"李陵碑"而死。這是一個鮮明對比:忠良和叛徒,"站著死"與"跪著生",其中的道德評判是不言而喻的。

   後來知道得多了一些,對這種鮮明的道德評判開始感到糊塗,繼而感到憤慨--我不是針對悲壯死國的楊業,他是好樣的,我是針對那些讓他撞了"李陵碑"的人(其實楊業是絕食而死的),他們編造這個情節幹什麼?羞辱李陵?他們配嗎?

   編造這個故事的,不是宋人,就是明人--這兩個都是對內凶殘、對外孱頭的時代,他們哪來那麼好的自我感覺,管天管地,管起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掌握了終極真理,還是為自己的沒出息找轍?

   讓我們夢迴漢朝,回到那個後世腐儒們無法想像、無法夢見的年代。這是一個剛勁質樸的年代,一個激情、宏放、悲壯的年代。有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有雄深雅健、忍辱負重的司馬遷;有壯士悲歌、身敗名裂的李陵......
  
   李陵是將門之子,他的祖父就是"飛將軍"李廣。隴西李氏本是有名的軍人世家,生於邊塞,長於邊塞,善騎射,得士卒心,匈奴畏之。

   可這一家子真是一代比一代慘:李廣"生不逢時"(漢文帝曾親口對他說:如果你生活在高祖時代,萬戶侯不在話下。),心高命奇,自結髮大小七十餘戰,反無尺寸之功以封侯,竟跟衛青賭氣自殺。

   廣三子:當戶(這個古怪的名字來源於匈奴的一種高級官職,可能李廣是以此記錄某一次戰功)、椒、敢,都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但是當戶、椒壽命太短,都先於李廣去世。只有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旗鼓,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後來,李敢因為父死之仇,將大將軍衛青打傷。可能是出於歉疚心理,衛青吃了這個啞巴虧。但是過了不久,李敢陪同漢武帝到甘泉宮打獵時,卻被老上級、驃騎將軍霍去病(衛青外甥)射死。霍去病此時正炙手可熱,漢武帝一力包庇,對外宣稱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於是,擅殺大臣之罪就這麼不了了之了。李敢之子禹也頗有勇力,曾以劍刺虎,後來因受李陵事件牽連,被處死。

   李陵字少卿,是當戶的遺腹子。李陵繼承了這個軍人世家的優秀品質,"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但是這個家族的厄運,同樣也沒有放過他。

   前九九年,因為外交失敗,漢朝與匈奴戰端重開。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騎兵三萬人從酒泉郡出塞,進擊匈奴右賢王的根據地天山,格殺及俘擄一萬餘人。可是在班師途中遭遇匈奴援軍追擊,貳師兵團在中途被圍達數日之久,糧秣缺乏,突圍無效,死傷枕籍,幾乎全軍覆沒。幸有假司馬趙充國(後來,此人成長為漢朝中期最傑出的將領)率敢死隊一百餘人,向匈奴的鐵桶陣發動自殺性攻擊,終於打開一個缺口,貳師兵團得以突破重圍,脫險而歸。

   這次戰役,貳師兵團死亡十分之六七,趙充國身負二十餘傷。李廣利奏報戰果,劉徹召見趙充國,親自察看傷勢,嗟嘆不已,擢升他為中郎。

   顯然,這場先勝後敗的戰役不能讓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滿意,於是再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從西河郡(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南)出塞,跟強弩都尉路博德在深塗山會師,毫無所獲。

   李陵當時官居侍中,一向以弓馬嫻熟、厚愛部屬著稱。曾受命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匈奴二千餘裡偵察地形,因此被劉徹任命為騎都尉,統御丹陽郡和楚國戰士五千人,在酒泉、張掖駐防,厲兵秣馬,戒備北方的匈奴。正逢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劉徹把李陵召到長安,命他保護貳師兵團的後勤補給路線。

   但李陵叩頭請求出戰--過去,他參加的幾次軍事行動,都因為擔任接應而未能與匈奴正面交戰,這一定讓他想起祖父李廣的遭遇,而且也不可能實現他為國立功、重振家聲的夙願。他說:"我所率領的官兵,都是荊楚一帶的勇士、奇才、劍客,勇力足以扼虎,射箭百發百中。願意獨立成軍投入戰場,分散匈奴的注意,策應貳師兵團。"劉徹此時顯然還很寵愛李陵,說:"做將領的都喜歡獨當一面!你是不是不願當別人的部下?這次動員的軍隊太多,沒有馬配給你。"李陵說:"用不著馬,我願以少擊眾,用五千步兵,踏平單于王庭。"
  這個凌雲壯志的回答,很讓劉徹感動,於是下詔給強弩都尉路博德,命他做李陵的後援,負責接應掩護。路博德羞於當李陵的助手(路博德當過伏波將軍,對這位新生代的後起之秀,自不願屈就),於是上報:"現在秋季將臨,匈奴汗國草長馬肥,正是兵力最強之時,不宜攻擊。請命李陵稍停,等到明年春天同時出發。"

   劉徹多疑的老毛病又發作了,他懷疑李陵忽然膽怯後悔,教唆路博德幫他說話,不禁震怒。一面下令路博德與從西河郡出塞的公孫敖兵團會師,一面下令李陵於九月出發,由遮虜障直到東浚稽山(今蒙古阿爾泰山)南麓龍勒水搜索匈奴,如果不見敵蹤,即撤退到受降城休息。

       領袖猜疑,援軍不力,孤軍深入,而且缺少戰馬,凡此種種,都給這次出征蒙上了不詳的陰影。

   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按照計畫,從居延出塞,向北挺進。三十日後,到達東浚稽山紮營,把沿途所見的山川形勢繪製成軍用地圖,派騎兵陳步樂先行向長安奏報。劉徹召見,陳步樂簡報行軍情形,表示李陵能得到士兵的效死。劉徹大為高興,任命陳步樂當宮廷禁衛官(郎)。

   然而就在此時,前線情勢突變。匈奴單于親自統率的三萬大軍,已把李陵團團包圍。面對優勢敵軍的包圍,李陵毫不慌亂。他把部隊集結在兩山之間,用運糧車結成車陣,四周佈防,自率精銳在車陣外列陣應敵。前排戰士手執盾牌長戟,後排則埋伏弓箭手。命令:"聞鼓而進,聞金而退。"匈奴兵團見漢軍人數很少,直撲過來,前排戰士迎戰肉搏,然後返回戰壕。待匈奴追擊,後排軍突然萬箭俱發,匈奴士卒應聲倒地,死傷狼籍,急收兵還屯山上。李陵軍隊尾擊,斬殺數千人。

   單于大為震驚,馬上集結東、西各部增援,共八萬餘人,再發動攻擊。重寡懸殊,李陵只好且戰且走,向南撤退。但是缺少戰馬、機動性差的弱點,卻讓這支勁旅吃夠了苦頭。他的步兵再強悍英勇,也無法擺脫騎兵的追擊,將士們每前進一步,都要浴血奮戰,可是匈奴騎兵兩翼張開,很快就又把李陵兵團夾在當中。

   這樣艱難轉戰數日之後,部隊已經是死傷慘重。李陵下令:"士兵受傷三次以上的,可以坐車。受傷兩次以上的充當駕駛。受傷一次的繼續戰鬥。"即使如此,他仍帶領殘破之師再作反攻,斬匈奴士卒三千餘人,成功突圍。然後改向東南,沿著前往龍城的舊道,再走四五日,到達一片葦草茂盛的沼澤地帶。匈奴兵團順風縱火,李陵卻先縱火燒出一條通路,繼續南下。此時到達丘陵地帶,匈奴單于在南山上眺望,命太子率騎兵攻擊,李陵軍退入樹林,在樹林中廝殺苦戰,擊殺匈奴數千人。李陵遙遙望見單于在山上指揮,下令用"連弩"遙射,箭如雨下,單于急奔山下躲避。

   單于大為震驚,他萬萬想不到自己精銳的優勢騎兵,苦戰多日,傷亡慘重,居然拿不下一支小小的漢軍偏師。而且疑慮:這支部隊打到現在,居然還是陣腳不亂,鬥志十足,莫非早有準備?他懷疑這是漢朝的圈套,以孤軍深入的假象,引誘匈奴向南追擊接近邊塞,進入漢軍的伏擊圈。他甚至想放棄這塊叫他吞不下去的硬骨頭。可是他的部下一齊反對,叫道:"單于御駕親征,率領幾萬人的大軍,如果還吃不掉區區幾千漢軍步卒,以後還怎麼號令屬國,還怎麼讓漢朝不輕視匈奴?在山谷樹林中既不能取勝,前面四五十里,就進入平地,如果再不能取勝,班師不晚。"

   這時李陵軍處境越發險惡,匈奴依仗絕對優勢兵力,反覆衝擊不止。但是在又付出二千餘人傷亡的代價後,匈奴人真的近乎絕望了:為了殲滅這幾千漢軍,他們已經死傷萬餘,而漢境近在眼前,莫非老天站在漢人一邊?

   然而,就在這時,李陵的軍候管敢因受到校尉的欺辱,投奔匈奴,將李陵的困境和盤托出:"李陵並沒有後援,前面也沒有埋伏,箭且用盡。只有李將軍的警衛部隊,跟校尉成安侯韓延年(也是將門之子,父韓千秋擊南越戰死,武帝封子延年為侯,以校尉隨李陵出征)的部下,各約八百人,武裝還全,擔任先鋒。他們分別使用黃旗、白旗,如果用精銳騎兵集中射擊,就可擊破。"單于興奮得從馬背上跳起來,下令他的部下,繼續攻擊。

   匈奴兵團決心俘擄敵將,在攻擊時高喊:"李陵、韓延年,趕快投降!"大軍越過李陵兵團,截住退路猛攻。李陵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兵團佈滿四周山頂,集中發箭,蔽天而下。李陵軍突圍,再向南挺進,將到鞮汗山,又被匈奴軍包圍。李陵率殘軍血戰,一天之中,發射五十萬箭,箭終於用盡。遂拋棄輜重車輛。這時戰士還剩三千人,刀槍已折,於是砍下車軸當武器,文職人員拿著刻字的筆刀,一齊退入狹谷。而匈奴兵團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單于親率精銳部隊遮住谷口,從山上滾下巨石,聲震天地。戰士死傷枕籍,無力再戰。

   黃昏降臨,李陵換穿便衣,獨自出營,告訴左右不許跟隨--到了這個地步,他只能希望靠個人冒險,僥倖劫持單于。然而觀察形勢後,李陵黯然折回,嘆息:"我們已經失敗,死在此處。"他仰天長嘆:"蒼天!蒼天!再賜給我們數十支箭,就可以突圍。而今,我們沒有武器、沒有箭。等到天明敵人發動攻擊,我們只有坐受捆綁。不如解散,各人分別逃生,希望有人脫險,回到漢境,奏報天子。"下令砍倒所有旗幟,把值錢的珠寶埋藏地下,每個士兵各帶糧食二升,和一塊冰(用作飲水),互相約定,先到遮虜障的,等待後到的戰友。

   夜半,李陵命擊戰鼓,戰鼓已破,不能發聲。李陵跟韓延年上馬,率領十餘位壯士向南突圍。匈奴騎兵數千人追擊,塵沙蔽天,韓延年戰死,李陵被俘。他的部下分散逃命,逃到邊塞的約有四百餘人。李陵軍潰敗的地方,距邊塞僅一百餘里。

   即使在今天,我們在重讀這場兩千年前的敗仗時,仍然會感到熱血沸騰。我們感到的不是恥辱,而是悲壯,以及為自己有這樣英勇無畏、雖敗猶榮的祖先而自豪。在我們看來,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役,足以和斯巴達人的"溫泉關戰役"媲美,而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不是罪人,而是英雄。

   為什麼當時的觀點如此不同呢?為什麼領導了這樣一場戰鬥的指揮官竟受到"滅族"懲罰?難道那時的人沒有基本的良知,和基本的判斷力?

   是否這場戰爭的記載本身就不真實呢?以上記載,引自《漢書》,但材料很可能來自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太史公對這場戰爭的描述,與後來的《漢書》很相似)。我們知道,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受到"宮刑"之辱,他的記載是否不可靠?王夫之就是這種觀點,並因此對司馬遷大加斥責:李陵戰敗,他出於私人交情,強詞開脫;受到處罰後,還是不肯改悔,在書裡顛倒黑白,為叛徒評功擺好。

   王夫之經歷了亡國之痛,對外族和投降外族者十分痛恨可以理解,也許在他看來,李陵和大漢奸吳三桂是一路貨色。可是他的指責根本站不住腳。司馬遷早已說明:他和李陵並無交情,只是對此人印象較好,不相信他會背叛而已。況且,司馬遷因此獲罪,漢武帝又在位,他斷不敢虛構戰鬥情況,為李開脫。李陵的軍隊雖覆沒,但突圍回歸的余部,尚有四百餘人,而且分路突圍,絕無"串供"可能,如果司馬遷對戰爭的記述與這些親歷者的交代不一致,肯定會大禍臨頭。

   真正的原因是漢武帝的虛榮受到了打擊。他本指望大舅子李廣利立下大功,為他長臉;李廣利兵敗後又指望李陵勝利給他遮羞;李陵被圍,他又期望李陵戰死保住最後的體面。於是一聽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就大發雷霆,責問先期報捷的陳步樂,陳步樂有口難辯,只好自殺。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既然皇帝認為李陵應該自殺,諂媚的大臣們也一致認為李陵應該自殺。只有司馬遷說的恰恰是劉徹所不願意聽的話--他因此大難臨頭:

   "李陵對士兵非常愛護,平時常以殺敵報國為最大志願。如今不幸戰敗,而一些沒有冒一點危險的大人先生,卻在一旁議論紛紛,挑剔他的過錯,使人痛心。李陵以區區五千步兵,深入沙漠與八萬騎兵對抗,轉斗數百裡,箭盡力竭,但仍冒白刃反攻,部下毫無離心,自古名將,不過如此。他身雖被俘,卻曾力挫強敵,也足以名垂天下。而且我更相信,李陵忍辱投降,絕非出自本心,他一定另有計謀,報效祖國。"

   劉徹大為光火,就把司馬遷囚入詔獄。法官會審的結果,確定司馬遷犯了包庇叛徒的偽證之罪,判處死刑。司馬遷的家人為他好不容易借貸到一筆贖金,才減為次一等的腐刑--將生殖器割除。

   腐刑固然痛苦,但羞辱尤甚,司馬遷幾次都要自殺,但他終於在殘忍的命運下活下去,為的是要完成他的《史記》巨著--這一五十多萬字的巨著,不但成為中國史籍的珍寶,而且他所開創的記傳體裁從此被後代史家奉為圭臬。

   這裡有一個問題:李陵為什麼不像韓延年那樣戰死或自殺呢?


来源:春秋戰國社區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