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冷不用急著戴帽子

發表:2008-11-26 04: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穿衣戴帽,養生為要。

現代人著衣不但要時尚美觀,更不能忘了健康。"周教授說,如何穿戴才能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其實宋人蒲處厚在《保生要錄·論衣服門》中早有精闢的概述:"寒欲漸著,熱欲漸脫。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涼不至凍,溫不至燥......夫寒熱平和,形神恬靜,疾疹不生,壽年自永。"說白些,就是天氣轉冷時衣物要漸加,轉暖漸減,但必須保證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當然,無論涼意或暖感都得有個度,不應因過涼帶來冷凍感,也不要太暖令身體燥熱不適......唯有涼熱適度,身體和精神才會暢快清靜少生病,自然也就更長壽了。

而在宋人之前,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的《脈法》就載道:"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也。"古人將上述的養生原則簡稱為"涼頭暖足"。聯繫到當下時序的變化,"涼頭"是指應讓頭部盡量適應自然溫度的變化,不要稍微有點降溫、多點涼意就馬上戴帽子、包圍巾,而"暖足"則要讓腳經常處於溫暖的狀態,時下出門該是逐漸棄涼鞋、拖鞋並著襪以"祛寒就溫",不要輕易讓腳受凍。

寒邪最易從足部入侵人體

"涼頭暖足"到底有何道理呢?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頭為諸陽之會",人體十二經脈的六條陰經均至頸部或胸部為止,唯有六條陽經全都上升至頭部,胸上至頭的陽氣最為充足,也較為耐寒。而"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因此"寒易從腳起",且"腳冷冷全身",著衣時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易從足部入侵,進而影響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頭離心臟比較近,身體能量和養分的供給都比較充足,人體血中氧氣約1/3供給頭部和大腦;而腳離心臟則比較遠,身體能量和養分不能及時輸送,所以腳暖一點的話能加速全身血液循環,以保證身體養分的及時供給。

對於嬰幼兒來講,他們不懂表達過暖或過涼,不必在乍冷還熱之際穿戴得像"裹蒸粽"一樣,民諺謂"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和寒"的經驗值得重視。

老慢支要注意頭部保暖

周教授指出,"涼頭暖足"是一般常理,如何把握"冷暖之度"?《素問·調經論》謂"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則既要考慮氣候變化,又要因人而異,或"先寒而衣",或"先熱而解",此乃《內經》強調的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之要訣也。

他提醒說,老弱病殘者,可能對寒熱的耐受性較差,則應小心調攝,不能以常人度之。比如,老慢支患者呼吸道遇冷時易受到刺激,可誘發氣管、支氣管或細支氣管的痙攣,造成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復發或加重,因此,要特別注意頭頸部的保暖,必要時可繫條輕便的圍巾;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要特別注意手腳和頭部的保暖,因為這種部位的血管遇冷收縮可增加心臟的負擔,不利於病情的控制和穩定。

"寒欲漸著,熱欲漸脫。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涼不至凍,溫不至燥......夫寒熱平和,形神恬靜,疾疹不生,壽年自永。"

--摘自宋《保生要錄-論衣服門》

前幾天北方冷空氣南下廣州,不少市民忙著添衣戴帽,有人卻仍一身短褲T恤的清涼打扮。雖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古往今來,也有最基本的養生原則。在本週的"中醫知多D"中,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岱翰特選宋人蒲處厚所撰的《保生要錄》中相關要訣,與大家分享在南方"乍冷還熱"的秋冬之交,如何通過恰當著衣來養生防病。


来源:大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