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庭收養的臺灣女孩的故事(圖)

發表:2009-06-15 22: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美齡·霍普戈德出生於臺灣,她的父母已經有了四個女兒,非常想要一個兒子。於是,這第五個女兒出生之後,父母就把她送出去給人收養,同時自己收養了一個男孩。

幸運的女孩

美齡·霍普戈德在她出版的《幸運的女孩》一書中講述了她在美國收養家庭中的成長經歷,和她返回臺灣、跟生身父母家庭團聚的故事。

美齡7個月大的時候,底特律郊區的羅麗和克里斯·霍普戈德夫婦收養了她。美齡說:"我一直是我爸爸喜歡的女孩。人們總是說,我們的脾性一樣。我跟媽媽的關係則是更微妙,更密切。尤其是在爸爸去世之後,我們一直很親密。"

美齡在美國中西部長大,她還有兩個弟弟,是從韓國收養的。美齡說:"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從亞洲收養的孩子還不多。我是說,現在我們看到美國人家收養的韓裔和華裔孩子比那會兒多多了。"

養父母重視對孩子不同文化的教育

美齡說:"就文化而言,我們是相當典型的美國家庭。我的父母真的是很花功夫讓我們接觸中國文化和朝鮮文化,帶我們去參加各種不同的文化活動,加入底特律地區的收養兒童團體。我有一段時間對這些活動很牴觸。"

美齡說,這是因為她對自己的亞洲根不感興趣。"小時候,我只想當一個美國人,只想被我所成長其中的世界所接受。我真的是對我所來自的亞洲不感興趣。我當時想,或許將來我會感興趣。"

生身父母主動和她取得聯繫

在美齡20歲出頭的時候,她的生身父母王氏一家首先跟她建立了聯繫,給她發電子郵件,傳真和信函,告訴她王家的事情。

美齡說:"他們對我提出的一個最奇怪的要求就是,‘請給我們收養的你的弟弟買衣服。'他們一直是用這種直接了當的口吻講這個男孩的事情。我也通過我的出生文件發現,一個辦理我收養手續的修女在那些文件上註明,我的生母當時要求不要給她回奶,因為她要奶那個收養的男孩。一開始知道這些事情,讓我覺得很困惑。後來我就有些習慣了,我理解華人的文化。"

23歲首次前往臺灣見到生身父母

1997年,美齡23歲,她前往臺灣,見到了王氏一家。她說:"我心裏對自己說,‘就算是見一些新朋友吧。'我努力淡化生身家庭見面時那種感情的大起大落。我當時想,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在回憶錄《幸運的女孩》中,美齡描寫了那次會面。"看到生身母父,我一下子就哭起來了。他們把所有的親戚、所有的姐妹都叫去了。我有六個姐妹在臺灣長大,其中五個已經結婚生子。我還有些姑姨叔舅也來了。那次會面,大家都哭作一團。"

那是美齡第一次到臺灣去跟生身家庭、尤其是跟生身母親重建關係。美齡說:"我格外努力接近她,瞭解她。我為此特意學了國語,不過,不大管用,因為我的生身母親主要是講閩南話。我跟她一起到中國旅遊。我也特意找時間,跟她和我的一個姐姐單獨在一起。"

但是,這些努力好像沒能填補她們之間的隔閡。美齡說:"我們彼此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了。我的生母沒上過學,不認字。我上了大學,當記者。我們的文化背景不同,脾性不同。我的生母是個非常傳統的中國婦女,我則是一個美國女孩,有主見,很獨立。我們彼此友善,但是,幾乎沒什麼話說。我們大概只是在每年農曆春節的時候說幾句話。"

美齡說,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寫出來對她重新定義自己的認同感很有幫助。這使她能更珍惜收養家庭給她的所有機會,她也由此更理解並且原諒了不得不把她送人的生身家庭。她說,寫這本回憶錄也有助於她成為自己女兒的更好的母親。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