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文化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楊玉生 發表:2009-10-17 20:1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燕文化歷史 悠久、豐厚博深,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不斷豐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並對中國 傳統文化產生巨大影響。

一、燕文化的形成

從發展階段看,燕文化包括先燕文化、姬燕文化、燕文化的延續三個階段。

(一)先燕文化

先燕文化指在召公封燕以前,在燕地區域內由商人子姓燕國創立的文化。對於先燕文 化這一概念,國內有些學者持不同看法,主要是因為商代在燕地氏族方國眾多,很難區 別哪些東西是燕國文化。筆者認為,先燕文化當指燕氏一族創立的文化。由於目前考古 資料的不足,對於先燕文化的認識還比較淺顯。

在虞夏之際,殷商民族起源於燕地,而商代自興起至滅亡,五六百年間有關這一地區 的記載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史記》,對於周初以前這一地區也沒有任何記載。現在有 了大量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和一大批青銅器銘文的發現,結合史籍中有關商族起源的敘述 ,可以認為,周初的燕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商代子姓燕國的基礎上建立的。

從甲骨文的材料中可看出,在有商一代的北方燕國已是一可觀的大國,其周圍邦國眾 多,而在成湯建商以前的先商時期,燕地還是商民族的發祥地。商代居於燕國的燕氏一 族不僅在商族最早起源時期就已經存在,而且還是眾多商族宗族、支族中的本族。在商 民族的起源的傳說和商民族的文化信仰中,有很多內容都與燕國之燕的得名有關。到商 代晚期,這一地區仍然有眾多方國密集分布,燕亳就是商代眾多都城中的第一座都城, 燕國則是眾多方國中由宗族而留守的一個方國,是最重要和居於核心地位的方國。商人 子姓燕國存在的時間由夏商兩代相加,大約960年之久,創造了相當發展的燕地文化。

(二)姬燕文化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召公奭(音shi)於北燕,歷經西周、春秋、戰國,到公 元前221年秦滅燕,長達八百多年,為姬姓燕國。由姬姓燕國創造的文化遺存為姬燕文 化。姬燕文化是商代先燕文化的繼續。但是,在商代得到豐富發展的先燕文化到了西周 被封為燕國後,就很快萎縮、衰落下去。西周、春秋時燕國的衰落程度可從史籍中有關 燕國的記載和春秋戰國諸子的記載中看出。《莊子》中以燕國為北方最偏遠的國家,與 南方的越國相並提,有"燕之北,越之南"之語;《韓非子》篇幅宏大,又好作寓言, 其中多次提到燕國,但都是把燕國放在一種愚蠢荒昧的地位上加以批評和嘲笑。

姬燕到戰國時,由於燕昭王奮發圖強,廣納人才,勵精圖治,終於使弱小的燕國成為 戰國七雄之一。燕昭王對於燕地文化風格的形成和成熟起了關鍵作用。姬燕文化長達八 百多年,是燕文化的成熟和高潮期。

(三)燕文化的延續

燕國的滅亡,秦國的統一,但燕文化並沒有因此而中止。由於燕文化歷史的悠久、漫 長的發展過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燕文化在秦以後數千年間不僅在燕地區域歷經漢唐 宋元明清得到繼承和發展,而且燕文化的主體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構鑄也起了 重要作用。

燕文化千古傳承,綿延不斷。燕文化在戰國時成熟達到高潮,而在北朝時因地方士族 制度的盛行而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在盛唐時達到鼎盛。自宋代以後由於經濟重心南移和 政治重心北遷,北方成為政治中心,經濟地位日趨下降,古代燕文化所獨具的若干特徵 日益趨向平淡,其自身發展所依據的若干生機已日漸耗盡。明清時期燕地成為畿輔之地 ,開始大量接受儒家教育,加以受其他地域文化的影響,文化發展日趨複雜化。但燕文 化慷慨悲歌、好氣任俠的精神風貌已深深植根燕地民眾的血液中。燕文化的傳承主線為 :在內容上以憂國憂民的正氣和責任感為主,風格上以"直""剛"為主體色調,以慷 慨悲歌為基調;在表現形式上則寬而廣,兼容百家,具體表現可從關漢卿、楊繼盛、孫 奇逢等人在不同方面表現出來。可見燕地在成為畿輔重地以後,文化雖有所發展,但燕 文化的主體精神逐漸減弱,其容納各地域文化則越來越明顯,然而慷慨悲歌的燕文化精 神風貌仍然頑強地保存傳遞下去。

(四)燕文化的內涵

燕文化有兩層含義。廣義上,從地域文化來講,它與趙文化、齊文化、吳文化、楚文 化等相並列,是一個有別於這些文化的獨立的文化體系;其地域範圍,西起今山西省東 北角,北到河北省北部、內蒙古南部,東到遼寧省,以河北省北部為主,時限上包括古 今。因而廣義的燕文化可歸納為:燕文化是在燕國時形成、發展而在後世得到繼承發展 的一種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獨特的風韻和價值。它既包括西周分封伊始至秦統一前燕人 所創造的藝術、科學、意識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包括召公封燕以前的先燕文化 以及在燕地區域內,受其影響在三國兩晉元明清時繼承其精神發展的文化。燕文化以戰 國時的遺存燕下都為代表,尤以太子丹和荊軻刺秦王,標誌著燕文化的發展和成熟。我 們通常所說的燕文化,一般指廣義上的燕文化。狹義的講,燕文化是指先秦時期燕國從 建立到滅亡這一歷史階段的文化。從周代封召公於北燕開始到公元前222年燕國被秦滅 掉,燕國在這長期的歷史積澱中,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文化綜合體。燕國的文化是在 長期發展的商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到燕昭王時達到高潮,經過了八百多年,創造了 非常豐富的成果。

二、燕文化的特點

燕文化的特點和精神風格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形成、以及特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主要 有二:一是燕地的地域環境、自然氣候條件是燕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燕地山高氣 寒,水冽土厚,山石塊壘,危峰雄峙,惡劣的自然環境必然要影響到這一區域人們的生 活、生產以及心理情感,影響到這一地區的風俗習尚以及學術文化。燕地文化慷慨悲歌 ,這種文化精神的形成是苦寒和跼促壓抑激化的結果,不是社會繁榮的標誌。社會繁榮 所形成的是志高而揚的大國之風,燕地則是一劍以當百萬之師的俠士奇峰。燕地苦寒悲 弱,因之它的文化也就自傷自怨、剛烈悲壯。二是戰爭的影響。戰爭以及北方民族大融 合是形成燕文化特色的又一重要因素。燕地處於華北中北部,處於旱地農業耕作方式與 北方草原遊牧方式的中間過渡地帶,作為不同生產方式的鬥爭,這裡是兩種生產方式斗 爭最為激烈的前沿地區,而戰爭是鬥爭的主要方式。燕地區域往往是作為維護南方經濟 區域的安全作出的犧牲或純粹淪為戰場,因而更增添了燕地文化慷慨悲歌的色彩。頻繁 的戰爭成為燕地一大特色。戰爭的環境形成了燕地民眾寒峻剛強、蒼勁剽悍的氣質,促 使燕地民風強悍、勇武難制、俠義之風盛行。金戈鐵馬,狼煙報警,戰爭對燕地文化的 影響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從總體看,以唐代中後期至兩宋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和政 治重心北移為標誌,在此以前,戰爭對燕文化的影響大多是積極的,有助於燕地文化特 征的形成和發展,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強化了燕地慷慨悲歌特徵;而在此以後,則往 往是消極的了,戰爭造成的政治重心的北移,燕地畿輔重地的位置,促使其他地域文化 越來越明顯,而燕文化獨特的精神逐漸減弱。總之,地理環境、氣候、戰爭、民族融合 幾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燕地慷慨悲歌、正道直行、好氣任俠等特點,成為中國傳統 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一)慷慨悲歌。燕太子丹和荊軻是對燕地慷慨悲歌文化風格的形成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太子丹的精誠與荊軻的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完成了燕地文化由苦寒跼促產生出的激變 ,完成了燕文化慷慨悲歌的獨特的風格,而在易水邊,荊軻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 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唱,把燕地慷慨悲歌的精神推到了極致。慷慨悲歌是一種精 神風貌,是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貢獻一切的獻身精神,是見義勇為、奮不顧身、大 義凜然的勇氣和膽氣,是為正義、為真理而鬥爭,舍生取義的氣節,是義無返顧、知其 不可為而為之的俠肝義膽。

(二)好氣任俠是燕文化的外在表現。好氣是豪放不羈;俠者,最大特點是不苟於世人 ,而是遵循自己價值標準。他們孤介獨行,砥礪自信。重信義,言必信、行必果;重德 行,重名譽,但絕不務虛名;輕生死,但不逞匹夫之勇。俠士代表公平和正義。但由於 以武犯禁、干擾國家秩序而被限制,普通人也因其志行高絕,生不求財、死不惜命而難 以仿效。好氣任俠往往與慷慨悲歌相聯繫,得到人們的認同而被推崇。

(三)正道直行。堅持真理、主持正義、崇尚氣節、講求情操、正直坦蕩,具有憂國憂 民、敢擔道義的責任感和剛直不阿、敢於反抗強暴、抵禦外侮的無私無畏氣概。富貴不 能淫、威武不能屈,寧可棄利甚至殺身也決不喪志辱身,是燕文化中被歷代知識份子推 崇的品德典範,正道直行的精神可在燕文化名人身上得到詮釋。

(四)質樸務實。以人心和人生為觀照,面向現實,重視人生,求是務實,從日常生活 和人倫關係以及社會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意願,反對不務實際的清談玄想。立足現實,重 視實際,樸實無華。立身行事,講究腳踏實地、循序漸進,鄙視華而不實的作風。燕地 文化質樸務實的精神最直接體現在燕地文化名人身上。例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孫奇逢, 對燕文化質樸務實的風格做出很大貢獻。他在《校友堂家訓》中,把教子弟讀書,明理 作為立身之本,認為讀書最重要的是"明道理,做好人"。他還把教子弟讀書與生產勞 動相結合,要體悟勤儉二字的重要。他晚年還親率子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五)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燕文化的基本精神。自 強不息是奮發圖強、自立自強,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現出的自強精神,這種觀點為 全社會所接受,不僅對知識份子,而且對一般民眾也有強烈的激勵作用。

三、燕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燕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表現在兩大 方面:一是燕文化本身具有的重要價值,二是燕文化為構鑄中國傳統文化所作出的重要 貢獻。

(一)燕文化的重要價值

1.燕文化的理論價值:燕文化處在中原農耕文化與平原遊牧文化的過渡地帶,是在兩 種文化衝突、融合的背景下形成的。燕文化歷史悠久,豐厚博深,在中國各地域文化中 以其"慷慨悲歌,壯士不返"、"視死如歸,舍生取義"、"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剛健有為,正道直行"、"急人之難,好氣任俠"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著稱於世 ,特別是"慷慨悲歌"以及慷慨悲歌中體現的浩然正氣,幾千年來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 的思想、生活方式。燕文化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區域文化的精髓,構成了熔鑄中華民族靈 魂的一個重要內容,凝聚著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

2.燕文化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燕文化歷史悠久,而且有一個完整的孕育、發展、延 續過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典型代表。燕文化中的許多事件有很高歷史價值,如 黃金臺現象。黃金臺成為招賢納士的象徵,成為愛惜人才的代名詞。對後世人才觀有重 要啟示,無論對中國古代治國方略的運用還是現代企業的發展都有很強的借鑒作用。荊 軻刺秦王的歷史價值在於它的極為慷慨悲壯的色彩和孕含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河北 、遼寧等地出土的數百件燕國遺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二)燕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1.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為觀照,以趨善求治為特徵的倫理型政治文化,其主 體精神是以人文精神為內核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天人合一 、剛健有為、正道直行、豁達樂觀、求是務實、以道制欲等內容,燕文化在這些方面均 有程度不同的體現,並為這些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素材,並以自己的鮮明特色,逐步 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更突出。燕文化的主要貢獻在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慷慨悲 歌、正道直行等方面。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內容之一,它來源於 《易傳》。從漢代至清,歷時兩千多年,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思想為全社會所接受, 不僅對知識份子,而且對民眾產生強烈的激勵作用。這種思想使中華民族愈是遭到挫折 ,愈是奮起抗爭,意志也更加堅韌不拔。特別是外族入侵時,中華民族總是以不屈不撓 的精神進行反侵略的鬥爭,無數仁人志士為祖國奮鬥不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使一般 民眾保持自強不息、積極有為的精神狀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與燕文化密切相 關。

商民族起源於燕地,燕地文化中的許多精華成為商文化的基礎。《易傳》說:"天行 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易傳》成書於戰國或秦漢時期,它作為 《周易》的組成部分,其中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與《周易》的主體精神是一致的 。而《周易》的成書,尤其是貫穿其中的許多重要概念和原則就來源於燕地文化。這是 因為商人的始祖簡狄,"簡"是其名,"狄"是姓。狄與易在古代音同,可以互通。《 周易》中貫穿的許多重要概念和原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易",其次就是"簡"。" 易""簡"並稱就如乾坤並稱,陰陽並稱。易是表示變化的意思,從古代書寫形式可明 顯看出,它最初與蜥蜴有關,它的含義可能和蜥蜴的顏色易變或其移動迅速有關。易的 另一本義是交易、變易。有易部族就是因掌握變易之術即八卦和占卜術而得名。可見《 易傳》中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本是燕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後來又成為中 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燕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貢獻。

正道直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優秀結晶。正道直行表現為一種人生態度和處世原則 。是堅持真理、主持正義的浩然之氣,憂國憂民、敢擔道義的責任感,剛正不阿、不畏 強暴的無畏精神,光明磊落、無私無畏的胸懷。中國古代知識份子有兩種人,一種是正 道直行的仁人志士,一種是為了貪慾可以出賣一切的卑劣小人。為了拯救燕國於水火之 中,田光伏劍自殺,樊於期拔刀自刎,夏扶在車前刎頸相送。為真理而獻身,這種正道 直行的精神與慷慨悲歌相結合,更增添了正道直行的道德原則的感人力量。正道直行的 精神成為中國古代正直知識份子的處世原則,這是燕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貢獻。

慷慨悲歌是燕文化最大的特點,是燕文化區別於其他地域文化最顯著的標誌,是長期 積累下來的燕地區域文化的精髓。為了刺殺秦王這一目的,太子丹的精誠與荊軻的志向 相契合,與樊於期、田光、夏扶的捐軀相映襯,就完成了燕文化由苦寒和跼促產生出的 激變,形成了慷慨悲歌的獨特風格。慷慨悲歌在秦漢以後被人們所認同。韓愈說:"燕 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黃宗羲認為:"彼知性者,則吳楚之色澤,中原之風骨,燕 趙之悲歌慷慨。"自戰國以後,慷慨悲歌等豪俠之風已成為燕趙文化精義所在,一直延 續到清末而不改其獨特風韻,被天下人視為精神典範,被普遍認同和稱頌,成為中國傳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慷慨悲歌是一種精神,一種風貌,它具有巨大的美學價值,因 為它是一種捨身為國、捨身為他人的美德,是一種急人之難的豪俠之風,是一種悲壯的 美,所以它才會幾千年曆久不衰,被人們所稱頌。有人認為把荊軻看作是一種悲哀,這 是不對的。荊軻沒有悲哀,只有悲壯。荊軻是一位俠士,士是對讀書人的稱呼,稱得上 俠士的人都是讀書有成、文武兼通。俠士重信義,一諾千金;俠士重德操,重名譽,為 了理想,不惜生死,因而俠士做出事可以驚天地,泣鬼神。

燕文化慷慨悲歌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慷慨悲歌千百年來成為燕文化的獨特標誌和燕 地風貌的集中概括,被天下有志之士視為典範,荊軻刺秦王的歷史價值在於它的極為慷 慨悲壯的色彩和孕含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荊軻成為婦孺皆知的俠士。它對我國俠義思 想的形成和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性格的形成有巨大影響,對武俠文學的發展也有很大作 用,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慷慨悲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最 大貢獻。

(三)燕文化對文字、音樂的貢獻

在文字的起源上,有很多資料證明,商代的甲骨文已是較成熟的文字,不是最早的文 字。目前最早的文字是山東蘇北大汶口文化中所發現的陶文符號,這些陶文符號是中國 進入文字的文明時代的開始,是甲骨文的前身。大汶口文字元號與古漢字的一脈相承關 系,也就是與商代甲骨文的一脈相承關係。大汶口文化的特徵是白陶,商民族也是崇尚 白色。

在文字的形成過程中,占卜具有重要意義。商代貴族就是根據龜甲獸骨的裂紋來預測 吉凶。他們將裂紋與他們所熟悉的事物聯繫起來,並到得意義,並將某些意義和某些裂 紋圖案固定下來,這樣,這些裂紋實際就有了文字的作用。在《史記•龜策列傳》中說 :"飛燕之卜順故殷興",就是說燕國的興盛與一次占卜有關。在文字的形成過程中, 綜合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因為在占卜的過程中,是將裂紋和吉凶連接起來,並 賦予一種固定的意義。連接就是一種綜合活動,起源於這種綜合活動的書寫文字極有可 能是像形和表意的,圖像本身就是綜合。古代中國人的總體思維方式是善於綜合,因此 ,燕文化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重要影響。

商民族起源於燕地,商代音樂也起源於燕地。文獻中所說最早發明鼓的人就是鼓,或 稱為鼓氏族。因此,在文字的創造、思維方式的形成、音樂的起源等方面,燕文化都有 突出的作用。

燕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深入研究燕文化,對於我們深刻認識中國傳 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