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箏(圖)

發表:2009-12-28 22: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擦奏弦鳴樂器。流行於中國河北、河南、福建、廣西、吉林、延邊地區的傳統樂器。軋箏的歷史悠久,據《舊唐書·音樂志》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 宋陳□《樂書》有其所繪圖像,形制與箏、瑟相似,為長方形共鳴箱,面板上張弦數根,用細長竹片擦弦拉奏。唐代詩人皎然的《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軋箏歌》一詩,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演奏軋箏的情景。宋元時期,軋箏又名為"□",宋末元初人陳元靚《事林廣記》載:"□,形如瑟,二頭俱方,七弦七柱,以竹潤其端而軋之。"至清代,形制無變化,唯弦數由7根增至10根(《律呂正義後編》)。
  
現代流行的軋箏類樂器,在河北用於地方戲曲武安平調的伴奏,名軋琴或軋箏琴。其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製作,張弦10根,弦下設柱,柱用棗木製,按五聲音階定弦;用高粱稈刮去表皮,擦松香末擦奏,其音色輕柔動聽。在福建莆田、仙遊一帶用於莆田"文十音",當地稱文枕琴或枕頭琴。用於晉江"十番"的,名"床 ",張絲弦 9∼11根,按五聲音階定弦,用蘆葦稈擦奏。近年莆田地區的音樂工作者對文枕琴進行改革,以鋼絲為弦,張弦11∼16根,用馬尾弓擦奏。在演奏指法上吸取了二胡、箏、琵琶的技巧,擦弦與彈弦並舉,豐富了軋箏的表現力。在廣西稱為七弦琴或瓦琴,7弦7柱,其琴身用半圓形桐木挖空,貼一底板,在凸面上按弦擦奏。近年音樂工作者試制不同音區不同規格的七弦琴,以合奏形式演出。有的將7弦增至16弦,將樂器平置於桌上,右手持弓,左手按弦,可奏出各種滑音、泛音和裝飾音。吉林延邊流行的軋箏,又名"牙箏",多用於演奏歌唱性樂曲。

来源:華夏風韻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