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海外: 如何老有所依?

發表:2010-12-11 14: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直以來,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都以生態好、福利高成為一些國人心目中的養老勝地。然而,當難以逾越的文化差異、語言壁壘、無比現實的經濟壓力、紛繁的家庭糾紛向這些老人撲面而來的時候,海外還是他們的「養老天堂」嗎?當「老有所養」不成問題的時候,老人在海外該如何「老有所依」?

社區活動:老人們彼此依靠

紐約法拉盛南區,本杰明·王子街自助老人中心,下午3點,幾個華裔老人在活動中心大廳裡擺著「四方城」;另外一個桌子上,幾個老人正在下像棋;活動中心的大禮堂裡,十幾對老人正在跳舞。牆上貼著《活動節目表》,從週一到週五,8:00至15:45,有太極、乒乓球、保齡球、素描油畫班、韓文書法班、歌唱團、橋牌、編織,不一而足。

謝先生退休之後跟著女兒移民來美國。他沒有選擇與女兒一家同住,而是申請到了這家靠近法拉盛的老人公寓,跟另外一個老人合住一間房。公寓按照老謝的收入定房租,每個月他只要付200美元。

吃飯也很方便。老謝每天早晨和中午到老人中心吃飯,早餐0.30美元,中餐1.75美元。記者看到當天中午的菜單,火雞、四季豆、甜玉米、蘋果汁和橙,還可以選擇白米飯或糙米飯。晚餐則自己煮,附近就有一家中國超市,菜和調料都很齊全,東西也便宜。

最令老謝滿意的,就是活動中心。華裔老人聚在一起,打麻將、下圍棋、聊家長裡短,溝通無障礙,玩樂都有伴兒,很開心。

在德國生活的黃女士與老謝的情況差不多。她的丈夫是一位德國法官,兩人退休之後享有豐厚的退休金,可當兒女離家之後,她突然不適應這種「閑下來」的生活。

「每天不知道要做什麼,好像生活突然失去了方向,跟老公莫名的爭執也多了起來。」好在後來黃女士去社區中心結交了不少華人朋友,有心事就向他們傾訴,以排解心中的寂寞和孤獨。

養老院:或許是最後一站

當年齡漸增,生活無法自理時,不少老人選擇把最後一站放在養老院(nursing home)。

在澳洲攻讀護理專業的小石告訴記者,僅悉尼地區的養老院就有大小數百家之多,遍佈於各個社區。澳洲政府對養老院採取準入制,進入養老院的病人也有准入制,首先必須通過Aged Care Assessment部門的評估,確定老人是Low Level還是High Level(高級別還是低級別護理),然後再進行其財產評估。

老人入院那天起,政府每週向養老院撥款150澳元/周(低級別),或300澳元/周(高級別),以及每個病人的養老金或其他資金265澳元/周。養老院的伙食講究營養搭配,院中還設置了很多活動項目,DVD、電視、活動器械一應俱全。

美國養老院一般設有護士站,存放著每個老人的病歷,護理人員24小時值班。每個老人都有自己的醫生,每月來一次。出現緊急情況,幾分鐘內救護車就把老人送到附近醫院的急診室。

記者訪問了紐約市布郎士區一家老人院的經費主管理查德(Richard)。他告訴記者,這裡老人每天的費用,貴的可以達到1000美元,基本由社保買單。

「在政府通過保險公司接管老人的護理之前,老人的房產和個人積蓄要先投入使用。養老院會先花去老人的所有積蓄,等到老人身無分文之後,政府的保險才介入。」理查德的工作職責就是向政府申報每年的預算。

繼續工作:100歲照樣行

有人覺得年過70就該待在養老院,可有人偏偏不服老。

紐約唐人街知名老華人王媽媽剛度過103歲生日,可依然在工作。80歲時她從香港來紐約發展花粉保健品生意,親自帶著花粉到各個教會,向布魯克林和皇后區的華人推銷。這樣的現身說法讓她很快成了紐約華人地區銷售健康保健食品之王。

美國大選日那天,記者在一家選舉站門口巧遇當翻譯的李先生。他來自香港,已經75歲了,是紐約易經風水研究會會長,週末還在法拉盛開了一個風水班,學生有十幾人。

在法拉盛文教中心,一場「丁兆麟及弟子書法展」正在舉行,主角丁兆麟先生已經97歲高齡,還活躍在紐約的書法界。「我還沒有退休或歸隱山林的意思。」丁老說,如今他還帶了50個徒弟,每年都會跟他的徒弟們一起,舉辦書法展。

年事已高繼續工作難道不辛苦嗎?他們的回答都很簡單:「有工作,很愉快。」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醫學系老年中心吳蓓教授和南加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齊銥教授曾對中國老人和美國華裔老人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美國華裔老人雖然普遍面臨文化差異、孤單,但幸福感要強於中國老人。「除了社會福利的原因外,華裔老人的自立、自信也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

出國不服老 才能過得好

有人說,養老是個社會保障問題,所以西方發達國家是「老人的天堂」;有人覺得,養老是個習慣問題,所以寧願守在國內的「空巢」。華人養老,「養」什麼、怎麼「養」?

《禮記·禮運》這樣說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裡說的「養」,指的不僅是物質層面的「贍養」,也包含精神層面的「調養」。

海外「養」老,精神層面的困境遠大於物質層面,華人老人,在物質層面享有完善的醫療和社保,生活無慮,但由於語言、生活習慣等問題,精神健康這個系統的「調養」過程,卻不能盡如人意。

老人身體上的健康,可以得到子女和政府的照顧,但老人的精神「調養」,套用一句網路俗語:「子女靠不住,政府靠不住,誰也靠不住。」

精神健康,只有依靠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廣泛的交際去維持。華人「養老」,有時候不能光靠「養」,還要「動起來」。打開房門,走進社區,融入社會,通過集體的互動,增加積極樂觀的心態,用繼續工作增添自信心。

出國不服老,才能過得好。正如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名言:Age is an issue of mind over matter. 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年紀只是件心事,你不上心,那就沒事。)

美國養老的3種方式

家庭護理(Home Attendant):是紐約市政府提供的一項老人福利,提供部分時間或24小時服務,讓老人有一個可以幫助他們買菜、做飯、搞衛生和聊天的人。隨著中國老人增多,家庭護理工需要會講中文。

老年公寓(Senior Center):美國政府專門提供給老人的居所,由政府管理。進入老人公寓者除了年齡有要求之外,需要一定的低收入條件。因申請者很多,需要排隊才能得到名額。公寓的收費按照每個老人的具體經濟條件決定。

養老院(Nursing Home):美國有近2萬家養老院,床位超過170萬張。近20年,不少針對亞裔的養老院應運而生。無論公立或者私立,其主要資金來源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Medicare和 Medicaid。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