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前茅」最初與行軍作戰有關(圖)

發表:2010-12-19 19: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現代,參與考試或競賽、評比,往往有「列前茅」之說。「前茅」的最初含義則與行軍、作戰有關。

中國現存古代文獻裡,「前茅」一詞最早見載於《春秋左傳》,在「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一節內寫道:「軍行……前茅慮無,中權、後勁。」引文中的「前茅」,是行軍於前方的先頭部隊扛舉的旗幟,「茅」字通常是指茅草,但它另有數種含義,「茅」還與「氂」字通用。古人為裝飾旗幟,往往選用氂牛尾巴的毛繫於旗桿頂端,所以該種旗幟又稱「氂旌」。清代嘉慶年間進士、訓詁學家王引之(1766—1834年),在所撰《經文述聞》的《公羊傳》一篇中說:「茅當讀為氂。氂,正字也;茅,借字也。蓋氂旌之飾,或以羽,或以氂……其用氂者,則謂之氂旌也。」

行軍於最前面的部隊,因扛舉了氂旌,所以「前茅」一詞後來被引申為先頭部隊。西魏、北週期間,擔任過「驃騎大將軍」的文學家庾信(513—581年),在所寫的一道碑文裡,有「前茅」一詞,指的就是先頭部隊,其中寫道:「六軍星陳,萬騎雷動,前茅已戰。」(《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

先頭部隊在多數情況下固然是最先與敵軍交戰,儘可能給敵軍迎頭痛擊,但他們還擔負著另一項重要任務——偵察瞭解敵情,搜索有無伏兵,並及時用「前茅」(氂旌)向本軍指揮將領與後續部隊發出不同含意的信號,俾能採取相應的措施,即古人所說的「慮無」。對此,西晉將領、學者杜預(公元222—284年)寫道:「慮無,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蹹(踏)伏,皆持以絳及白為幡,見騎賊舉絳幡,見步賊舉白幡,備慮有無也。」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公元574—648年)也解釋說:「前有斥候蹋(踏)伏者,令人遠在軍前斥度候望,慮有伏兵,使蹋(踏)行之。」可見,「斥候」即是伺望偵察;「踏伏」即是搜索伏兵。所以,「前茅」還指先頭偵察隊,他們除了用絳幡(紅赤色旗幟)和白幡(白色旗幟)向部隊指揮和後續部隊表示有關敵情外,還按事先密定的不同暗號,揮動著旗幟發出代表各種情況的信號,使自己一方部隊儘可能做到「有備無患」。

隨著年代推移和社會發展,「前茅」一詞也發生了變化,逐漸地演變為表示成績排列於前面之意,清代蒲松齡(1640—1715年)《聊齋誌異·郭生》裡寫道:他「自以屢拔前茅,心氣頗高,以是益疑狐妄」。其中「屢拔前茅」,含義即此。後來,「名列前茅」一詞也因此衍生,迄今已廣為應用。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