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方寸之間 別有洞天(組圖)

作者:馬未都 發表:2010-12-23 11: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中國古代的工藝品中,鼻煙壺這個門類出現得最晚,但品種最全。之所以鼻煙壺出現得最晚,是因為鼻煙出現得就非常晚。鼻煙壺的名字,今天叫起來非常順口,但有沒有人仔細想過,這鼻煙壺的形狀明明是個小瓶,為什麼叫壺呢?一般來說,壺都是大進小出,比如茶壺、酒壺,總有一個地方進水,另一個地方出水。那麼,為什麼不叫鼻煙瓶,而叫鼻煙壺呢?這裡一定有個道理,我一會兒再給大家講。

鼻煙

晚明時期,鼻煙作為貢品進入中國。人類染上吸菸習慣的歷史並不很久遠,只有幾百年的時間。鼻煙跟後來吸的捲煙有很多不同,今天的捲煙,醫生講百害而無一利,不僅危害自己,還危害別人,危害環境,但鼻煙不同,它不需燃燒,只是個人吸食,不毒化別人,不污染環境。

鼻煙的製作需要加入藥材,比如麝香,碾成末後經過密封陳化而成。鼻煙大概有五種味道:酸、膻、糊、豆、甜。實際上還可能有各種味道相配的,比如又酸又甜。

鼻煙具有許多好的功能。第一是解乏,可以提神醒腦。據說今天的香菸也可以解乏,累了抽一根煙放鬆。我是不吸菸的人,所以沒有這種感受。第二是去疾,可以驅寒、治鼻塞等小毛病。第三是療傷,比如它有活血的功能。

鼻煙在遊牧民族中比較流行。草原上最怕著火,一到冬季有很重的防火任務。遊牧民族非常注意這一點,一定要把容易起火的源頭控制住。抽煙是很容易引起火災的,而鼻煙不需要點火。而且,騎在馬上吸食鼻煙相對比香菸方便。有抽煙習慣的人都知道,抽煙要一手拿煙一手點火,而鼻煙用一隻手就可以完成。

那麼,鼻煙跟香菸比較起來又安全,又不污染環境,使用非常方便,還能提神醒腦,治病去疾,這麼多好處,為什麼後來不敵香菸了呢?鼻煙也有它的缺點:吸食的時候不雅。吸鼻煙的時候,是將它直接抹在鼻子裡,吸完後兩個鼻孔漆黑。如果你每次吸完鼻煙,還都去洗鼻孔,是件很麻煩的事情。有的人一會兒一吸,弄得鼻子很黑,然後又打嚏噴,鼻涕一流,非常不雅。所以,鼻煙逐漸被香菸替代了。

鼻煙進入中國

鼻煙進入中國,是由義大利人帶來的。中國最早的鼻煙,相傳是在明萬曆時期,義大利人利瑪竇進獻給皇帝的貢品。雖然有史籍上這麼寫,但也不一定,因為最早的記載往往是後人補記的,不是當時確切的記載。

明末有個人叫張介賓,他寫過一部書叫《景岳全書》,書中說:「菸草自古未聞,近自我萬曆時出於閩、廣之間,後自吳、楚地土皆種之。」張介賓本身是個醫生,所以他對這種可治病植物的記載應該說比較準確。據他的說法,菸草以前是沒有的,萬曆以後從福建、廣東引進,後來江蘇、湖北等地才有種植。

西方人把鼻煙進獻給萬曆皇帝的時候,裝在一個瓶狀的玻璃容器中。這種玻璃瓶大多數是方形的,包裝有大小兩種:大包裝一般裝兩斤,小包裝一般裝半斤。玻璃瓶無論大小,上面都描著金花。今天西方有很多酒瓶上還保留著這種風格,在透明的玻璃瓶上描金。所以這種專為裝鼻煙的玻璃瓶,俗稱「大金花」、「小金花」。

鼻煙在明代進入中國,一開始僅在皇宮周圍的很小范圍內使用,清代以後開始普及。清代的普及是逐漸的過程,直到清代中期以後才遍及全國。

鼻煙壺的命名

鼻煙在進貢的時候裝在「大金花」、「小金花」裡,但在吸食的時候要分裝。怎麼分裝呢?用一個小盒把鼻煙裝在裡頭,可以隨身攜帶。有的小盒裡面還有隔,可以裝不同味道的鼻煙。鼻煙瓶和鼻煙盒的關係,有點兒像香菸的包裝。你再喜歡抽煙,也不能天天身上揣著一條煙,揣兩盒到頭兒了。鼻煙瓶就相當於整條煙,鼻煙盒相當於一盒煙。

  

中國人很細心,在使用時覺得外國人比較笨,設計出的鼻煙盒有缺點。第一,鼻煙盒易翻散。生活中都有這種經驗:越小的盒子,蓋扣得越緊,越不好開。皇上好不容易賜了一盒鼻煙,拿回去想吸,蓋子扣得緊,稍不留神,「光當」扣地上了。第二,鼻煙易吹散。吸食鼻煙很多時候在室外,比如牧民在草原上累了,坐下來想吸吸菸。盒剛一打開,一陣風刮去半盒,很心疼。第三,鼻煙易散味兒。寶玉不說了麼,「走了氣就不好了」,就是味兒散了。盒子的蓋大,打開一會兒,鼻煙的味道就不足了。

中國人聰明,馬上就想辦法把這些缺點解決了。怎麼解決?換一個容器不就完了?於是拿了很小的小瓶裝鼻煙,上述缺點立刻就沒有了。開蓋的時候,不可能把鼻煙全扣撒了;也不可能被風吹走;相對來說味道保持也好了很多。

但跟著問題又來了,每一個新物種出現以後首先要命名,這小瓶叫什麼?本來很簡單,就叫鼻煙瓶唄。但問題是已經有大鼻煙瓶在前了,「大金花」、「小金花」都是鼻煙瓶,名稱一樣就很容易發生誤會。比如皇上說:「賞鼻煙二斤。」這行,太監直接拿一大瓶來了。如果皇上說:「賞一瓶鼻煙。」太監們犯難了,是給一大瓶還是給一小瓶?弄不清楚,也不好意思問皇上:「您說賞一瓶,是多大的瓶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給它改名,小型鼻煙瓶叫做「鼻煙壺」。

改名不能胡改,古人命名一定要有本可依。鼻煙壺的名字是用了「壺」的古意。中國的壺在漢代以前沒有流,只有一個口,水從哪兒進,還從哪兒出。西晉以後的壺開始有流,從不通到通。唐宋時期已經非常成型,此時壺的概念是大進小出,水從大口進入,從小口出來。這種壺的概念深深影響了中國人,有一千多年的文化積累,使我們把最早的壺的概念忘掉了。那麼,鼻煙壺則是把這個早期壺的概念重新拾起來,非常巧妙,有本可依。

壺的古意殘留到今天的痕跡,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比如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部分中國人打熱水的容器叫暖壺,又叫暖瓶,這就是保留了過去的古意。暖壺今天用得比較少了,商場裡賣的都是電動暖壺,一按,熱水就出來了。

荷包扁

鼻煙壺的種類比較多,一般說來,它可以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最為廣泛,是陶瓷;第二類比較貴重,是玉石;第三類比較新奇,是玻璃;第四類是晚清獨創的內畫。

《大清會典事例))記載:乾隆、嘉慶乃至同治、光緒,清室賞賜各國國王及使節的禮單中,瓷鼻煙壺幾乎是必備品。乾隆、嘉慶時期,宮廷大量燒造瓷鼻煙壺,然後裝盒,一盒有十個或二十個,都是作為禮品備用,內容有錦上添花、福慶如意、歲歲平安、富貴牡丹等等,非常漂亮。

背壺式又叫荷包扁,是鼻煙壺最早的形狀,另外一種叫爆竹式,也叫筒子瓶,上下一般粗。清朝人身上都願意帶一個荷包,裡面放點兒零碎物品。荷包跟背壺的形狀非常接近,都是扁的,因此背壺式鼻煙壺俗稱「荷包扁」。

養心殿造辦處有這樣的記載:雍正七年三月三十日,「太監劉希文傳旨:著查有早交出聖祖年制款黃色琺琅中間畫壽字背壺式鼻煙壺,此鼻煙壺照樣燒造的未見交進,原樣亦未交進。再有聖祖年制款紅色一樹梅琺琅背壺式鼻煙壺,照樣燒造的見過,其原樣亦未交進。欽此」。雍正皇帝下旨說:早年讓你們燒造鼻煙壺,仿康熙年制黃色琺琅鼻煙壺的樣子,結果燒造的沒有交進來,原來那樣壺也沒還回來。還有一個紅色琺琅鼻煙壺,你們倒是把燒造的交給我了,可原樣也沒交回來。可見當時雍正對這兩個康熙年制的鼻煙壺非常重視。皇上都過問這事兒了,東西在哪兒呢?趕緊連夜找,「於四月初一日將原樣二件,柏唐阿宋七格持圓明園交劉希文訖」。第二天就送到圓明園去了。

鼻煙壺的變化

從康雍干三朝一直到道光時期,鼻煙壺一直在變化當中,造型由簡及繁,後來就發展成葫蘆型、梅瓶型、罈子型等等,越來越複雜,即便是最流行最普通的背壺式鼻煙壺,也變得越來越鼓,容量越來越大。乾隆時期的荷包扁從側面看,大約只有幾毫米厚,但到了道光時期,從側面看至少有兩公分厚,容量是乾隆時期的四倍,鼻煙裝得很多。為什麼呢?人的煙癮大了。早年的香菸還有過五支一包的呢,碰上今天煙癮大的人,一早上就抽完了。

  

鼻煙壺上攜帶了大量文化信息,能看出不同時期的社會追求。乾隆時期經常畫的是「四清圖」,梅蘭竹菊,高雅;「四妃十六子」,生活富足。道光以後最願意畫的是蟈蟈兒,按照南方人的發音,官蟈不分,畫蟈蟈就寓意要當官,官運亨通。再有,道光時期有的鼻煙壺正面畫「英雄鬥志」,一隻雄鷹站在樹上,表明人的遠大志向;背面畫「狂犬吠日」,一隻狗衝著天上的太陽使勁兒叫喚,意思是小人得志。一個小小的鼻煙壺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世俗狀態。

瑪瑙鼻煙壺

玉石類鼻煙壺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就是瑪瑙鼻煙壺。瑪瑙的種類很多,比較講究的有子孫瑪瑙,呈礫石狀,西方人叫做「布丁石瑪瑙」。西方食品裡有一種東西叫布丁,估計樣子跟這種瑪瑙很像。雜草瑪瑙,西方人叫苔蘚瑪瑙,都是按照各自的理解來取名。還有俏色瑪瑙,就是利用瑪瑙天然顏色不一,來磨製各種圖案。

有一種瑪瑙鼻煙壺極為特殊,就是在鼻煙壺中間橫著一條顏色帶,比如黑色中間橫著一條白帶子,黃色中間橫著一條黑帶子,這些都叫「腰橫玉帶」。過去說「頭戴烏紗,身穿蟒袍,腰橫玉帶,足蹬朝靴」,是為官宦畫了一幅像。手拿腰橫玉帶的瑪瑙鼻煙壺,隱含的意思是官運亨通。

瑪瑙鼻煙壺的壺壁可以掏得非常薄,扔到水裡就能漂起來。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想讓一個空酒瓶漂在水上很容易,把口塞上就行。但要把口打開再往水裡一扔,它肯定要沉下去,水很快就灌進去了。可是瑪瑙鼻煙壺往水裡一扔,永遠漂著,就是因為這種鼻煙壺的膛掏得特別薄,特別均勻,相比之下,口部就重。隨便往水裡一扔,它的口一定先朝下,這壺就永遠漂著。能在水上漂的鼻煙壺一定是瑪瑙的,玉的就沒有。玉如果掏得那麼薄,它就透明瞭,溫潤質感就丟失了,這玉就不值錢了。

內畫鼻煙壺

在鼻煙壺的品種中,內畫鼻煙壺出現得最晚。晚清之前,中國人不知道什麼是內畫。進入晚清,由於國力下降,鼻煙壺實際上出現了頹勢,雖然當時對它的需求在增加,但鼻煙壺的藝術質量明顯下降。然而,內畫鼻煙壺卻異軍突起,它以新的藝術形式引起社會的關注,被稱為「壺裡乾坤,鬼斧神工」。

內畫鼻煙壺,一般是畫在水晶壺、透明或半透明的素玻璃壺內。用特製的彎頭竹筆,蘸取顏料,自小口伸入壺身,在內部反向作畫。內畫之前,首先要從工藝上把鼻煙壺處理一下,稱為「串膛」,就是用金剛砂在壺裡反覆搖晃,把內部磨毛了,才可以繪畫。由於是反向作畫,非常考驗內畫師的功力。晚清著名內畫大師不少,其中最有名的是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丁二仲等等。

周樂元的作品主要都是描繪江南景色的山水小景,葉仲三畫的歷史題材比較多,比如「三國」,丁二仲的作品則是非常有特點的一種文人畫,馬少宣最著名的是人物肖像和書法作品,在當時堪稱一絕。要在鼻煙壺裡內畫人物肖像,還要畫得傳神,畫得酷似,難度極大。而在內畫中要表現有韻味的書法,更是難上加難。今天正常寫字,寫好了都不容易,何況反著寫,尤其又受瓶口的限制。1918年,他為「逸廠居士」畫的肖像玻璃鼻煙壺,人物背手而立,目光炯炯,形神兼備。鼻煙壺後面書寫一首楷書小令:「仁者壽,壺中天。獨此冰心一片,堪歷千百年。」寫得非常真摯昂越。

鼻煙壺可用的材料太多,其中,金屬裡的金、銀、銅、鐵,鼻煙壺都用過。常見的易得材料裡,有樺木的、竹子的、漆的、螺鈿的,甚至樹籽、葫蘆都可以用來做鼻煙壺。比如葫蘆,今天的人可能認為葫蘆鼻煙壺不值什麼錢,肯定不如玉鼻煙壺。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賞給英國特使馬嘎爾尼及其副使的鼻煙壺是玉的,但由馬嘎爾尼帶給英王喬治的鼻煙壺卻是葫蘆的。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在乾隆皇帝眼中,葫蘆鼻煙壺比玉鼻煙壺還要貴重。

用來製作鼻煙壺的貴重材料很多,有琥珀、蜜蠟、硨磲、珍珠、珊瑚、玳瑁、象牙、虯角等等。我見過用大個珍珠做的鼻煙壺。以珍珠論,它算非常大了;但以鼻煙壺論,就算非常小的。什麼是「虯角」呢?就是一種海象牙。我曾經碰到一個人,跟我說:「馬先生,我這兒有一個‘扎角’鼻煙壺。」我愣了一下,沒反應過來,想不起來「扎角」是什麼。等到他拿出來,我說:「您這是虯角(求決)的,不是扎角。」這就是學問不夠紮實,又自作聰明鬧出來的笑話。

来源:馬未都 書摘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