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與官的斗與不鬥

作者:南莊 發表:2011-03-09 17: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封建社會政治的腐敗導致了官和民對立的狀態,在強權和弱勢的較量之中,在斗與不鬥的選擇之間,正邪善惡終難逃歷史的裁斷。

元代大劇作家關漢卿在他的代表作《竇娥冤》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州有一位名叫竇娥的女子,其父因家貧將她賣給蔡婆婆家做童養媳。不久她的丈夫也害病死去,留下婆媳二人相依為命。當地流氓張驢兒,企圖脅迫竇娥跟他成親,被竇娥嚴辭拒絕。懷恨在心的張驢兒於是計畫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竇娥成親,不料竟陰差陽錯將自己的父親張老兒毒死。隨後,張驢兒便勾結貪官將殺人的罪名栽到竇娥身上。申訴無門的竇娥被屈打成招,她在臨刑前滿腔悲憤地質問:「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直到三年後,已做了官的父親才為竇娥平反昭雪。

幾百年以來,竇娥冤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幾乎是婦孺皆知。實際上,這種文學作品中的故事絕非虛構,而是中國古代官民矛盾的真實寫照,它尖銳地揭露了古代中國社會「民不與官斗」的悲哀與無奈。

在古代中國,由於為官者掌握了國家權力,並且以皇權的名義控制著國家經濟權力和社會財富,再加上缺乏一套嚴格的監督制度,致使他們的權力無法受到約束。結果就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政治的腐敗、為官者的貪婪與殘暴,造成幾千年來官民之間始終處於對抗狀態。儘管在儒家經典《孟子》中就曾一再強調:「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實際上,身為百姓父母的為官者往往視民如草芥,肆意欺壓剝削。這樣的事例,在古代歷史中幾乎俯仰皆是。

很多人都讀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傳世名篇《賣炭翁》,而詩中官員的橫暴與賣炭翁的淒慘也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腦海裡。其實,白居易創作該詩的目的即在於諷喻當時的現實。在唐代中期,朝廷推行一種名為「宮市」的制度,就是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市場上為皇宮採辦貨物。但這些宦官到市場上後,卻打著為皇宮採辦的名義,到處強行廉價購買百姓的貨物,有時甚至公然掠奪,使百姓敢怒不敢言。據史書記載,當時一聽說宦官來了,就連那些賣豆漿油餅的小商販都趕緊閉門歇業。至於《賣炭翁》中那位可憐的老人,就是無數受害者的一個縮影。直到大歷八年,有一位名叫郇謨的民間人士,憤然「以麻辮髮,哭於東市」,冒死向朝廷提出抗議,直接驚動了皇上,才使那些宦官有所收斂。

在封建專制的古代社會裏,一旦遇到黑暗的統治,尋常百姓往往對貪官污吏的欺壓剝削無能為力,只能逆來順受。即使那些財大氣粗的富豪,如果一旦得罪了官府,也會遭遇悲慘的下場。明代初年,江蘇吳縣周莊出了個赫赫有名的富民瀋萬三。他通過墾殖和海外貿易獲取巨額利潤,成為當時的億萬富翁,號稱江南第一。當時民間就流傳有「南京點擊查看南京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的瀋萬三,北京點擊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的槐樹灣;人的名兒,樹的影兒」之類的說法。然而,正當這位民間富商的事業如日中天時,來自官方的打擊卻接踵而至。朱元璋當皇帝后,嚴厲實行對富豪的壓制政策,首先就將矛頭對準了瀋萬三。據記載,當朱元璋平定江浙後,瀋萬三趕緊主動提供大量軍用物資,但是沒想到仍招來朱元璋的嫉恨。有一次,朱元璋召見瀋萬三,要他每年「獻白金千鋌,黃金百斤」,還命他建造六百五十間廊房,供養數十「披甲馬軍」,並對他的田地征以重稅,力圖消耗他的財產。更為甚者,在修建南京(當時的首都)城牆時,朱元璋竟命瀋萬三分擔近一半的工程。當財大氣粗的瀋萬三提前三日完工時,朱元璋非常惱怒,多次要治其死罪,只是由於馬皇后的勸阻才作罷。過了不久,朱元璋又藉口瀋萬三的兒子瀋茂參與謀反,將其父子分別發配到嶺南和遼東,一代富豪從此家破人亡。

正是在無數慘痛的教訓中,古代的老百姓逐漸總結出了一種處世哲學,那就是「民不與官斗」,這也成為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官民關係的真實寫照。由於政治腐敗,一旦發生官民矛盾時,老百姓常常要面對官官相護的局面,正所謂「胳臂擰不過大腿」。更可悲的是,即使訴諸公堂,老百姓也往往會不得不面對「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現實。更何況,雖然古代中國宣稱「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如果真的是「民告官」,作為原告的民必須先被打板子,然後才被允許民遞交訴狀。相反,為官者卻在法律上享有特權,可以不與民在公堂上對質,也可以不必出面到在法庭上答辯。這種不公平最終導致了老百姓普遍存在怕官的心理,有句諺語就說「無事見官,脫落四兩肉」。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受害者的老百姓無非有兩條道路:一是寄希望於「清官」的出現;二就是鋌而走險,冒死反抗。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有很多的公案小說,如《包公案》、《狄公案》、《施公案》等,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其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就是「民不與官斗」的現實。既然老百姓自身無法與官抗爭,他們便把希望寄託在所謂的「清官」身上。在他們的幻想中,這些清官往往一身正氣,當看到老百姓蒙受不白之冤時,立即會挺身而出,懲治貪官,還受害者以公道。在這些美好的形像當中,最著名的無疑要屬鐵面無私的包拯了。關於包拯的故事很多很多。比如宋代官府規定,老百姓要到衙門告狀,先得託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於是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詐勒索。傳說在包拯擔任開封知府時,就打破了這條規矩,宣布凡老百姓要訴冤告狀,都可以到知府衙門前擊鼓鳴冤。再如我國戲曲中為人熟知的《秦香蓮》,更是這類故事的代表。儘管歷史上的包拯確實為官清廉,被後世尊稱為「包公」,但實際上那些民間流傳的故事多系虛構,而只是老百姓的一種美好願望的反映。

在古代腐敗的政治局面下,老百姓如果真要與官鬥,最極端的方式只有選擇暴力反抗,如暴動、起義等。像明代的礦監稅使們,就曾遇到這種情況。萬曆二十九年,當朝廷派宦官孫隆前往蘇杭搜刮時,引起了當地人民的公憤。他們在葛賢的領導下,舉行大規模的抗稅罷工,嚇得孫隆趕緊倉皇逃跑。著名的起義領袖李自成,也是由於官府的壓迫走上反抗道路的。當年,陝西米脂由於連年災害,農民都交不起租稅。李自成為解民困,就借債替鄉親交稅。後來當地主逼債時,唆使官府將李自成抓起來,嚴刑拷打,最終迫使百姓憤而反抗,殺死地主貪官,在李自成的率領下走上了起義道路。結果不到幾年的功夫,起義軍就推翻了腐敗不堪的明朝。

幾千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雖然在大多數情形下,由於官府的威壓,老百姓總是抱著「民不與官斗」的心態,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但這種官民之間的矛盾一旦發展到極點,就會官逼民反,為官者也會遭到滅頂之災。正如漢代著名政論家賈誼所言:「夫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

来源:奇聞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