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電影中如何大談「變態戀愛」

作者:胡雯 發表:2011-06-01 12: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文革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不僅僅在於政治上的特殊,還在於當時對藝術認識上的特殊。本文擬對文革這一特殊時期的愛情電影做一個簡單的梳理,採用歷史分析方法對其進行概述,期望能找出文革這一特殊歷史時期電影的特點,為進一步深入地研究中國電影史做一點嘗試。

錯位的愛情觀

傳統的愛情觀在文革時期開始發生了嚴重的錯位,傳統的愛情必須被置於革命或者建設社會主義的大語境下來論述,背離了這個語境,就會變成腐朽的資產階級思想,進而被徹底打倒。

例如電影《青春之歌》中,主人翁林道靜與沒有革命背景的余永澤的結合,就被認為是一次「錯誤的拯救」,此時主人翁的愛情觀就被認為是受到了身上所具有的腐朽的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是錯誤的思想觀念,她的愛情也是不被廣大的革命群眾所認可的。只有當她後來遇到了革命青年盧嘉川之後,在革命思想光輝的照耀下,才徹底清除了身上的腐朽的思想,在革命大家庭裡找到愛情,最後不僅得到了真正的愛情,而且還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應該說,這一時期的所有的愛情觀,是不可能脫離革命語境的,「革命」成為當時所有文化戰線上唯一而且永恆的主題,背離了該主題,就是游離於主流,也會遭到毫不留情的扼殺。總的來說,在文革思想的衝擊下,傳統的愛情觀被徹底顛覆,發生了錯位,愛情這一人類最美麗和永恆的主題被生硬地套上了革命的外衣,原來的色彩被一片大紅所完全包裹,失去了潛在的內涵。同時,也被強行劃分了標準:缺乏革命背景的就是錯的,帶有革命色彩的就是對的。人的本性以及追逐愛的自由的權利被徹底扼殺,不僅僅思想和靈魂要變成革命的,同時身體也是革命的,只能在革命的語境中與另一個帶有革命色彩的身體結合,才是這一時期所提倡的正確的愛情觀。

個人自我政治身份的認同

文革時期的電影,隨著一大批電影藝術家被打倒,原來對於藝術的思考被完全而徹底推翻,代之以「革命或者反革命」的二元價值觀。這個時候的愛情電影,也被帶上了濃郁的政治身份的自我認同的色彩,電影是否優秀的主要標準不在於其是否具有藝術價值和藝術特點,而是在政治認同中由觀影者來決定。影片中的主人翁,如果和不帶有革命標記的人結合,就無法取得觀影者在政治上和心理上的認可。電影創作者在進行電影創作時首先所考慮到的也是這一點,因此在創作電影的過程中首先考慮到的是觀影者對片中人物的命運和思想能否產生心理上的認同,這種認同度越高,則電影創作越成功,反之則越失敗。

還是以電影《青春之歌》作為例子,主人翁林道靜之前作為普通的大學生,是游離於廣大人民群眾之外的,所處的生活環境是脫離無產階級領導的,具有「革命思想」的廣大群眾很難在政治身份上對她產生身份的認同,也就是對電影創作者本人沒有身份的認同。缺乏身份認同的人,無論其結果是什麼,都很難引起觀影者心理上的共鳴,更何況她是與另一個缺乏政治身份認同的余永澤結合。兩個資產階級思想教育中的「異類分子」的結合是永遠無法獲得觀影者的認同的,而這種心理認同的起點就是政治身份的認同。但是隨著故事的深入,林道靜離開了余永澤,就等於拋棄了資產階級思想,找到了盧嘉川,就等於尋找到重新獲得政治身份認同的渠道。終於,林道靜入了黨,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大家庭中的一員,在政治身份上和觀影者、創作者實現了徹底的同一,這種政治身份認同的同一引起了三者思想上的同一,從而最終也實現了故事、電影的成功。

扭曲的電影美學意識

文革時期中國電影發展全面後退,但是也有所保留,總的來說是在曲折中艱難跋涉。伴隨著電影事業的艱難跋涉,對電影美學的認識也是舉步維艱。綜觀這一時期所有的電影,所注重的不是電影的敘事結構,也不是故事所呈現的藝術價值。對於電影藝術來說,最大的美就在於其所呈現出來的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當然也包括敘事結構、電影人物個性的塑造……現代電影藝術首要的功能是娛樂,其次才是受眾價值觀的培育。文革時期恰恰和現在相反,首要的功能就在於教育功能,當然在當時那種文化藝術生活極度匱乏的時代,也多少起到了一些娛樂功能,作為對平時單調的革命生活的補充。文革的主題是「革命」,當時的電影都要以「革命」作為最高的美學價值主旨。當時一批優秀的愛情題材電影《早春二月》、《阿詩瑪》、《桃花扇》等不具有弘揚革命價值觀和革命獻身意識的電影就遭到了強烈的批判,「不是故事不好,不是愛情不對,只是因為不革命」。這一時期的電影藝術,在美學價值的評價上是革命高於一切。「中國文化戰線上上下下都要以宣傳革命作為第一任務,要用‘革命的思想’時刻警醒廣大的革命的勞動群眾,要保持警惕,警惕身邊一小撮打入革命內部的反革命分子,防止他們篡黨奪權。」因此,在這一時期,愛情電影作為資產階級意識最濃厚的意識作品,自然也成為文化系統審查最為嚴格苛刻的內容。一方面,要不斷提升作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強化對電影觀眾的宣傳功能;另一方面,還要對其大加改造,使其徹底符合當權者的利益。

總體來說,文革時期的愛情題材電影,處於變態式的發展中,傳統的愛情觀念徹底被拋棄,同時附著了意識形態的靈魂,情節單一,缺乏人文內涵,人性被完全抹殺。對於中國電影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倒退,在這一時期,作為人性最高體現的美學價值觀也完全喪失,呈獻給觀眾的只是生硬的革命價值觀,語境的單一也造成了敘事和內涵的意義喪失。文革時期的愛情電影並沒有推動中國電影藝術的發展,可以說,這是一個悲哀。

来源: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