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以人為本的教育

讀廖曉英《小學還能這樣上——中國媽媽眼中的加拿大教育》

作者:何清漣 發表:2011-11-05 22:4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移居西方國家的華人,大都很清楚移民國的教育制度與中國有著太多的不相同。但鮮有人動筆從細微處落筆系統地加以介紹,廖曉英女士這本《小學還能這樣上——中國媽媽眼中的加拿大教育》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重在培養自學能力 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

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古代教育還是近現代教育,都甚少考慮到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輕鬆的教育環境,無論是貴族平民,幾乎都是是通過艱苦磨煉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與其年齡不相稱的知識。現代教育雖然不像前代那樣使用戒尺體罰,但學習過程同樣甚少快樂。中式教育所缺少的快樂,正好是西式現代小學教育的長項。

作者通過細節的展示,讓讀者非常直觀地領略到想像力與創造力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加國教育注重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而不是中國老師在課堂上那種沿襲了一代又一代的灌輸式教學。以每種教育都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學為例,加國的老師會努力變著花樣將拼寫詞彙這種反覆訓練的過程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在練習中自學,在自學中練習。這種方式遠比中國那種讓學生機械地抄寫生詞N遍有效且有趣。與中國最不相同的是,加國小學的語言訓練基本上是讓孩子圍繞自己生活進行,讓他們描寫所見、所聞,所想,而不是中國那種方式,即讓學生們對教科書裡的英雄與領袖人物發表感想,那些人物的行為模式完全與孩子們眼睛看到的不一樣。

老師的創意很多,各科協作也非常緊密,小學階段教小孩上幾何課的方式值得中國借鑒,學習平面幾何時會讓孩子們畫畫時採用幾何形,並讓他們在語文寫作中用剛學到的幾何知識描述圖畫,在教立體幾何時會讓孩子用各種幾何形拼裝機器人並拿到課堂講解,將幾何課的學習變成了藝術創作。在學習天文知識時,老師特意為孩子創造了一個科幻世界,要他們通過種種活動來假設完成一次宇宙旅行探險,孩子們分別扮演探險過程中的不同角色;科學小實驗更是讓孩子們各顯神通。

這種教育特別能夠培養孩子的想像力,而想像力是創造力之母。數年前曾有一個國別教育調查,在21個接受調查的國家當中,中國學生想像力倒數第一。國內討論這個報告時,一致認為是中國填鴨式的教育剝奪了孩子的想像力。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除了各種知識與生活技能、社交能力的學習之外,作者專列一章談小學的社會科學教育。加國的社會科學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學習社會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做人,比如學習如何處理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學習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值得中國人參考的是,這部分教育當中的權利與義務教育與中國大陸的完全不同,並無熱愛政府及執政黨與領袖之類的說教。權利部分的內容有:自己的名字和國家、有朋友,玩樂,有住所、吃得飽、穿得暖;過和平的生活,有乾淨的水和空氣,接受教育。而義務部分則包括:保護環境;傾聽父母、教師和發言人的說話;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認真做家務;遵守安全規則;按時回家,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些項目看起來簡單,卻包含了一些基本人權,如生存權、環境權、受教育權等,而且也教育孩子們懂得權利與責任、義務相關連,以及應該如何遵守規則。加國這種教育不是通過說教,而是針對孩子認知能力採取形式多樣化的教育。我注意到書中一個細節:從小向孩子們進行節水教育,通過閱讀《浪費水的代價》及各種使用水的方式,讓孩子們全方位瞭解水與人類的關係,水的性能。考慮到加拿大是個水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僅安大略省的可飲用水的擁有就佔世界可飲用水的儲存量的三分之二,這種教育,可算得上是「居安思危」了。

重視社會能力的培養是加國小學教育的又一特點。加國小學注意將不同年齡的孩子混合編在一起,有利於培養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的相處能力,比只和自己同年齡的孩子相處具有更大的挑戰。學校教育指導孩子如何在學習中面對同伴壓力,講授防火等基本生存技巧,以及孩子們在公共場所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這些課程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們的自主意識,增強他們抵抗夥伴之間的壓力和果斷採取行動的能力。

我特別欣賞西方教育中那種鼓勵孩子展現自己能力的特點。作者詳細記述了加國學校教育給每個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這個機會在作者小兒子班上稱為「每週之星」,每位學生都會在學期的某一週成為「每週之星」。在這個「一切有關我」的一週裡,孩子可以把自己的特殊收藏、體育用品、喜歡的書、特殊人物的照片等帶到學校來,可以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成長、家人興趣與愛好;將來理想的職業是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種教育讓孩子們相信自己是社會中獨特的有價值的存在,給人自信。中國的教育過於強調以服從為特點的集體主義精神,幾乎完全忽視個人價值,而教師也習慣於將給學生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當作一種特殊待遇賜給學生,凡學生自主的表現則貶之為「好表現」、「愛出風頭」,這種惡評很能摧殘孩子的自信。

教育是人類文明衍伸並不斷提升的基本手段,但「人是工具」與「人是目的」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展示了加拿大教育的人本精神,即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將人培養成工具,即中國常說的「人是生產力」,而是人如何通過教育完善並實現自我價值。

小學教育是人生重要的起跑線

人的社會化過程完成要在16-17歲左右,但許多重要的習慣養成卻依賴於幼兒及少年階段,因此小學教育是孩子步入社會的第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的水平與引導能力,將使孩子們受益終生。中國的小學教師,無論是自身還是社會,都將這個職業視之為「孩子王」與「初級教書匠」,甚少有人想到這個群體的工作質量關係到孩子在人生起跑線上的重要性。加拿大不像中國那樣,將教師視為實施國家教育目的工具,非常尊重老師在教學過程的獨創性。與美國一樣,加拿大並無統編教科書之類,由教師按照省裡制定的教學大綱自主選擇相關的教學材料,安排課程的內容與進度。小學師資對自己的職業也很尊重,非常注意提升自身修養與積累各種教育資源。不少人注意自身的終生教育,比如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朱賽特女士在執教幾十年後,以50多歲的「高齡」到維多利亞大學完成語言學碩士教育。

讀完這本書後,我完全贊同作者對教育的總結:「什麼叫好學生?富於想像力、創造力和自學能力。什麼叫好老師?善於觀察和把握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什麼叫好學校?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社交能力和各種生存技能。」

曉英曾在法國專攻新聞傳播學,現在從事教育工作,同時她又是一位全心全意關愛孩子的母親,這一人文稟賦及職業特點,使她這本書既有不俗的專業視角,又有大量非常豐富的細節。在書中,她對加拿大教育所依托的社會環境、教師的教學技巧、教師如何與家長互動並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都有詳細的描述與精到的見解。就算是一個專業教育考察團對加拿大小學教育做系統的考察並寫出報告,我相信在生動與直觀上也無法超過這本書。我的兒子出國時已過11歲,並未在美國接受小學教育,閱讀這本書讓我受益良多。我由衷地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中國教育界人士的案頭書,因為這本書能夠為他們打開一扇風景優美的窗戶,促使其思考教育的人本意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