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著名的勤勉讀書典故(組圖)

發表:2012-03-26 17: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開卷有益
  
出處:宋•王辟之《繩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釋義:「開卷」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比喻讀書有好處。
  
故事:宋大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時候,各地還存在著一些割據政權。統一全國的任務,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后才完成。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光靈,史稱宋太宗。宋太宗統一全國後,立志宏揚傳統文化,下令整理各種古籍。同時,又重視各種古代文化資料的收集。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下令編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從而為保存和發揚我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太平御覽》中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說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識的總匯。這部書原名《太平編覽》。編成後,宋大宗對它非常重視,規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後全部看完;因而改名為《太平御覽》,意思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經常因處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計畫閱讀這部書,於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補讀。侍臣怕他讀得時間太久,影響身體健康,太宗說:「只要翻開書卷閱讀,就會有收益,所以我不覺得疲勞。」


 

❤韋編三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三」是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後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故事: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瞭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以用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姦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晒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接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盼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後殿,閒聊幾句後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麼會上竿叫,黃犬怎麼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麼,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於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聖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鬥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麼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鑽。」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麼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裏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麼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後,辭官回鄉,他特別後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說,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後,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麼,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麼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逃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幹什麼,於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幹什麼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後,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於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来源:新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