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傳奇——卡爾蔡司

發表:2012-03-27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進入數碼時代,很多XD都認為,所謂色彩、銳度、層次等物理元素均可通過後期方式自如調節,即便是焦外也可以「高斯模糊」…… 我也曾經一度這麼以為,於是有一段時間在網上惡補後期,以為可以通過後期手段,可以讓一顆狗頭成功變身牛頭。事實上後期確實可以減淡狗頭與牛頭對於出片的直觀影響,但是後來我發現對於同屬牛頭級別的日頭與德頭之間,存在無法替代的明顯差異!當然我並不是說,日頭的成像不如德頭,而是說很多手動玩家對於德頭所產生的那種「空氣感」和「溶解度」十分痴迷,而這種特點是日頭所不具備的。為此我專門上網考證,終於得知是由於德頭年代久遠,那時的製造工藝畢竟不如現代(但是這裡必須無條件承認那時的用料遠遠好過現在!),因而在鏡頭生產過程中留下了場面距容易彎曲、暗角明顯等缺陷,導致鏡頭的解析力從中心到邊緣依次下降(老頭在超廣角不佔優,就是因為邊緣解析度確實不如現在的新頭),本來應當是遺憾的一件事,沒想到因禍得福,竟然造就了老式德頭那強烈的立體感,這樣的成像特點,也同樣令我欲罷不能。

這裡有些老朋友應該知道,數碼單反我以前一直用奧林巴斯,因為奧巴機身的法蘭距相比其他廠商更短,從而可以轉接OM/AI/PK/FD/MD/M42/DKL/QBM/EXA/P6/R/CY等幾乎所有卡口的手動鏡頭頭(旁軸鏡頭除外,但現在已奧巴/松下已開發出了M4/3系統,即便萊卡M頭也能照樣轉接)……但是直到我無意中在奧林巴斯4/3論壇看到一篇有關徠卡的長貼之後,我才如夢方醒,原來我需要的是德頭!

90年代中期,我在大學裡曾聽指導老師馬有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86/87/90年度被評為南京市最佳攝影家)講起過徠卡、蔡司、施耐德這「三駕馬車」的傳說,給人的感覺彷彿那是來自天籟的神器一般明艷不可方物,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當然在那個年代,玩這種貴族鏡頭,別說學生,就連馬老師自己恐怕也得好好掂量掂量荷包了。此後我也一直感覺這種玩意兒與自己無關,直到去年,我淘到了一顆特價徠卡R135/2.8以後,激動的冒雨出去拍片。此後一發而不可收拾,很快又收進了傳說中的魔頭,趙嘉(G2)口中的「七種武器」之一:徠卡R90/2(又名「大頭九」),期間還專程趕到杭州,試玩色友的萊卡R35/2.8。

所以,最初讓我劇毒發作的並非蔡司,而是徠卡。同樣是玩手動頭,以前用柯尼卡 57/1.4,200/3.5,50/1.7等拍出的作品,曾經一度令自己很滿足,但是和徠卡的一比較之後,發現竟是如此不堪!當時,我幾乎是快刀斬亂麻似的,迫不及待的將手裡剩餘的鏡頭(包括AF頭)紛紛拋售,從那時起,我堅定地以為自己以後的鏡頭選擇非徠卡莫屬了……


直到我遇見了蔡司。說起蔡司,無忌上有很多介紹:

Bullcai:蔡司,這個創造了無數傳說的光學巨人,在製作了一大批具有極高水準的高端產品的同時,對其低端產品仍然保持一絲不苟的態度。有蔡司以後,享受超高成像質量不再是富人俱樂部的專利。一支P50/1.7足以讓你一窺攝影的精彩世界,僅僅千餘元的P45/2足以和價格幾倍於它的鏡頭抗衡!作為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生產廠商,一分錢一份貨本無可厚非,但是蔡司做到了一分錢三分貨。一下是本人對蔡司的不負責任的狂想,取名蔡司主義。喜歡的色友不妨進來多看兩眼,不喜的朋友盡可以嗤之以鼻,嘟囔一句燒糊了的發燒友。

藏劍:Zeiss多年以來一直是世界光學產業界的NO.1,圈內一般常用的褒語是 「巨人」、「巨擘」,或曰「宗師」。它是光學生產歷史最為悠久的廠家之一,整體規模最大,產品種類最多,覆蓋領域最廣,設計能力最強,頂極產品的質量最好,因而其故事、傳說也最為龐雜生動,如果鋪陳開來,可以寫一部光學歷史演義了。此非我的能力可及。

我只敢簡單地說說玩蔡司鏡頭怎樣入門,尤其是135單反鏡頭。玩蔡司鏡頭,首先要理清蔡司鏡頭的分類。我自己的分類方法是:從畫幅或像場分,有大蔡(大畫幅)、中蔡(中畫幅)、小蔡(135)、小小蔡(半格);從產地分,有德蔡、日蔡、新蔡(新加坡);從品牌分,有阿蔡(Alpa)、哈蔡(Hasselblad)、祿蔡(Rollei)、康蔡(Contax)、徠蔡(Leica)、來蔡(Contarex)、弗蔡(Contaflex)……;從取景方式分有後背、單反、雙反、旁軸;從對焦方式分,有自動、手動。要注意的是,這些不同的分類大都有著「交集」,比如Contax 645 AF的鏡頭,就屬於中蔡、日蔡、康蔡、單反、自動;而Rollei 35的鏡頭,屬於小蔡、德蔡或新蔡、祿蔡、旁軸、手動。如果搞不清這些分類中所包含的歷史衍變,那麼玩蔡司很難玩得明白,可能是「糊塗進,糊塗出」。我們一般影友常接觸的蔡司鏡頭,一般是哈蘇、祿來和康太時的。既然這個帖子談的是135單反鏡頭,那麼就說說Contax 135 SLR鏡頭。

150 年歷史的卡爾蔡司生產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高品質透鏡。以其獨有的色彩還原和成像特點令世界攝影愛好者愛不釋手。HandyCam 裡裝備了變焦鏡頭 (Vario-Sonnar)(Vario-Tessa)。分辯率及對比性高,顏色還原出色,幾乎沒有四角失真現象。忠實提供高畫質量攝影。同時,透鏡 T*(T star)表面塗層,抑制無用反射光,使圖像更鮮明。[Vario•Sonnar]達到MTF指標 ※ ,生產中為確保質量,在透鏡塊上編上序號,在嚴格的質量控制下逐一生產出來的。

 一個僅高中畢業的學徒工;德國古鎮耶拿(Jena),卡爾•蔡司的故鄉。當初也許誰也沒有想到古鎮上的這位學徒會成為世界光學鉅子。因為多年對光學和化學的興趣,在學徒期滿之後,卡爾長期在當地的耶拿大學(粉不錯的大學,度假的好地方,可惜計算機專業......)旁聽。1846 年,30歲的卡爾創辦了一個工作室,早期產品是放大鏡片和簡單的顯微鏡。得益於兩位大科學家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聽說過光學玻璃中大名鼎鼎的「肖特」玻璃嗎?開創者就是此老)的幫助,蔡司廠光學鏡頭的質量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二戰以前設在德累斯頓的生產車間,是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照相機工廠。

一波三折的經歷

1945年2月14日晚上,災難降臨,德累斯頓(明年一定要去逛逛這個易北河畔的佛羅倫薩)照相機工廠被盟軍炸毀。在二戰將近結束時,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佔領了耶拿,由於雅爾塔條約規定美軍的位置必須後退向西移,德國被一分為二,耶拿和德累斯頓全部由蘇軍佔領。對於這個光學巨人的財富,俄國人當然不會讓美國染指,作為戰爭賠償,蘇軍拆除了剩下94%的工廠設備。在基輔建立了現在的Kiev( 基輔)照相機製造廠(藉著這一絲血脈,俄羅斯鏡頭至今還能在光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但是德國人的技術好像搶不走,在耶拿大學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na」的標誌很快又出現了。當初被巴頓掠走的126名蔡司關鍵管理人員和技師,在美國的支持下,也在聯邦德國(西德)的奧伯考亨重新建廠。卡爾•蔡司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也獲得了新生,蔡司廠從此一分為二。東德的產品冠名Carl Zeiss Jena(卡爾.蔡司.耶拿)史稱「東蔡」,西德的產品冠名Carl Zeiss,史稱「西蔡」,東、西蔡都標榜自己為是蔡司正宗,其實雙方在設計上都秉承了蔡司傳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這種競爭使得蔡司在光學技術上的更臻完美。

兩德統一後,東西德的蔡司廠又聯繫經營。總部仍在奧伯考亨,擁有員工3500名,同時在世界各地設有分廠。這時的蔡司雙劍合壁,在光學領域已經是第一強者。在135領域還尚有康太克斯與徠卡抗衡(康太克斯採用卡爾蔡司),但到了120領域Carl Zeiss 便稱雄天下:哈蘇、祿徠兩大120巨頭都使用卡爾蔡司鏡頭。進入數碼時代,依靠蔡司的鼎力相助,原本是光學外行的索尼,搖身一變,成為消費級數碼相機的業界老大之一。

經典的締造者

蔡司開創了鏡頭工業中的諸多經典設計。蔡司的創始師保羅•魯道夫就是鏡頭製造史上最有名的設計師之一。1890年,他設計出第一隻消像散正光攝影鏡(Anastigmat),開創了蔡司鏡頭的新紀元。1896年魯道夫又發表了大名鼎鼎的普蘭納(Planar)雙高斯結構的鏡頭,對各種鏡頭像差都進行了出色的糾正。此後,世界各地生產的各種品牌的標準鏡頭(包括徠卡)無不借鑒普蘭納鏡頭的設計。1902年,他又設計出四片三組的「鷹之眼」——天塞(Tessar)鏡頭,雖然結構簡單、價格適中,成像質量驚世駭俗,明快銳利。其他諸如廣角鏡頭的典範Holgon、大光圈鏡頭的典範Sonnar(索尼DSC-F828的鏡頭正是基於Sonnar鏡頭結構設計的)、專為旁軸相機設計的Bio-gon等等,都是蔡司創造的經典名鏡。光學產品只要沾了蔡司鏡頭的邊就有市場,這就是事實。

在蔡司、徠卡的耀眼光環下,羅敦司德(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在外行人眼裡變的默默無聞。其實在德意志百年的光學傳統工業裡曾經出現過大量的優秀品牌,但在蔡司、徠卡的壟斷下大多凋零了,但羅敦司德和施奈德靠自己的一流的設計還堅強的存在。如果你看到哪款數碼相機使用了羅敦司德和施奈德的鏡頭,其他的不說,光學性能盡可放心。   

我折騰器材無數,但是對鏡頭成色並無要求,因為並無收藏的打算,玩膩了就出。正因為如此,就在購入R90/2之後不久,雖然我當時一心只想折騰徠卡,但是無意中被我在蜂鳥上發現了一枚成色不好的蔡司P50/1.4,賣家說鏡片有擦痕,而且磕碰過,無法再上濾鏡,但是保證無拆無修。於是我一時興起,隨即拿下。到手以後,發現成色居然比我想像中還要寒磣,要是給個不懂行的人看,我懷疑50塊他都不要。但是也就是這枚「垃圾」鏡頭,直至今日還在我手裡發揮余熱!而且短期內毫無轉手打算。原因為何?兩個字:成像!直到兩個月以後,我經過在網上一番惡補蔡司知識,居然發現這枚蔡頭居然還是60編號!要知道,蔡頭裡面58/60打頭編號是公認最優異的材質打造,採用了和康泰時頂級品牌contarex相同的肖特鑭系玻璃!

我的第一枚蔡司:「標頭之王」——Planar T* 50mm F1.4

在攝影圈中凡不知道卡爾·蔡司(Carl·Zeiss)的基本就會被認定是菜鳥,縱然你擁有如何亮騷的器材或怎樣的職業身份也是白搭,而知道卡爾·蔡司卻不知曉普拉納(Planar)的也會被諷為是「棒槌」,因為在相當程度上普拉納光學結構就是卡爾·蔡司這個光學巨人起家的根本。

從1896年延續至今,Planar結構已經足夠悠久了,而Planar T* 50mm f/1.4也已經從一支帝王級的標準鏡頭演變發展成了一個族群式的標頭體系。如今,德國蔡司已通過聯合設計及外包代工等形式,為尼康、佳能、索尼、賓得等廠商提供了多種卡口版本的T*級別 50mm f/1.4手動對焦鏡頭,這些產品在外觀樣式方面也融入了不少新世代元素。不過,1975至2001年期間發售的老版本Y/C卡口Planar T* 50mm f/1.4,才被多數資深人士認為是血統最純正的典藏型號之一。

1896年,由天才數學家Paul Rudolph設計, 雙高斯結構,取名Planar,為平坦之意,是現在所有標準鏡頭的鼻祖。而這支Planar 50mm F1.4,是蔡司鏡頭裡水最深的一支,Planar的代表作,被稱為「標準鏡頭的帝王」,超過人的眼睛,「黑中有黑,白中有白」......無數的讚美之辭,但是完好他 需要足夠的技量--畢竟是帝王,不是任何人都能夠駕馭的。說道他水深,應為他的成像雖極為出色,但批次號的不同變化實在太多。正式成品鏡頭裡面就有6個版本,再加上以57*****開頭的試做版(光圈葉片有8枚,比現在的MMJ的葉片形狀還要好看),林林總總令人眼花繚亂。

總的講,58*****,59*****,60*****這幾個批次的鏡頭中的一部分,(傳說鏡片都是由德國運到日本的,而且是非環保玻璃,含有大量的過渡金屬)在成像上焦內銳利,焦外柔美和新的MM鏡相比對背景的「溶解度」是不一樣的(對不起在這裡用上溶解度這個詞)。這種迷人 的「溶解度」對喜歡玩散景的人可是說是無法抗拒 的。 於是就有了買了,賣;賣了,買這樣反反覆覆的過程。從表現上來講582****到583****之間的鏡頭表現尤其突出。最近一段時間日本yahoo auction上這個批次的鏡頭價格持續走高,應該和這個不無關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老瓶灌新酒,用老的鏡身套上新的鏡頭出售,所以這支鏡頭是最難玩的。

相反如果不追求最大光圈的表現的話,那麼那個批號的鏡頭都一般無二。另外想玩好這個鏡頭還有一個瓶頸。那就是對焦。MF鏡頭使用起來的感覺自然不如自動標頭兒那樣方便。但正是因為多了一個必經的介面,--要手動調節對焦或光圈,使人不能像用AF鏡頭一樣抬起手來就按快門。然而這樣能使人對鏡頭的操作有更具體更直接的感知,同時放慢的拍照的節奏使人多一些時間來體會如何拍下片子, 不覺中靜靜投入。 手持相機看著取景器而輕輕旋動對焦環的時候,會讓人感到這枚知名的標頭兒是一件逸品。

不得不提的是,美國哈蘇實驗室通過多項測試評出的世界上十九枚最好的鏡頭中,蔡司50/1.4和蔡司50/1.7均赫然在列!
      註:哈蘇實驗室評測世界上最好的19只鏡頭
      徠卡鏡頭:M系列:50/2,75/1.4,90/2.8;R系列:50/2,90/2.8,100/2.8 Macro
      蔡司(康太時):50/1.7,50/1.4,85/1.4,45/2G
      佳能:EF85/1.2,EF135/2,EF 200/1.8
      賓得:50/1.4,50/2.8Macro,85/1.4
      美能達:AF 50/2.8Macro,AF 100/2.8Macro
      圖麗:MF AT-X 90/2.5Macro


雖然此頭成色不佳,但畢竟德頭的做工放在那裡,口徑為55mm,體積小巧,但拿在手裡沉甸甸的一坨,鏡身全金屬打造,「調焦如絲般順滑」。要說成像,更是蔡司的神韻畢現!在我手裡,先後配合奧林巴斯E330\佳能5D\40D使用,其油潤的色彩幾乎帶著一種誇張的表現,髮色竟似油畫一般,簡直讓我目瞪口呆。其他如層次更是一流,焦外十分夢幻,簡直如「奶油般化開」;明暗過渡非常好,高反差卻無色散,而像場亦十分平坦,至於畫質,最大光圈下相對偏軟(但比別家亦是好太多了),收到F2時便大有改善,到F2.8則極為銳利。果然是帝王的逸品,平民的價格。要說缺點,主要是近攝時焦外略帶二線性,另外紫邊比較明顯。此頭與佳能EF50/1.4相比,簡直叫人不敢相信居然是同一價位,甚至佳能更貴。

我的第二枚蔡司:「銳利之王」——Planar T* 50mm F1.7

這顆頭最大的優點是銳利,最大的缺點是太銳利了。它幾乎是康泰時蔡鏡中最廉價的一支(好吧,我承認還有天塞結構的45/2.8餅乾),成像的風格和蔡司巔峰「四大神鏡」之一——P55mmF1.2有些相似,是蔡司鏡中的優等生之一。和他的兄長P50/1.4相比,在色彩方面略微素雅一些。除了在光圈小半檔,最短對焦距離略長,以及塑料鏡身以外,幾乎找不出任何缺點。注意:和P50/1.4相比,它的最大光圈完全就是可用光圈!對焦比P50/1.4容易而被廣泛的好評。因此它絕對不是為了填補產品線而生產的「狗頭」。對於初學者來講是最值得推薦的。畢竟「味道」這個東西是很難品位的。想體驗真正蔡司T*的魅力,這款P50/1.7應該是最好、最廉價的選擇。雖然瞭解不深的朋友可能覺得這款標頭光圈不大,名氣也沒有50/1.4大,但是他勝在便宜,而且據日本方面的評論,他的風格最接近P55/1.2,而不是50/1.4那只。全世界所有50毫米標頭中,解析力排第一名的就是蔡司F1.7,這是哈蘇實驗室的評測結論。所以它輕鬆入選哈蘇鑑定「世界上最好的十九款鏡頭」,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我的第三枚蔡司:「全能之王」——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35/2.4

      ——我折騰過的菜頭當中,這是唯一的一顆冬菜。

      認識這顆頭,到擁有這顆頭,我只花了不足一個星期的時間考慮。

      原本是中毒蔡司D35/1.4,無奈成色好點的至今仍在6000開外,看來幾年內是無福消受了,沒那個決心。

      ——靜下心來想一想,D35最讓我中毒的是什麼?

      1、品牌效應,滿足自己的德味情結。
      2、光學素質。
      3、視角!——不錯,35mm的視角,被譽為「大師的視角」。看了太多D35的好片,但是好中求好,真正讓我感到劇毒無比,一眼難忘的,多半都是全幅數碼或膠片拍攝的人文作品(或風光小景)。

      ——既然主要是為了35mm視角,又何須咬牙上D35?於是開始考慮其他鏡頭資源。

      畢竟是玩手動頭,所以光圈太小就沒意思了,否則自動的變焦狗頭多得是。考慮到35mm的焦段已屬小廣角,所以決定挑選最大光圈大於2.8的鏡頭。

      這樣,初步定下幾個候選目標,並從網上找了一些資料:
      1、OM35/2。簡評:ZUIKO系F2系列,光學素質不俗,但是據稱此頭在F2系中屬於倒數幾名,以自己的水平,恐怕控制的不好。
      2、SMC太苦馬35/2。簡評:做工優異,太苦馬鏡頭對暖黃的表現非常迷人,成像有德鏡特點,但是網上評價似乎不多,性價比不好確定。
      3、美能達35/1.8。簡評:公認小牛頭,但是MD接環需加矯正鏡片,對成像多少有影響。
      4、其他:剩下的多半都是高價頭了。最便宜的是NIKON AIS35/2,對N家沒感覺;施耐德35/1.9?——有錢也不一定找得到;祿來35/1.4?——和D35一個價;福倫達35/1.2?——別做夢了……

      本來基本上是打算先搞個OM35/2來體驗一下「大師的視角」,然而無意中看到了一個帖子,是描述CZJ flektogon MC 35/2.4的。原本一直對東蔡沒太多好感,覺得有山寨味,但是此鏡的表現令我眼前一亮,專題搜索了一遍,竟然發現好評如潮啊!剛好淘寶上有一顆在出手,價格也合理,於是便拿下了。此頭給人的最深印象就是立體感一流,或者說空間感一流,甚至可以說是「空氣感」一流。這種感覺,即使是在無忌上的徠蔡專帖中也不多見。在我每天必上4/3論壇,給我留下類似的「空氣感」印象最深的,要屬麵粉王大蝦曾經發過的一個帖子,是關於「蔡司中的皇冠」——Contarex!鏈接:http://www.four-thirds.cn/forum /viewthread.php?tid=97328&highlight=%2B%C3%E6%B7%DB%CD%F5。請注意首頁其中幾張女孩的樣片,雖為隨性之作,也無需後期動作,但是頂級魔頭的表現一覽無遺。

      此頭的成就,當然無法與Contarex相比,但是兩者的價格相差就不止幾倍了。

      說說我個人對它的不滿之處吧:
      1、外觀過於古典,口徑僅為49mm,以致於前小後大,呈圓錐形。我知道很多人喜歡小巧,很多名頭也確是如此,不過這一點因人而異。對於我這樣手掌巨大的人來說,無論是機身還是鏡頭,都是越亮騷越好。5D的手把我都嫌小,至於鏡頭嘛,怎麼地也得是67mm起步的,比如說D35/1.4。
      2、東蔡做工的確不及西蔡。我收的這枚鏡頭儘管鏡身並無明顯露白,但是上面的部分字跡卻開始給人以斑駁不清的感覺。雖然並不嚴重,而且我相信就算是全新頭也許字跡也好不了多少。賣家之前說有九成新,而我看了以後覺得最多88新,本想理論,想想還是算了。這麼多年老頭了,要求不可過高。
      3、此鏡上濾鏡恐怕有點不易。主要是前鏡片邊緣有一圈環形突起,幾乎與濾鏡口持平,這一點不能不說是個小遺憾。
      4、變焦手感頗為生澀。前面說過了,做工問題。
      5、此頭在全幅上成像有暗角,當然比起我以前玩過的vivitar19/3.8那種恐怖暗角來是差遠了。很多人排斥暗角,所以姑且稱其是缺點吧,但是我卻是一個狂熱的暗角愛好者,所以我出的片子八成都有暗角(超廣風光片例外)。
      6、最大的缺陷,邊緣成像質量下降明顯。也許在4/3或APS上感覺不明顯,但是在全幅上,還是可以覺察的到的。這個缺點雖然遺憾,但是考慮到廣角頭多少都有類似的問題。蔡司D35/2.8是個特例,但是一代銘鏡D25/2.8也同樣無法擺脫這樣的無奈,邊緣照樣一塌糊塗。只能在構圖時自己注意把握了。

      可是,雲集眾多「缺點」於一身的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35/2.4,在我看來卻已達到東蔡之巔峰……無論是近拍還是遠攝,銳度極佳,層次豐富,尤其是焦外,堪稱完美!

      廢話不說了,此頭早已被我再度出手,現翻出幾幅老片奉上,權當是留個念想。

      時至今日,我都未能完全接受這顆頭過於古典的外型,雖然它有著少見且迷人的紫色鍍膜。


我的第四枚蔡司:又見 PLANAR 50/1.4!

原本是嫌自己的第一枚P50成色太差,外拍時有點拿不出手,於是索性又收了一顆。這顆還是AEJ版本,59號段,距傳說中最神秘的58號段僅一步之遙。可是沒想到新手的這顆成色又太好了,實在捨不得用來幹活,思量再三還是又賣了。純折騰了一把。

我的第五枚蔡司:色彩之王——DISTAGON T* 25/2.8

      ——「色彩之王」不是我封的,這是全球菜粉用中英文給它起的綽號。


      CARL ZEISS Distagon T*25/2.8這隻頭的名聲很響,讚譽很多。俺手頭這支是58編號德國AEG版,一般認為德版早期使用非環保玻璃,比日產MMJ或AEJ更潤。試用過 D25後。我被其「高貴」的色彩所折服,雖然此頭在某些評論者口中銳度不佳,但它在擁有艷麗而不俗的色彩同時,其畸變控制極為優秀,對於這個檔次的頭,討論解析度好像已經意義不大。

      在介紹這支Distagon T* 2.8/25之前,我們先從它的名字Distagon開始說起。Distagon 這個詞來源於Distanz(距離),和Gonio(角度),由Erhard Glatzel博士設計,是專門用於單反相機的廣角鏡頭光學結構,這種結構被稱為反望遠或者叫逆焦,我們知道在旁軸測距相機上廣角鏡頭光學設計中有著非常棒的Biogon結構,但在單反上就沒法用這個結構了,原因是Biogon鏡頭後組鏡片離焦平面太近,而單反這個地方 是有個反光鏡的,而且對於任何的對稱式設計的鏡頭而言,它對焦在無窮遠的時候的光學中心位置基本都在前後鏡組之間,也就是說任何對稱設計的35MM鏡頭最 後一片鏡片和焦平面的距離都遠小於35MM,那反光鏡的活動空間就沒有了,要想讓鏡頭後組和焦平面之間空出一個反光鏡活動的位置,也就是一個法蘭焦距的長度,就必須使用特殊的光學設計將整個鏡頭的光學中心後移,甚至可以後移到最後一片鏡片的後面的空氣中。和無與倫比的Biogon相比,Distagon在像質上並不差,但付出了結構更複雜,體積也更大,加工和裝配精度要求都更高的代價,因此高質量的Distagon結構鏡頭一般都價格不菲。

      有人問赤誠耕一(器材評論家,有著作《在日本實現萊卡夢》),最值得推薦的蔡頭時,他給出了25/2.8,35/1.4,85/1.4的答案。一般認為 Distagon 25mm F2.8在光圈全開的時候不是很銳,單單以色彩取勝。可是實際上這支頭的中心部在光圈全開是解像度就達到非常高的水準,可是離開中心以後解像度迅速下降。用好的話,相片特別有立體感。這也是這支頭被稱為「玄人好きなレンズ」的原因之一。翻譯過來的話就是說:攝影老手喜歡的鏡頭.充分利用D25mm中間銳利,邊緣柔和的特性,可以創造出主體突出富於立體感的作品。Distagon 25mm在拍攝黑白片的時候,和planar一樣黑中有黑,白中有白,動態範圍非常寬廣,層次極為豐富。

      D25mm 的立體感隨著光圈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是很值得玩味的一隻頭,很適合人文題材拍攝。光圈全開時中間的解像力達220pl/m以上,周邊漸次下降,容易打造立體感、空氣感極強的人文作品。25mm視角80度比較特殊,而D25的色彩略帶琥珀色,拍人文片的話,會略帶一些「鄉愁」味道。而且D25的色彩比較向暗部靠攏,因此顯得色彩比較厚重,即使是在暗部也能非常逼真的展現光影,因此有暗影之神的傳說。當然,D25總體來講全開光圈的時候給人柔柔的感覺,但是在收到F5.6以後就會表現的非常鮮銳。尤其是到F8以後,拍大場景的風光也是可圈可點。

      實事求是,這顆頭其實缺點確實也不少,首先是銳度實在不敢恭維,其次邊緣畫質是「急劇」下降(尤其在全副上),焦外更是談不上奶油,至於被大多數人所稱道的色彩,我感覺實在濃艷的誇張了些,以致於後期不但不需要加飽和,甚至要減淡顏色。

 

我的第六枚蔡司:邊緣之王——DISTAGON T* 35/2.8


      前面說了,D25的邊緣成像飽受詬病,為了得到更出色的邊緣畫質,於是我入了CARL ZEISS Distagon 35/2.8。此頭色彩略遜D25,但是最大光圈、最高解析度、焦外均勝出,至於邊緣成像更是遠勝D25。因此是我個人認為Distagon系列裡面性價比僅次於 PLANAR 50/1.7的鏡頭,目前蜂鳥上1400-1700就可以擁有。當然,如果沒有F1.4那個怪物,35/2.8的價格估計也要被JS抬高了。

      引用MOOD的評論
      35/2.8 絕對是只難忘的鏡頭,現在大家可能不屑於它的口徑和焦距段,可在60,70年代生產一隻優秀的廣角頭很難,大的光角一般都在旁軸的相機上實現,但由於結構的差別,固然畸變良好,可暗角都很嚴重,在單反上35/2.8幾乎是絕對的廣角,關於35/2.8 有沒有德制的問題,很簡單Contax的沒有,但Rollei SL 35系列有,這完全是一型兩款,一個是T*,一個HFT(不過早期不是)。這是一隻優秀廉價的CZ頭,最高解析度和50/1.4一樣是最高水平,在ASAHI測試中就是著名的」224線對/毫米」,這是個難以逾越的數值,畸變,邊角失光,各光圈的焦點漂移都很優秀,ASAHI的實際測試的MTF值甚至比CZ的還要好一點。

      實測:

      焦距的實測值是35.5毫米,光圈非常準確F2.80,球面收差從圖來看(後補)中間鼓起的部分(最大球差)僅僅0.06毫米,鏡頭周邊稍稍有點過補正,從全體看來球差非常的小,所以在F5.6的時候,焦點的偏移量僅為0.03毫米,非點收差方面,從放射和同心兩部分來看,作為廣角鏡頭是少見的好值,兩像面的平均彎曲極小,可以想像會有高的攝影解像力。畸變在半畫角22.5度時-1.0,31度時-2.0,相當良好的數值。它的結構也很有意思,6片6組,沒有膠合鏡片,12個空氣面,但眩光很小,前組玻璃不大,但比較突出。如果不考慮其他的因素,單純從實拍和德味上來說,這是CZ的經典表現,色彩濃郁厚實,但不渾濁,層次豐富凝重又不乏活潑,兼之*****的銳利,的確很好,目前的價位在CZ中倒數第四。唯一缺點最近對焦距離遠了點(0.4M),但考慮到這頭多用與快拍,應該不是問題。

      引用無忌蔡司大蝦167的評價:
      總評: 非常喜歡的鏡頭,價格不高,做工很好,小巧輕便,成像銳利,畸變很小,色彩濃厚,解析力很好,性價比很高。

      D35/2.8的鏡頭素質和備受好評的T3 的Sonnar 35不相上下,暗角控制更好些,清晰度好於我用過的T2鏡頭的素質。
      優點: 很多:
      1.35mm的視角很常用
      2.鏡頭小巧容易攜帶
      3.D35/2.8素質一流,全開光圈已經非常優秀了,解像力高,畸變很小,色彩和層次表現是一貫的蔡司風格
      4.逆光表現優秀
      5.鏡頭銳利,禁得起放大
      6.做工很好,全金屬鏡頭很耐用
      缺點: 1.光圈略小,F2.8的光圈再35mm上上很平庸,如果是F2就爽了!
      2.有大哥35/1.4壓著。不過我很少用D35/1.4,因為太大太重
      3.最近對焦距離0.4m,和D35/1.4的最近對焦距離0.3m相比太遺憾了

      ——正如167最後一條所說的那樣,此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的確太遠了些,以至於無法完成較明顯的虛化,部分特點題材的拍攝可能會受到限制。另外,此頭在5D上雖不打板,但光圈撥桿會劃反光鏡箱,導致無法收縮光圈,除非磨護叉或剜反光鏡基座。

      可是,對於一枚廉價菜頭來說,它的表現已經足夠優秀了,所以怎麼還好意思多說什麼呢……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