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歌之隨想

作者:水野 發表:2012-04-14 09: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8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那天聽到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在用美聲唱法唱日本的國歌,小傢伙唱得非常投入,那種清亮的美聲童音將日本的國歌《君之代》演繹得別有一番韻味。他好像是入了迷,反覆不停地唱著國歌。用正規的美聲唱法就有這點好處,不需任何音樂的潤飾也很動聽。正在洗菜的我為之心動:日本的國歌怎麼是這樣的?聽上去古韻十足且深遠悠長,和以前在國內看奧運會時聽到的感受截然不同。——那時我和父親一直都笑話日本國歌和中國的哀樂沒什麼兩樣,聽著就好像置身於殯儀館了。

我讓兒子拿出他的音樂書給我看,並問:「你知道歌詞的中文意思是怎麼說嗎?」兒子想了想:「大概是說在日本有很多人生活,就算過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就好像石頭上長滿了綠顏色的東西(青苔)那麼長的時間,也可以讓人們生活得很好。」只見書上標明是古歌——看來我的感覺沒錯,確實是空曠神怡的古曲。

不過兒子對歌詞的翻譯有點讓我哭笑不得,但他想表達的平和是能明白的。出於準確地求證,我上「谷歌」查了一下,卻讓我不禁感慨萬端。日本的國歌《君之代》的詞出自一首古詩,歌詞的文言體大意是:「吾皇盛世兮,千秋萬代;砂礫成岩兮,遍生青苔;長治久安兮,國富民泰。」這首詩源自日本31音節俳句的兩本詩集,即公元10世紀的《古今和歌集》和公元11世紀的《和漢朗詠集》,但詩作者不詳。若將日文直譯就是:「君王(你)的朝代,一千代、八千代無盡期,直到小石變成巨岩,岩石上長滿蘚苔衣。」 那種樸實平和的保證讓人為之動容。不像我們中國現在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充滿了戰火硝煙浴血奮戰的味道。

國歌直接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和文化。日本的國歌是傳統的古歌,曲調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原曲是由宮內省式部察樂師奧好義譜寫,後又經雅樂師林廣守編曲,日本國歌的曲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曾幾何時,每當聽到中國的國歌就會莫明地激動亢奮:瞧,我們的國歌雄赳赳氣昂昂,那英勇嘹亮的氣概,哪像小日本,像死了人一樣沉悶緩長,與我們快速激勵的旋律堪能相比?如今時過境遷,因為人生過半深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天意,更嚮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從而也體會到了日本國歌裡傳統的文化內涵;再回味我們中國現在的國歌,不禁心生厭倦,覺得那首所謂的「國歌」毫無任何文化底蘊!不錯,我承認每個國家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戰爭,但畢竟戰爭的時間是短暫的,每一次每一種戰爭之後太平盛世的穩定時間是相對長久一些的,可中國為什麼選擇了這種歌為國歌呢?它好像是時時刻刻都在警戒著中國人民要全副武裝地面臨戰鬥,難道中國成了一個大刺蝟了嗎?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這首歌裡可有一絲半點的蹤跡?說實在的,我現在再聽到《義勇軍進行曲》,不但沒有以前的自豪,相反倍覺可笑,甚至覺得它根本就不能算是我們的國歌。也許就像以前網上笑傳的,它應該是黨歌,因為它代表的不是我們中國淵遠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它倒是代表了現在的執政黨當時的戰爭情況。想想我們中國從上古時候的樂器算起,葫蘆絲,古箏,二胡,笛子,琵琶等等,少說也有二,三百種,《高山流水》,《漁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有名的古曲也不計其數,拈來哪一首都比《義勇軍進行曲》更顯深厚啊。

抱著這樣的遺憾在網上查證中國國歌的來歷,才明白原來我們中國真正的國歌是1911年10月4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三日)清政府「諭旨頒行」的第一首國歌《鞏金甌》,曲譜實際來自康熙時期的皇室音樂。歌詞如下:「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這首《鞏金甌》由清政府海軍部參謀官、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作詞,禁衛軍軍官、皇室成員傅侗作曲(曲譜實際來自康熙時期的皇室音樂)。據說「聲詞尚屬壯美,節奏頗為葉和」,就從網上下載來聽了聽,感覺不錯,雍容大氣,節奏明快。

《鞏金甌》,鞏,即鞏固的意思,金甌在中國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國土。當下覺得,這首大清時定下的國歌,無論是從曲調,配樂,文言文的歌詞及意思,都能體現我們泱泱大國的風範。可如今日韓小國們從中國學去的「鳳毛麟角」不但保存得完善還加以發揚了光大,而我們自己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在中國成了「指鹿為馬」的變異,試問現今的國人有幾個知道這首《鞏金甌》呢?懷古如我,也是偶然才從網上探知,悲哉乎?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如今的中共在滿世界的搞「孔子全球學院」,他們真正明白了孔子仁義的「禮樂治國」的涵意了嗎?

来源: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