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盡失的歷史警示

——晚清民意機構是如何走向了政府的對立面

作者:袁剛 發表:2012-05-24 13: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自古革命,務歸人心!」這是唐人張廷珪在武則天臥床不起被迫交權時說的一句話,意指政權的廢立即其合法性完全取決於人心向背。其時人心歸向李唐,於是廢周復唐,順乎民心,這場流血很少的革命,僅誅除了武則天的幾個嬖倖。開元初張廷珪又上書唐玄宗,稱:「古有多難興國,殷憂啟聖。蓋事危則志銳,情苦則慮深,故能轉禍為福也」。經過一陣大刀闊斧的改革,順應民心,澄清吏治,掃除貪官,終於迎來盛唐開元之治。

古代聖賢歷來把民心得失看作是政治的晴雨表,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宋人辛棄疾強調:「自古天下離合之事,常系民心」。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清朝政府就是在民心喪盡的情勢下,在武昌起義後不幾個月,即被各省代表選舉產生的民國臨時政府所取代。武昌槍響後一個月竟有14個省宣布獨立,失民心的清室沒有奧援,空前孤立,只能任由袁世凱擺佈,誠可謂失人心者失天下。

一、清政府自我改革以挽救人心

清朝雖由少數民族建立,但不能說其建國伊始就缺乏合法性。由於明朝末年的腐敗盡失人心,攝政王多爾袞率13萬八旗兵入關,在很短時間即橫掃中國建立皇統,隨後出現康乾百年盛世,地丁銀改制減輕了百姓稅負,「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還是很得民心的。但鴉片戰爭後清內外交困,中樞虛弱,政治腐敗,甲午戰爭竟敗於小日本,使天朝上國的顏面盡失,民心崩解。康有為為此上書光緒皇帝,警告「民心先離,將有土崩瓦解之患」。

戊戌變法是政治體制改革,企圖挽大廈之將傾,但因觸犯既得利益權貴,僅行百日即被廢止。清上層倒行逆施又引發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為此康有為又上書粵督李鴻章,呼籲改弦易轍,「天時不可失,人心不可違」。多難興邦,殷憂啟聖。庚子禍亂後清上層幾乎沒有誰再反對改革,為救治沉痾,連慈禧太后也支持並主持改革。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文教、軍事等各方面,其特點是引鑒西學西政,1906年提出預備立憲,並派出大臣去西方各國考察。「實行憲法,取決公論,君民一體,呼吸相同,博採眾長」。應該說清廷是看到了人心思變,企圖以改革來挽救危亡喚回人心。

辛亥前十年清改革力度很大成效顯著,不能說是敷衍人心。北師大歷史系曾盡搜文獻編了這十年「民變檔案史料」兩大冊,所謂「民變」,即群體性抗捐抗租等變亂,其實每年也不過就一兩百起,比起當今每年群體性維權事件好幾萬起,以致要「天價維穩」,應該說算不得什麼。革命黨孫文、秋瑾等也發動了十數次起義和暗殺,但多限於局部地區,規模都很小,少有人響應,而無妨大局。應該說清政府通過全方位改革,在庚子亂局後很快穩定了人心,控制住了政治局面。因而,在武昌主持改革的「香帥」張之洞寫了一首「愛國歌」:「大清皇帝坐明堂,天下人民願自強。海晏河清環宇泰,忠臣孝子姓名香」。

二、創設民意機構以溝通民心

改革向縱深發展必然要觸及既有權力格局,觸及到政治體制根本。清改革「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所謂「公諸輿論」,即設立「民意」機關,以溝通民心,「博採群言」。1908年清廷開始在地方各省籌辦諮議局,在中央籌辦資政院,宗旨是「取決公論,預立上下議院基礎」,而發揮其「輿論總匯」的功能。為此各省都進行了議員選舉,選出民意代表。1909年10月,全國有21個省召開了第一屆諮議局會議,並選出議長,江蘇為狀元張謇、湖北為進士湯化龍等。

1910年10月3日,資政院在北京開院,宣御旨:「慨念時艱,深思政本,仰承慈訓,俯順人情,毅然宣布德音預備立憲,開千古未有之創局,定百世不易之宏規」。攝政王載灃訓詞:「立國之要,端在政治通達,法度修明,尤在上下一心,和衷共濟。資政院為代表輿論之地,各議員等皆朝廷所信任,民庶所推仙崇,必能殫竭忠誠,共襄大計」。

民意機關的設置是中國政制前無古人的創革,也是對兩千年傳統君主專制政體作溫和且又是根本性的改造,這就要求清廷開放言路,開放政權。然而一觸及根本權力,就不是那麼好商量也不那麼好改了。清統治集團內部也有派系,而無論是清流還是濁流,各派都是主張改革的,由於尚未建立現代民主博弈機制,各派都耍弄權謀,圍繞著權力始終在明爭暗鬥。內耗大大地折損了改革成效,丁末政爭弄得兩敗俱傷,先是清流岑春煊被外放,後是濁流袁世凱被罷黜,大權最後歸於20來歲的攝政王載灃等滿族親貴。民意代表張謇等則在體制內打民意牌,要求「速開國會」,再成立向國會負責的行政內閣,以從根本上改造政治博弈規則,建立憲政體制。

民意代表的能量也很大,他們身份合法,又是民選,有合法機關資政院、諮議局作為講壇,在體制內為民請願進行合法鬥爭。1910年他們組織了三次大規模要求「速開國會」的和平請願,徵集到20多萬人簽名,有百萬民眾參與,要求將民意機關升格為具有立法監督權的國會,真正實行憲政。湖南請願代表團赴京時,教師徐特立竟當眾剁下一指,蘸血書寫:「請開國會,斷指送行!」產生震撼性影響。由於資政院開院,第三次請願就直接把請願書交給了這個「輿論總匯」的准國會,各地民意機關互相串聯,形成有組織的立憲派。

三、民意與清政府博弈加速民心流失

面對民意政潮壓力清政府也作了讓步,縮短了預備立憲期限,但也擺出了鎮壓姿態,指責請願是「民氣喧囂」,將企圖組織第四次請願的代表押送回原籍,逮捕並流放較激進的天津立憲人士溫世霖。清不立開國會,卻於1911年4月悍然組織了一個「皇族內閣」,致舉國嘩然,朝野上下一致譴責。連山東巡撫孫寶畸也公開上奏反對,被任為內閣總理的奕劻也請辭,說「誠不欲負天下臣民之望」。

時滿清親貴老成一些的如奕劻、善耆、溥倫等其實都傾向立憲,但當權的是攝政王載灃及其兄弟載洵、載濤等一班不諳世事的少年,他們把權力看得比命還重,不但死抱不放鬆,反而集權皇族,這就使朝廷人心解體。輿論認為朝廷不僅不信任漢人,甚至連無血緣關係的滿人(如鐵良)也不信任,仍將國家視為一姓之私產。這等於坐實了革命黨指控滿清乃騎在漢族頭上的「韃虜」,不「驅除韃虜」,漢人將永受奴役。

本來革命黨打民族主義牌就使滿清王朝的正當性受到嚴辭拷問,立憲派梁啟超、楊度等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對此有所化解,新政改革「破除滿漢畛域」也蠻有成效。但推出「皇族內閣」,不僅使先前多項改革努力前功盡棄,而且立即引發王朝的合法性危機,把清室推向了民心向背的臨界點。

「皇族內閣」使民眾與朝廷離心離德,但溫和的立憲派仍於7月4日以各省諮議局議長議員聯名的形式,以積誠罄哀的態度上奏,稱皇族內閣不合立憲公例,請另組責任內閣。攝政王載灃等一小撮權貴怙惡不悛,竟以毋庸置疑的口吻批答:「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權」,讓議員今後「不得率行干請」。這就把朝廷苦心栽培的民意代表推向了對立面,徹底開罪了民意機關,使之與清廷尖銳對立,其後果是民心迅速轉向「排滿革命」,清室在政治上空前孤立。

四、民心的力量讓清政府土崩瓦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暴發,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第二天就來到起義士兵中間表示支持,並即時領銜率湖北省全體民意代表,公開通電全國各省諮議局,號召響應革命。其電文略云:「清廷無道,自招滅亡,化龍知禍至無日,曾聯合諸公奔赴京都,代表全國民意,籲請立憲,乃偽為九年之約,實無改革之誠。溥儀堅子黃口,攝政愚謬昏庸,竟摒棄漢人,悉授親貴。強恃專制,維新絕望。楚雖三戶,誓必亡秦。武漢義旗一舉,軍民振臂一呼,長江重鎮,日月重光。立乾坤締造之丕基,待舉國同心之響應,特此通電告慰」。

民意有力量,有組織的民意機關更是力量強大。通電發出幾乎全國各省諮議局都不同程度地響應,一個月內有14個省宣布獨立,而其中一半是由諮議局主導。南方獨立各省還馬上醞釀成立了新的民意機關,即獨立各省代表會議,相當於臨時國會,未獨立的北方各省諮議局也可派代表來參加。會議很快起草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參與起草的3人之一江蘇民意代表雷奮曾是清資政院議員,幾個月前還在北京參加資政院年常會,現已轉入革命陣營。相當多像雷奮這樣的民意代表,在極短的時間就由體制內轉為體制外,且參政議政同樣相當活躍。

依據《組織大綱》,臨時國會以每省一票計,17票中16票多數選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投票者包括尚未獨立的北方諮議局派出的民意代表,如遼寧省等,說明民國新政府頗具民意基礎。3個月後又選舉袁世凱為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清朝也就壽終正寢了。

辛亥革命使用暴力有限,流血較少,最後是南北和談,以優待條件讓清室退位而結束了清王朝。退位詔書以隆裕太后名義發布,這個詔書事先獲得南京的臨吋國會批准,其辭稱:「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惡因一姓之尊榮,拂萬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武昌起義後清朝幾個月內即徹底敗亡,連掙扎的餘地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退位詔書已點明,在於「人心所向」,清亡於民心盡失。唐人所謂「自古革命,務歸人心」,再一次得到了驗證。

本來清末新政改革很有起色,預備立憲開始也辦得有聲有色,而一旦改革深入,涉及到根本權力,要求開放政權時,最高統治者就很吝嗇,舉措失當,死抱權力不放,以致毀掉改革。這說明要改革卻不敢徹底,也是沒有出路的。改革本是危亡中求生存,「情苦則慮深」,為求得民意支持,清政府引鑒西政舉辦了民意機關,最後卻又逆拂民意,開罪於民意機關,非但不能轉禍為福,反而轉福為禍,加速了其敗亡。為什麼?因為民意不可侮,民心不可欺,古聖所謂「順乎天」,即順應民意。漢朝劉向《說苑》告誡:「失眾心,足以亡」。

古往今來有多少政權,因貪腐戀權人心喪盡而敗亡。晚清袁世凱在官場上的死對頭,時謫居上海的清流領袖岑春煊在清亡後沉痛地總結:「宣統改元後,醇邸攝政,親貴擅權。……洵、濤諸人,又皆年少無識,惟知聚斂。吏殘於上,民怨於下,臂猶厝火積薪,不可終日危亡之勢,盡人所知」。一小撮既得利益權貴,為聚斂自肥死抱權力,不怕積怨於民,猶如自掘墳墓。而死到臨頭他們還要排除異己,排斥漢人。

遙想當年多爾袞輔幼主入中原,任明降臣洪承疇等經略東南,京師明官吏一概留用,從而大獲人心,奠定了清朝基業;兩百多年後載灃輔幼主搞改革,卻拚命攬權於皇室,使民心喪盡,最後葬送了清王朝。清一頭一尾兩個攝政王,人心向背大不一樣,可謂成也攝政王,敗也攝政王。成敗在民心,順人心者昌,逆人心者亡。所以,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文說:「立國基礎,就是萬眾一心」。

(作者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来源:《人民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