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西藏傳統音樂的分類(圖)

發表:2012-05-31 14: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西藏一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西藏社會一直處於封閉擾態,其音樂也長時期停留於固有的傳統形式。從分類上看,音樂理論界一般把西藏的傳統音樂分為四種類型:即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戲劇音樂。此外還存一種三分法,就是將戲劇音樂歸類為民間音樂。

西藏的宮廷音樂,一般特指西藏在上世紀中葉的布達拉宮供雲樂舞之音樂,也包括各地寺院大活佛宮廷內的供雲樂舞之音樂。儘管在吐蕃王朝時期曾出現有「讚布古爾魯但因只限於歌詞而未見其音樂(樂譜),故尚待考證。供雲樂舞的音樂可分為三種類型:

——、「嘎爾」(舞蹈)音樂,它是一種自由、寬廣而悠長的歌舞音樂,常由「蘇吶「(管樂)達瑪鼓和豎笛等樂器來演奏。

——、「嘎爾魯「(歌曲)音樂,它是一種旋律優美、典雅的嘎爾魯歌曲,常有扎念琴、揚琴、「畢旺(弦樂)、笛子、「根卡」(弦樂)等樂器擔任伴奏。

——迎送鼓樂及輕奏樂,屬於純器樂曲,其中迎送鼓樂常有蘇吶、達瑪鼓和豎笛等樂器演奏,而輕奏樂常有豎笛和達瑪鼓兩件樂器演奏。

宮廷音樂在西藏傳統音樂中屬於格調較高的一類.它表現的內容往往是宗教或對宗教帶有歌頌性內容。

過去供雲樂舞的表演者均為男性以示宗教的聖潔、神聖性。

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在西藏傳統音樂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無論從品種、數量上看,還是從內容之豐富程度上講,無論從覆蓋面上看,還是從表演頻率上講,它都居西藏音樂四大類之首。從體裁上分,民間音樂又可分為歌舞類、民歌類、勞動歌曲類、說唱類和器樂類五種。

——歌舞音樂。西藏享有「歌舞的海洋」之美稱,有歌必聲舞,有舞必有歌,載歌載舞就成為西藏音樂的最大特點之一。這一特點是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所致.眾所周知,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每當唱起歌的時候就情不自盡地跳起舞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已成為一種慣例。一來,以「舞」將歌曲內容表達得淋漓盡致,二來,以「舞」將達到取暖的效果.這也是西藏歌舞藝術特殊的功能所在之一。

具體而言,西藏的歌舞音樂有果諧、諧欽、熱巴、堆諧、襄瑪、弦子、阿爾諧、卓諧、諧巴諧瑪、宣、嗦等。其中,果諧藏語為國圈歌舞之意,它幾乎遍佈於全藏區,農區尤為盛行。果諧在藏區各地有一些不同的稱謂,藏北那曲地方稱「卓」,藏東昌都地方稱「果爾卓」或「鍋莊」,衛藏地方稱「果諧」林芝地方稱蕃。「諧欽」藏語為大歌之意,它是一種在盛大、隆重的慶典場合中表演的莊重而典雅的歌舞。諧欽一般流行於西藏的廣大農村和城鎮.但藏北的牧區和藏東一帶不流傳這種藝術形式。熱巴是流傳在西藏東部和羌塘草原上的一種民間歌舞,是藏族古代燦爛文化藝術中一束多姿多采的奇葩,其中丁青熱巴名氣最大。熱巴的音樂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為舞蹈伴奏的音樂,另一種是歌唱或插曲,有熱巴鼓、銅鈴來擔任伴奏。因熱巴歌舞中經常穿插一些弦子,故而也使用牛角琴伴奏。牛角琴的演奏最善於表現熱巴藝人的心靈.使其音樂優美、抒情,而使用熱巴鼓和銅鈴樂器伴奏,使其音樂剛健、奔放。堆諧是廣泛流傳在西藏高原上的一種民間歌舞,藏語「堆」為上部之意具體指雅每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薩邇.昂仁等縣以及阿里一帶藏語「諧」為歌舞之意.堆諧」一詞就是一種由「堆」以外的人們起的名稱。隨著西藏甘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區的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縈活躍,堆諧這一歌舞藝術就漸漸傳入拉薩地區.並由民間藝人們根據拉薩地區民歌的韻味特點進行改造,使其從粗獷開朗、活潑大方的堆巴堆諧演變成輕鬆活潑、優美含蓄的拉薩堆諧。如今在雪域高原上並存谷三種「堆諧」,即拉薩堆諧、拉孜堆諧、定日堆諧。「堆諧」歌舞常有扎念琴來伴奏,其中拉薩堆諧是有扎念琴、揚琴、特琴、二胡、京胡、笛子和串鈴等樂器伴奏。「農瑪「歌舞一般流傳於拉薩和日喀則市內,被視為城市化了的藝術。由於襄瑪歌舞音樂的結構嚴謹、規範.旋律抒情.優美.舞姿柔美含蓄風格典雅、細膩、因此它在西藏歌舞藝術中表現出淑女之性格。具有陰柔之美。襄瑪歌舞的伴賽如同堆諧歌舞.常有扎念琴、揚琴、特琴、二胡、京胡.笛子和串鈴等樂器擔任。弦子一詞因用牛角琴伴奏而得名,實為「康木諧」之意(康區歌舞)。它是一種流傳於西藏東部地區的民間歌舞,其中巴塘弦子名氣最大。「阿爾諧」是一種廣泛流傳在雪域高原上的建築勞動歌舞,是在建築寺廟、宮廷、莊園、修整屋頂或室內外地面時,邊勞動、邊歌舞的一種古老傳統藝術形式。「卓諧」乃藏語歌舞之意,是流傳在拉薩、山南等地農村的一種群眾性很強的扁園形腰鼓舞。「諧巴諧瑪」藏語為男女歌舞者之意,這種歌舞一般流傳於西藏的部分農區,包括阿里地區的日土縣等。「宣」是一種流傳在西藏阿里一帶的風格獨特、歷史悠久的古老民間歌舞,這種歌舞在西藏其它地方不曾見。「嗦」藏語為「呈獻」之意,是流傳於日喀則地區薩邇縣的一種古老歌舞.它一般在各宗教節日裡表演。

——民歌。西藏的民歌從體裁上講可分為酒歌、情歌、朝聖歌、對歌、山歌(牧歌﹜、兒歌頌歌、迎親歌,征戰歌.猜歌、民歌小調強盜歌等。其中,酒歌、情歌、兒歇、頌歌、迎親歌和對歌的分布較廣,幾乎遍佈全藏區。山歌也稱牧歌,一般流傳於康區(包括那曲)一帶,其音域寬廣,節拍、節奏自由,音色高亢、悠長.旋律起伏較大。征戰歌藏語稱「百」、「佳降」,是一種古代將士們在出征前或勝利歸來時演唱的歌曲,據說在吐蕃王朝時期盛行,後來流傳於西藏的部分地區,包括山南地區的窮結縣。強盜歌一般流傳於那曲地區的部分縣。

——勞動歌曲。古往今來,勞動是人們最直接而通常的一項社會活動,它貫穿於人類發展史。在音樂理論界,有的專家學者習慣把勞動歌曲劃為民歌類之中,是有其道理。但考慮到這種歌曲的體裁,品種及數紐等特點,從民歌中抽出來給子單獨劃分更能體現西藏民間音樂的特色。西藏的勞動歌曲可分為五種,即建築勞動歌曲、農業勞動歌曲、牧業勞動歌曲、副業勞動歌曲和運輸業勞動歌曲。

建築勞動歌曲包括鏟土歌.抬運巨石歌、鋸木歌、背石塊歌、砸地基歌、打牆歌及打阿嘎歌等。農業勞動歌曲包括耕地歌、鏟土歌、除草歌、運肥歌、收割歌、打場歌等。牧業勞動歌曲包括放牧歌、打酥油歌、剪羊毛歌、擠奶歌等。副業勞動歌曲包括織氌氌歌、洗氌氌歌、炒青稞歌、磨飼料歌、榨油歌、箭歌等、運輸業勞動歌曲包括馬、騾、驢邦之歌、趕耗牛之歌.劃牛皮船之歌等。

——說唱音樂。西藏的說唱音樂有格薩爾、喇嘛嘛呢、折嘎、古爾魯(道歌)、夏(對歌)、仲魯等說唱音樂。說唱音樂的特點是說一段、唱一段.先說、後唱,週而復始。其中,格薩爾樂一般流行於藏北的那曲和藏東的昌都一帶;「喇嘛嘛呢」說唱音樂一般流行於西藏的中部地區拉薩、日喀則、山南一帶;「折嘎」這一說唱音樂廣泛流傳於全藏區,在說唱的同時還穿插一些簡單的舞蹈;「古爾魯」是一首藏族古老的歌謠,其發展分3個時期:前期為吐蕃讚普時期的古爾魯,中期為封建割據時期的古爾魯(其中米拉熱巴的古爾魯居典型),後期為甘丹頗章地方政府時期的古爾魯(其中六世達賴倉央加措的古爾魯居典型)「夏」是在雪域高原上廣為流傳的一種對唱歌謠,一般在各宗教節日中表演「仲魯」一詞藏語意為講故事時唱的歌,也稱民間的說書(或評書)之歌,它流傳於全西藏。

——器樂音樂。由於歷史的原故,西藏的器樂音樂不是很發達。器樂曲音樂主要在宗教音樂中出現的多一些,而民間的純器樂曲較少。雖然在各個歷史時期有不少樂器,但這些樂器大都使用於宗教音樂中,因為很多樂器本身就是各宗教派別之法器,故而很少在民間使用,即便在民間使用也大都充當民間歌曲或歌舞的伴奏任務,而很少以獨奏的角色出現。隨著「襄瑪基度」組織的誕生,在「堆諧襄瑪」樂隊中產生了如「襄瑪扎拉西巴」等少量的器樂曲並開始使用內地的公尺譜。20世紀初在藏軍中出現了軍樂隊,軍樂隊使用的樂器主要有外國的大號小號、回號、長號、長笛、短笛和大小軍鼓、錢擦等。演奏的曲目有外國名曲、藏族民歌改編曲和部分漢族歌曲。軍樂隊還使用外國的五線譜。

宗教音樂

建政以前,西藏是一個政教合一、幾乎全民信教的社會,藏傳佛教佔領普整個社會意識領域,並支配普人們的行為。因此,宗教音樂在西藏社會中佔有至尊的地位,因而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西藏的宗教音樂也稱寺院音樂,一般可分為苯教音樂和藏傳佛教音樂兩種。藏傳佛教音樂又有顯宗與密宗之分。從形式上看,有味經曲、儀軌曲、密宗金剛舞曲。宗教音樂的表演是在宗教節日中進行的,因為,就本質而言,宗教音樂就是宗教活動本身的一部分內容或一個組成部分。不論是詠經曲、儀軌曲、或者是密宗金剛曲,它們都是宗教本身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密不可分的內容。因此,哪裡有宗教活動哪裡就有宗教音樂,從這個意義上講宗教音樂的分布就僅次於民間音樂。

宗教樂器也稱「法器」。一般有「銅欽」(法號):它是在大型儀式中使用:甲林是一種起源於漢地的吹奏樂器.常常也是在大型儀式中使用:「蘇吶」:是一種起源於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常用於各種儀式中長柄鼓或鈴鼓:常用於護法神殿及攘解儀禮中:大鑼或銅鑼:主要是由於宣報僧侶們集合時間的;白海螺:它是宗教儀軌中的重要伴奏樂器之一;大海螺:它主要用於具有高級特點的密教儀軌中,在薩迦巴、寧瑪巴和噶舉巴中該樂器一般僅用於頌讚歌中:大擦:它主要用於與惡神有關的儀軌中:脛骨號:它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吹奏樂器之一在召神儀式中必不可少,單旗,它是一種來自漢地的吉祥物,雲鑼:它常由九鑼組成同樣也是一件吉祥物

戲劇音樂

西藏的戲劇藝術主要有藏戲、昌都戲、門巴戲等。藏戲也稱藏劇,它是西藏戲劇藝術的總名稱。從這個意義上講昌都戲、門巴戲都是屬於藏戲的範疇,是藏戲的幾個分支,只是這些戲的唱腔、表演形式等與衛藏地區的藏戲相比有著明顯的差異而已,因而也就得了上述名稱。

藏戲是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品種,其流傳廣泛,包括藏區的城鎮、鄉村、家喻戶曉。建政前西藏各地有20多個民間的藏戲班子,其中,最有影響的有「瓊日沃欽」藏戲團、「傑卡曲宗」藏戲團、「香巴」藏戲團、「覺木隆」藏戲團。

從面具的顏色上看,藏戲可分為白面具戲和藍面具戲兩種。一般認為藍面具戲是在公元14世紀由著名的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湯東傑布所創造的。此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八大劇目即《赤梅貢丹》《諾桑法王》、《白瑪文巴》、《蘇吉尼瑪》、《朗薩要波》,《文成公主》、《卓瓦桑姆》、《瓊頓玉頓珠》.

藏戲音樂主要以唱腔的形式進行,一鼓一錢樂器來擔任伴奏。藏戲唱腔,可稱得上是藏族聲樂藝術的典範,由於其節奏之悠長、節拍之鬆散、音調之高亢,「枕固」(類似於顫音)技巧的頻繁使用等特點,在世界音樂領域中獨樹一幟,獨具風格,獨蘊魅力。

来源:網路孔子學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