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警惕「鐵鏽時代」到來

作者:鄭賢玲 發表:2012-09-02 12: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最近跟一些研究週期性行業的同行聊天,他們說前一段時間認為6-7月份是週期低谷,預計到下半年,隨著貨幣政策調整後效果顯現,商用汽車、工程機械等週期性行業會逐步走出低谷。結果現在看起來8月份、9月份並沒有像預期那樣穩定下來,週期性產品的數據繼續下滑。企業揹負著沈重的固定成本,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對於週期性行業反彈的預期一直在延後。從去年的第二季度週期性產業的工程機械、重型卡車、重型機械銷售下降開始,無論是實業界還是證券界,一直都在等待政府出臺新的刺激政策,開始是預測2011年年底會走出低谷,但實際上沒有達到預期,然後將復甦的預期一個季度一個季度地往後推,結果是越來越悲觀。進入2012年重型客車銷量繼續下跌,挖掘機、起重機、裝載機數據越來越差,機床行業訂單大幅下降,甚至出現了能源需求首次下降,煤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放緩。2012年企業預期下半年恢復的希望再次破滅,企業感受到各經濟鏈條上的裝備需求正在萎縮,經濟實際進入下行通道。

環顧周邊產業,船舶產能過剩、光伏產能過剩、風電產能過剩、水泥產能過剩、鋼鐵產能過剩、重型機械產能過剩、挖掘機產能過剩……

如果針對這些問題來質疑企業的投資,你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市場經濟體制下,產能過剩是常態。但更理性的觀點認為,中國工業化的時間過短導致了產能集中建設的浪費,即使經濟恢復,未來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由於過去十年來快速形成的社會產能。人們漸漸回到現實中來,一個正在尋求產業升級的企業家說:「低水平重複投資簡直就是犯罪,由於過度投資所帶來的資源浪費可能是中國當前最大的浪費」。這些過剩的產能可能將中國帶入「鐵鏽時代」。

上世紀7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曾經歷了老工業基地在經歷了重工業化時期的繁榮後走向衰落,大量工廠倒閉,到處是閑置的廠房和被遺棄的鏽跡斑斑的設備,因此這些老工業基地如俄羅斯的烏拉爾山、美國的俄亥俄州被形象地統稱為「鐵鏽地帶」。1999年以來,中國進入重工業化時代,鋼材、水泥、玻璃、原煤等產業高速增長,重工業產業產能劇增,1999年—2008年十年間,鋼鐵產量複合增長率超過20%,鋼鐵的大量需求來自固定資產的瘋狂投資和重工業企業的產能急劇擴張。在此基礎上2009年中國救市的四萬億就像一支興奮劑注入本來就還處於亢奮中的週期型製造業,2009年-2011年,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26.8%,27%和31.8%,並直接導致了全社會的產能過剩。

產能擴張通常是由供需關係所決定的,中國重工業化的快速增長客觀上給市場傳遞了供不應求的信息,工業企業產業鏈投資具有乘數效應,過度激進的增長速度必然導致裝備製造業成倍增長。

2005年,中國熱軋產能生產線是19條,但是到了2008年的時候,熱軋產能生產線達到了61條,三年增加了42條生產線。

2007年9月國家和發改委發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目標是3000萬千瓦,實際上中國在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上都處於價值鏈的最低端,基本上沒有技術門檻,規模擴張簡單而容易複製。

到2008年底,國內已經安裝的風電機組達到11638臺,裝機總容量1217萬千瓦。於是,主管部門對數據進行了修改,將2020年供電裝機規模提高到1億千瓦。2009年四萬億風電投資成為吸金大戶,很多地方形成了風電投資一哄而上、重複引進和重複建設的現象,產業發展由過快逐步發展到過熱。目前全國有80餘家風電整機廠,還有50家葉片廠和100餘家塔架製造廠。如果以每家5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來計算,發電規模將達到4000萬千瓦,而實際全國的市場容量卻不足其1/4。

2007年年底上市的金風科技當時可謂炙手可熱,公司毛利率已經從2007年的29.8%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3.81%,2010年前公司尚且可以以量補價,維持利潤的增長,進入2011年公司收入與利潤都紛紛下滑。

全球光伏產能需求約30GW,產能則超過了40GW,而這一產業的需求80%在國外,80%的產能在中國。多晶硅價格下跌幾乎將全行業帶入虧損。

四萬億投資的另一個亮點是高鐵的集中投資,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鐵路投資計畫也是將原來2020年投資規劃提前到2012年完成,結果是到處開工、到處都是設備。接下來更多的問題是安全事故的頻頻爆發,以及停工檢查帶來的大量的設備閑置。

而另一方面,供需關係以外的利益導向也導致了大量的產能擴張。由房地產等資產的快速增值又使得資源的搶佔成為企業經營利潤以外的投資動機。近年來,包括國有企業和一些具有知名度的民營企業,對於投資和規模的追求不亞於對利潤的追求,投資過程本身成為提升社會地位和資產套利的行為。

來自中央層面的推力則是對企業規模的追求,「十一五」國資委計畫將中央企業從196家壓縮到100家以內,這過程客觀上導致了處於留存之間的中央企業擴大規模來維持其在重組中的主導地位。這一期間,為了控制重複建設對鋼鐵、水泥、煤炭的整合也迫使更多的企業為了保留地位去擴張規模,也有一些小規模生產被並後擴張成了大規模生產,大大拉動了裝備製造業的需求。總體上看,「十一五」期間投資拉動型經濟和「控制規模」和「調整結構」都使得製造業的規模幾乎成倍甚至幾倍的增長。

比如說風電投資政府有補貼,就用銀行貸款做投資來套取補貼,甚至有些地區的補貼超過了投資本身;資本市場也是一個很好的套利平臺,上市公司一旦有一個跟「新興產業」掛鉤的項目,就可能獲得融資機會,而對於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來說,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可能超過企業十年的利潤,金融銷售更是將上市公司帶入到「以應收賬款換取賬面利潤,以賬面利潤獲取資本市場融資」的「龐氏騙局」;第三個套利機會就是用投資套取資源,這些年大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頗受地方政府的歡迎,他們為了招商引資會給予一些大企業非常優厚的條件,拿煤炭資源或者免費土地來吸引大企業入駐當地工業園。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企業都具有很強的投資衝動,而且並不追求投資回報,也沒有太多的科學論證,他們的目標是提升企業地位,而不是追求投資回報。

早在2005年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的船舶研究專家朱汝敬先生和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的譚乃芬女士就已經注意到船舶行業的高速增長可能帶來過度投資,他們呼籲行業投資要理性,以免出現「晒船臺」的風險。2006年下半年筆者去拜訪當時還是國防科工分主管船舶製造的副主任的金壯龍先生,他預期到船舶行業的投資可能會出現過剩,他說要討論並計畫提高行業投資標準,避免行業過度投資造成的浪費。遺憾的是,2008年3月國防科工委被撤銷,金先生就被調到大飛機公司任總經理,來自行業龍頭企業對標準的提升也沒有實現,接下來便是中國船舶工業瘋狂的投資。

據不完全統計,到2011年底全球造船能力超過2億載重噸,其中中國就有8000萬——10000萬載重噸,而這些新增的能力大部分都是在2005年以後建成的,也就是說,這些產能在短時間內不會簡單退出市場,產能過剩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存在,供過於求意味著船價長期低迷,造船企業盈利能力難以恢復。

2010年中國水泥富余度達19%,但2011年全國仍有170條生產線投產,2012年還有216條在建生產線,預計到2013年建成投產。到2013年,中國新型干法水泥將達到31.33億噸,而需求量預計為24億噸,富余程度超過30%,即使落後產能全部退出,水泥產能仍嚴重過剩。

顯然,產能過剩不是一個短期的刺激計畫可以解決的,2010年中國受益於四萬億投資原材料需求強勁反彈,但到當年7月份,中國鋼鐵產能達7.3億噸,而需求只有4.7億噸,過剩2.5億噸。中國2011年挖掘機銷量18萬臺,而同時期的產能已經超過30萬臺,而這其中差不多一半的產能在2008年以後建成。

這幾乎是一個惡性循環,隨著競爭的激烈,,中國製造業的規模擴張非常驚人。這種高速擴張不僅導致了大量重複建設的浪費,也快速拉高了社會要素成本,大大提高了企業經營成本,製造企業的盈虧平衡點節節攀升,挖掘機企業的盈虧平衡點從兩年前的1000臺到現在的3000臺以上;叉車的盈虧平衡點已經上升的10000臺,而歷史上,安徽合力從小到大,幾乎沒有虧損記錄。

今年以來各地方政府蠢蠢欲動,企圖複製地方版的「四萬億」,但中國製造業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模式需要休整和反省,經濟下滑恰恰是企業優化內涵和產業升級的機會,盡量避免進一步產能擴張帶來的資源浪費和可能出現「鐵鏽時代」。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