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繳房產稅很不簡單(圖)

發表:2013-06-18 14: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6月18日訊】從周朝起有「房產稅」的記載,到民國時期正式出現「房產稅」的概念,房產稅歷經了歲月的變遷。那麼古代房產稅到底是什麼部門在收取?納稅人對朝廷收稅是怎樣的反應?繳納房產稅是否有時間限制?偷稅漏稅又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呢?

明代以後,才有了專門的稅收機構

我們都知道,現在稅收歸稅務局管,那麼古代房產稅是哪個部門負責呢?

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後楊大春在《中國房地產稅收法制的變遷與改革》一書中寫道,古代征契稅,都是由納稅人主動去國家稅務機關繳納,稱為投稅。契稅制度自東晉萌芽後,都是由買賣雙方共同充當納稅人,雙方分擔比例基本是賣者三成,買者一成。有專家考證,最遲從南宋開始,朝廷將契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繳納改成了由買者單方繳納。元明清三代,契稅的納稅人都是買方。

在宋、元兩代,各級地方官府並沒有專設稅務機關,所以納稅人都是去縣衙、府衙投稅。明代出於加強稅收管理的目的,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令在府級地方設立稅課司,在縣級地方設立稅課局及河泊所,專管賦稅。後來,地方府縣級官府中也有了稅課司、河泊所等專門的稅收機構。

繳稅聽上去簡單,實際要經歷呈契、驗契、納稅和蓋印四步程序,朝廷有嚴格的要求。

從宋代開始,朝廷要求繳納契稅的人呈驗的契約是國家統一格式的。這種契約在宋代被稱為「官頒契紙」,在元明兩代被稱為「契本」。不論是官頒契紙,還是契本,都統一規定契約必須包括雙方當事人姓名、交易原因、標的價金、擔保條款等內容。官府認可,就會在契約上加蓋關防官印。

如果民間所呈契約不符合統一要求,則可能被拒絕蓋印納稅,甚至觸犯刑律。

對納稅的時間,朝廷也有明確規定,各朝代不同。宋代規定,契稅繳納時間為契稅成立後兩個月內。清代的契稅通常以一年為限。逾期不納稅者,就是偷漏契稅,將依法被處置。

為此,乾隆時期特別要求各省督撫刊刻告示,下發所屬各州縣,遍貼城鄉,使天下百姓都知道政府的條令。

不過,也有人享有特權。清代規定旗民為特殊階層,享受多項法律特權,旗民經過允許後,可以放寬繳納契稅的日期,改日補款。

納稅的契約是「紅契」,偷稅漏稅是「白契」

既然古代百姓履行納稅是義務,那麼依法繳納契稅後也會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繳納契稅後,契約行為就得到了官方承認,正式成為有效契約,如果一方權利受到了侵害,是可以向官府申請保護的。因為古代沒有專門的產權登記和公示制度,所以繳納契稅實際上也是官府進行產權登記,向社會公布契約的行為,具有今天登記和公示的效果。

而未經納稅的契約,就不符合契約成立條件,不能得到官方的承認。宋代就規定,這種沒有經過納稅的契約沒有法律效力,如果在日後發生糾紛找官府時,官府不能加以保護。

那麼怎樣辨別契約是否「合法」呢?這就要看官印了。由於蓋印都用紅色,所以古代將納稅以後蓋上官印的契紙稱為「紅契」,沒有經過官方加蓋紅印的契紙稱作「白契」。民間為了逃避稅收,往往訂立契約後並不去官府納稅,加之官府的稅收征管不嚴,使得白契在古代社會中非常多見。

除了白契以外,有時也會出現百姓與官員內外勾結的現象。有時地方官員私收錢款,然後暗自向交易雙方發放紅契,或者直接貪污契稅收入,致使契稅收入下降。

「契尾」一分為二,合得上才代表已繳稅

針對偷稅漏稅的行為,朝廷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歷代都制定防止漏稅的方法,打擊鎮壓偷漏契稅。一方面適當放寬納稅期限,允許百姓在一定時間內向官府稅務機關自首,重新申報納稅,補納稅款,這樣可以免予處罰。資料記載,宋高宗時就有這樣的法令,重新申報的期限為法令頒發之日起的一百天。

另一方面,朝廷採取稽查手段,鼓勵民間檢舉告發,追究逃避契稅者的法律責任。漢代時,漢武帝為鼓勵老百姓對偷逃稅者進行告發和舉報,規定查實後舉報者能獲取偷稅者一半的財產。

另外,從唐代開始,國家為了加強稅收管理還建立了審計制度。負責對財稅進行監督和審核的機構是刑部中的比部,這項工作即使在安史之亂期間也沒有中斷過。到了清代,朝廷還創造了一項契尾制度。什麼叫契尾制度呢?就是將向官府投稅後獲取的契稅單證粘在契約尾部,與原契約合二為一,作為依法投稅的標誌。這項制度創始於元代,在清代完善,在乾隆元年(1736年)正式確立,後來規定民間納稅由布政使頒發契尾格式,粘於手寫契紙之後。

具體來說,就是百姓申報契稅時,須由官府照契約中內容填寫契尾,並且加蓋公章,然後再將該契尾從應納契稅的數字處裁開,一分為二。前半段粘於正式契約的尾部,作為已經依法繳納契稅的憑據,交當事人自己保存。後半部分留於官府,統一匯總成冊。此後如果百姓或官府對這份契約有疑問,可以將契尾與官府所留存根比較,若能合二為一,則已經納稅數額可以一目瞭然。

這樣一來,以前契約上加蓋官印作為納稅憑據的單一形式得到「升級」,發展為官印、契本、契尾並用的複合形式。這樣杜絕偽造,防止偷稅漏稅,算得上是中國契約史上的一大創造。

申報房產稅不實要受罰,隱瞞一間杖60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再嚴打,民間還是難免會有逃避契稅的行為。這時候,就需要懲罰機制了。朝廷具體打出了怎樣的「重拳」來懲治偷稅呢?

一種是治當事人匿稅之罪。唐代收間架稅時,如果有人隱匿房間申報不實,隱瞞一間杖60,而告發的人賞錢50貫,由隱匿的人出錢。宋太祖在開寶二年(969年)制定契稅制度的同時,規定百姓如果不在法定期限內繳稅,就要依「匿稅條法」斷罪。據南宋《慶元條法事類》記載:凡「匿稅者,笞四十;稅錢滿十貫,杖八十;監臨官、專典、攔頭自匿,論如詐匿不輸律」,並許人告發。元代依靠契本制度徵收契稅,朝廷規定不用契本者,對買主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對與買主結夥幫襯者也要比照匿稅罪加以追究。清代在《戶部則例》中也明確規定凡置買田地房,不赴官府粘契尾,一經發現,也要依法治罪。

另一種治罪方式則是沒收相關財物。明代嚴厲打擊偷漏稅行為,《明律·戶律》「典賣田宅」條文規定,不稅契者,除了刑事處罰外,一半價款要上繳官府。到了清代,《大清律例》除了規定典賣田宅而不繳稅的人要笞五十,同時契內田宅的一半價錢要上繳官府外,又在《戶律·課程》部分規定:「凡客商匿稅不納課程者,笞五十,物貨一般入官。……若買頭匹不稅者,罪亦如之,仍與買主名下,追征價錢一半入官。」

雖然有懲罰機制,但實施起來未必如想的那樣,如宋代規定了納稅期限,但又允許超限的人赴官自首,這使得一些不法之徒乘機偽造繳納契稅的契紙。

楊大春在書中對古代契稅制度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增加了國家收入,也利於朝廷對房地產這樣的大宗民事交易行為進行控制,減少了民事糾紛。但有時朝廷將契稅視為從民間漁利的手段,盲目制定徵稅目標,無節制地抬高稅率,這加重了民間交易成本和百姓生活負擔,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民國納稅收據上印著宣傳語

為了鼓勵百姓繳納房產稅,歷朝歷代的當權者肯定要絞盡腦汁想宣傳策略。南京市下關地方稅務局退休幹部傅興亞展示了一件珍貴收藏,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南京市政府的收款收據。這張收據的獨特之處是印著宣傳口號:「據實報稅,按時納稅,是人民的義務。」「早納稅捐是光榮的,遲納要處罰的。」對比來看,這與現在的稅收宣傳口號相差無幾,而納稅宣傳向來都是各政府和稅務機構特別重視的工作。

来源:現代快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