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歷代貢茶(圖)

發表:2013-07-02 14: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7月02日訊】中國貢茶,是我國古代專門進貢皇室供帝王將相享用的茶葉。

貢茶初始,是各地方官府徵集各種名茶以土貢名義進獻朝廷。後來,土貢不能滿足需要,便由官府設置茶場,直接管理,督造御茶,精製各種名茶入貢朝廷,成為一種制度。

貢茶制度是一種變相的「稅制」,無疑是對茶農的剝削與壓迫,是其消極的一面。然而,由於歷代皇朝對貢茶品質的苛求和求新的奢欲,迫使貢茶不斷創新和發展。中國歷史名茶几乎都曾被列為貢茶。因而,貢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名茶的開發,其中包括茶樹的栽培、制茶技術的提高,以及包裝貯存技術的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貢茶的發展為中國名茶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貢茶也是封建社會上層人物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產物,所以貢茶的出現,既是中國茶業發展史中的一種特定現象,又是中國文明史的社會禮制的一部分,與社會發展有密切關係。

歷史上主要貢茶產地有三:唐代為顧渚山貢茶院;宋代龍鳳貢茶故鄉北苑官焙;元代為武夷山四曲御茶園,福建閩北佔有其二。宋代北苑貢茶被茶學界譽為中國古代精製茶的發祥地。

1、貢茶的起源

貢茶起源於西周之初,迄今已有3100多年歷史。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將自己的一位宗親爵封於巴。巴地是一個疆域不小的邦國。據《華陽國誌·巴志》記載:「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這是中國名茶最早作為王侯向天子進獻貢品的記載。但這僅僅是貢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歷代相沿襲。

時到西漢,貢茶的事跡間接反映出來,並逐步明朗化。如王《僮約》有「武陽買荼」、「烹荼盡具」之句,反映了上層杜會的飲茶和茶葉商品化的情況: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檟笥」,反映了茶在貴族生活中的地位;後來又有反映西漢皇室用茶的文學作品,如《飛燕外傳》。東漢以來,不獨有貢茶,而且出產御苑茶。

晉代,宮廷飲茶的用量數量相當龐大,除了皇室飲用之外,還包括賞踢大臣的御茶在內。到了南北朝,貢茶同御茶已作為王朝君臣普遍享用的飲料珍品,同時,也成為朝野內外祭祀鬼神的冥品。從此,上自天子,下至庶民,乃至「三才」(天、地、人)和鬼神,都能共同享受到清心靜性的茶飲。

茶葉得到朝廷的青睞而逐漸增加貢額,乃至設立官焙而終於成為一項歲有定額的經濟制度,則正式確立於唐代。

貢茶的緣起,一方面固然是政治統治的約定,另一方面也有地方上的主動奉獻。人貢者,一般都是優質茶;進貢,無疑是古代優質茶葉昭名於世的最佳快捷方式,促成了優質茶的脫穎而出。

貢茶由民間進人上層社會後,形成了經濟政權干預茶業的重要契機,特別是自唐代開始設立官焙後,貢茶對中國茶葉生產和文化的影響與日俱增。

2、唐代貢茶

唐代是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代。史稱「茶興於唐」:「荼」去一劃,始有「茶」字;陸羽作《茶經》,才出現茶書;茶始收稅,才建立茶政;茶始銷邊,才有邊茶生產和「茶馬貿易」;各種茶宴、茶會興起,併進人宮廷;名茶產區多有貢茶生產。

貢茶制形成於唐代。其較為直接的緣由主要是佛教於茶事的活動。據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當時各地梵宮寺院多至300餘座,僧侶雲集。各寺於白雲深處劈岩削谷,栽種茶樹者,焙制茶葉,名雲霧茶。唐開元中,泰山靈岩寺僧人坐禪,晝夜不眠,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上層人物和皇帝信仰佛教、支持佛教,並把敬茶作為封建帝王禮敬佛祖最高禮儀,於是王室為了滿足自己對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就十分崇尚飲茶;重視貢茶生產和貢茶制。

唐代貢茶分民貢和官焙。

民貢:即由地方主動貢獻。朝廷還選擇茶葉品質優異的州郡納貢。當時的貢茶地區計有十六郡。這十六郡包括今湖北、四川、陝西、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安徽、河南等十個省。因此,不難看出,凡是當時有名的茶葉產區,幾乎無例外地都要以茶進貢。

官焙:隨著飲茶需求的不斷擴大,朝廷又直接設立貢茶院,官營督造,專業製作貢茶,開闢了貢焙制,是貢茶的另一個重要的來源和主要組成方式。大歷五年(770),一所著名的貢茶院在湖州長興和常州宜興交界的顧渚山建立。

顧渚山東臨太湖,西北依山,峰巒疊翠,雲霧瀰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茶樹生態環境優越。顧渚貢茶院規模宏大,組織嚴密,管理精細,製作精良。除中央指派官吏負責管理外,當地州長官也有義不容辭的督造之責。貢茶院有茶廠3O間,役工3萬人,工匠千餘人。每年初春時節,清明之前,貢焙新茶製成後,快馬專程直送京都長安,獻給皇帝。從長興顧渚到京都行程三四千里,日夜兼程,快馬加鞭,十日趕到,所以叫「急程茶」。

據《長興縣誌》載:「顧渚貢院建於唐代大歷五年(770),迄至明洪武八年(1375),興盛時期長達達605年。」

3、宋代貢茶

宋代是我國茶業發展史上一個有較大改革和建設的時代。舊籍說茶業興於唐,盛於宋。宋代飲茶風俗已相當普及,朝野「茶會」、「茶宴」、「鬥茶」之風盛行。帝王嗜茶也數宋代最甚,宋徽宗趙佶更是愛茶頗深,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宋代貢茶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在製造上更上一層樓,無論採摘,焙制、造型、包裝、遞運、進獻諸方面都有明細規定,命名也十分講究。

宋初,貢茶規模很大,五代遺存的割據政權南唐、吳越、閩均向宋廷大最貢茶。宋代焙局除保留顧渚貢茶院之外,在建州北苑又設專門採進貢茶的官焙,規模之大,役工之多,採造之繁,遠遠超過前代。

建州的地理環境與湖州顧渚相比,叢山深嶴,雲霧繚繞,緯度更低,更靠南面,氣候決定茶葉質量優異,還能保證「京師三月嘗新茶」。

在太平興國初年,北苑貢烙只造龍鳳團茶一種。到至道初,除龍鳳茶外,又造石乳、白乳以進。慶歷年間,造小龍團以進。自小團出,龍鳳遂為次。元豐年間,又造密雲龍,其品又高於小團之上。紹聖時,又改密雲龍為瑞雲翔龍。徽宗趙佶崇尚白茶,於是白茶遂為第一。北苑貢茶爭奇斗異,代有新品出產;新品一出,前茶即降為凡品;以致名目愈來愈多,舉不勝舉。以北宋末年的北苑貢茶為例,即有40餘品目。

宋代在建州大規模設置貢焙,客現上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閩南以至我國整個南部茶葉生產的發展。另外,據記載,建州所產蠟茶已開始從海上向海外輸出,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4、元代貢茶

唐、宋時期茶葉消費生產多以餅茶為主。到了元代,除了繼續前人的餅茶製造,出現散茶消費生產,而且越來越佔重要的地位。元代以生產散茶、末茶為主,團餅數量很少。元代團餅茶僅限於充貢,主要是供皇室宮廷所用。民間飲茶之風趨向條形散茶。

元代,是中國貢茶經過唐、宋的發展高峰到明、清的繼續發展之間的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

元王朝的統治階級是遊牧民族,逐漸接受了漢族的茶文化的熏陶。元代宮廷飲茶,宋風尚存,至元十五年(1278)朝廷還設有專門官職,掌管內廷茶葉的供需。他們雖然對茶極為需要,但是沒有唐宋王朝那樣奢侈講究。朝廷用茶雖然仍繼續保留宋代遺留下的一些御茶園和官培,但是貢茶制有所削弱。據統計,大德三年(1299),全國還有120處茶園受朝廷控製造貢茶。

當然,宮廷與民間之所好,並無絕對,即使散茶、末茶,有一些精品在元代王室宮廷中,也有所用。宮廷有酥茶與清茶,皇宮就例用酥茶,大臣日常則用茶芽烹製的清茶。蠟茶在民間也偶有所用。

元代的茶葉的飲用,主要還是沿前人的煎煮法。同時也開始出現了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蒙古宮廷飲茶,吸收了某些漢族的飲茶方式,結合了本民族飲茶特點,形成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飲茶方式。

5、明代貢茶

明代貢茶經歷了一個變革時期。

明代貢焙制又有所削弱。太祖朱元璋出身元末農民起義,轉戰江南廣大茶區,對茶事有所接觸,並表同情。他在南京稱帝后,見進貢的是精工細琢的龍團鳳餅茶,感嘆不己。他認為這既勞民又耗國力,因之詔令罷造。這一舉措,實質上是把我國唐代炙烤煮飲團餅茶,改革為直接沖泡散條茶「一瀹而啜」法,遂開我國數百年茗飲之宗,客觀上把我國造茶法、品飲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茶葉到了明代,產制方法又有一大的變革,不但將餅茶改成了散形茶,而且將蒸青改為炒青,為今日綠茶生產莫定了基礎。到了明中後期,改制已臻完善。

有些名茶歷代皆為貢品,始終保持著傳統地位。明代也有一些茶葉雖然沒有列為貢品,但也天下傳名。由於明代貢茶採用散茶,宋代建立的北苑龍團貢茶制度,歷時260多年後,於明三十六年(1557)被終止。

6、清代貢茶

清代茶業進人鼎盛時期,全國形成了以產茶著稱的區域和區域化市場。貢茶產地進一步擴大,江南、江北的著名產茶地區都有貢茶,出現了大量的歷史名茶。有些貢茶則是皇帝親自指封的。

康熙三十八年(1699),聖祖玄燁南巡路過江蘇太湖,巡撫宋犖購朱正元獨家精製的品質極為優異的洞庭山所產「嚇煞人香」茶進貢。聖祖品嚐後人為讚賞,賜以其名,稱碧螺春。從此,該茶每年必採辦進貢,並成為綠茶的極品,中國茶之代表。

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歷南巡,為搜刮地方名產,詔令曰:「進獻貢品者,庶民可陞官發財,犯人重刑減輕。」徽州名茶「老竹鋪大方」,就是當時老竹廟和尚大方創製進貢。高宗就賜以「大方」為茶名,也歲歲精製進貢。浙江杭州的西湖龍井村,至今還保存著當年高宗游江南時封為御茶的十八棵茶樹。據傳,乾隆十八年(1753),高宗在杭州遊覽了天竺,觀覽了茶民採茶焙制方法以後,又微服私訪至龍井獅峰,品嚐了胡公廟前茶樹上所採茶葉製成的龍井茶,果然香味尤佳,遂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更大,歲貢更多。

唐、宋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兼有蒸青散茶,民間叫食茶。元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明開始改貢芽茶,炒青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採摘細嫩芽葉,炒製成形態各異的茶葉。這時蒸青茶、烘青茶,炒青茶並存。至清,在明代貢茶的基礎上有了擴大,以烘青茶與炒青茶為主,製作工藝更加精細,外形干姿百態。明景泰年間,武夷山御茶園荒蕪,茶葉向三坑兩澗轉移。茶農以傳統做青工藝,創製了烏龍茶,後來又出現紅茶。在其他貢茶產地出現了黃茶、黑茶以及白茶和花茶等,廣大茶區形成了多種茶的貢茶。

清代前期,雖然採取歷代產茶州定額納貢制,但在中葉由於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貢茶制度則隨之漸趨消亡。

来源:摘自《中華茶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