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如何解決「看病難」?(圖)

發表:2013-08-01 11: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8月01日訊】早在上古周代,國家便設有專門為老百姓服務的「疾醫」,《周代·天宮》稱,疾醫的職責是「掌養萬民之疾病」。在古代,方便群眾就醫,讓老百姓看得起病,較常見的辦法之一是「賜藥」。


曾實行「元和改制」的北魏孝文元宏帝出行圖

生老病死是客觀規律,患病就醫自然必不可少。對於如何讓老百姓看得起病,歷朝歷代都曾出臺過很多「醫改」辦法,比如西漢時期漢平帝劉衎的「賜藥」於民;北魏時期孝文帝元宏設立「別坊」提供免費就醫;唐玄宗李隆基「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向民間公布實用醫方……唐朝還通過立法對醫療行為加以規範,《唐律疏議》中曾規定:「諸醫違方詐療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下錯藥方即便沒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從秦漢到清末史書上均有朝廷「賜藥」於民的記載

早在上古周代,國家便設有專門為老百姓服務的「疾醫」,《周代·天宮》稱,疾醫的職責是「掌養萬民之疾病」。在古代,方便群眾就醫,讓老百姓看得起病,較常見的辦法之一是「賜藥」。

西漢皇帝主政時,大都曾開展過賜藥活動。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併發蝗災,尤以青州(今山東境內)地區最為嚴重。當時的皇帝漢平帝劉衎年僅10歲,把持朝政的王莽便以皇帝和朝廷的名義,為災民免費發藥,提供醫療服務,此即《漢書·平帝紀》(卷十二)中所記載的「為置醫藥」。

古代賜藥活動多出現在瘟疫、傳染病流行期間,針對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也會賜藥。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曹魏、南朝齊、北朝魏都曾在平常背景下這麼做過。

從秦漢到清末的歷代相關史料,幾乎所有朝代史書上都有賜藥的記載,到了宋元以後,賜藥事例更多。如本專欄以前《古代購藥也「實名制」嗎》(詳見2012年9月7日42版)一文提到的南宋朝廷給京城臨安(今天杭州)居民送醫送藥一事,即屬於賜藥行為。

針對京城病疫流行,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六月二十一日,宋高宗趙構要求翰林院派出4名醫官,給臨安城內外的老百姓看病巡診、趕製藥品;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孝宗趙慎則要求所有醫務人員上崗,走上臨安街頭,挨家挨戶上門發藥。

不只朝廷和皇帝會賜藥,地方衙門和官員,也不時為轄區內老百姓提供免費醫療。《後漢書·鐘離意傳》記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會稽郡一帶(今江浙境內)發生特大疫情,死了好幾萬人。當時負責地方具體事務的鐘離意,便親自到疫區照看、慰問病人,送去醫藥,因此贏得民心。

「賜藥」並不是一種制度,也不屬於「祖宗之制」的範疇,而是慈善性質的「仁政」內容。特別在瘟疫、傳染病流行時期,賜藥最為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問題。

北魏時期孝文帝時期設「別坊」免費看病就醫

建立公眾醫療機構,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醫的最可靠辦法。西周時期已有專門為貴族服務的醫療機構,但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醫療機構,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出現。

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盪,民間更需要醫療服務。當時,南朝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建立「六疾館」,救濟、收養窮人。「六疾館」並非專門的醫療機構,僅相當於現代的福利院。開辦給老百姓看病的官辦醫院,則是少數民族鮮卑政權北魏(公元386-557年)設立的。

當時的皇帝叫元宏,史稱孝文帝。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小皇帝之一,虛歲5歲繼位,年號「太和」,在馮太后助推下,北魏在「深水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連姓都改了,易「拓跋」為「元」,史稱「太和改制」。

北魏的「醫改」創新突出地表現在解決民間看病問題,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北魏便曾開展過臨時性「送醫上門」活動,派醫生到「基層」,為患者免費看病、發藥。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創辦了中國歷史上首個面向基層的政府醫療機構「別坊」。別坊有別於為官員和貴族服務的「太醫院」,是專門為看不起病的窮人提供醫療服務的。

有學者稱,「別坊」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人民醫院」,其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費用全免。

《北史·魏本紀三》記載,當年九月丙申日(陰曆9月12日,陽曆10月24日),元宏下了一道詔令,為年滿70歲無子孫和60歲以上不在服喪期內、養活不了自己的老人,免費提供衣食;與60歲以下的殘疾人、看不起起病的窮人一起,集中安置,住進「別坊」。元宏先是派專門的醫師去救護他們,後又安排4名太醫,預備藥物,給別坊裡的老人、窮人提供免費治療。

次子元格(魏宣武帝)繼承皇位後,也貫徹了這一開辦「人民醫院」制度。永平三年(公元501年)十一月丙申(陰曆11月6日,陽曆12月3日),元格「詔太常立館,使京畿內外疾病之徒,咸令居處。」

同時,皇帝嚴令北魏的衛生部(醫署),分派專業的醫務人員進館,救治病人。為了防止醫生不負責任,朝廷還對醫生進行了分類考核,按診治水平的高低給予不同的獎勵,這在中國古代醫療史上同樣是一大創新。

北魏這套面向特定人群的「免費醫改方案」,被稱為古代中國醫改史的「劃進代的進步」。

唐玄宗李隆基普及醫藥衛生常識「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

然而,北魏的「別坊」主要是針對京城地區的,對外地或邊遠地區的患者則採取贈送指導性醫藥手冊的辦法,供基層醫務人員和患者參考、選擇。

為此,北魏專門安排醫署主管官員,召集當時的一流醫療專家,選擇醫方精華,彙編成30卷「醫療手冊」,在全國公開免費派送。這種彙編醫方、普及醫藥知識的做法,早在皇興四年搞「送醫上門」活動時,便搞過一次。

為了更好地普及醫藥衛生常識以解決基層看不起病問題,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時,於開元十一年(公元732年)九月七日,「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八月,李隆基再下「刊廣濟方詔」,要求進一步宣傳廣濟方。擔心有的人家連方單都抄不起,命令地方一把手,在鄉村要道口辦「黑板報」,讓老百姓都能瞭解點自我防病、治病常識。唐朝多位皇帝都很重視這一點,如唐德宗李適主政時,曾頒廣利方敕,希望達到「不假遠召醫工可以立救人命」的目的。

後來的宋朝,在這推廣和普及醫藥知識方面做得更到位。皇帝不只以個人行為來推廣,還用政府令,頒布了《聖惠方》、《慶歷善救方》、《簡歷濟眾方》等一批靈驗、有效藥方,這在交通不便、診療技術落後的古代,具有實用意義。

唐朝的醫療衛生機構相當完備,大大緩解了以前朝代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但唐朝為老百姓「看得起病」所作的努力,具有創造性的「醫改」設計,要算立法,以法律條款形式,來規範醫生的職業行為,強調醫德,突出救死扶傷。

《唐律疏議》中好多條關於醫德和醫患糾紛的。如卷二十五「詐偽」中就有這麼一條規定:「諸醫違方詐療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並在疏議中強調,此規定專門針對「詐療疾病,率情增損」行為,控制醫生漫天要價。另外,唐朝對醫生誤診誤治,也有嚴格規定,下錯藥方、拿錯藥,醫生是要坐牢的。即便沒有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宋朝推廣民間慈善醫療機構「養病院」「安濟坊

古代為解決老百姓「看得起病」做得最好的,並非是國力強盛的唐朝,而是宋朝。宋朝有「弱宋」的說法,但在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方面,卻一點也不弱。

雖然街頭藥店在東漢時已出現,但多是個體民營性質,到宋代時才納入政府醫療體系中。北宋積極開辦官辦藥店,提供療效、價格都有保證的成藥,深受老百姓歡迎。

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藥,這是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宰相王安石變法中「醫改」方向之一,新實施的「市易法」將藥品納入國家專賣。在「吃藥方便」的同時,北宋在大力解決看病難問題,盡量讓窮人看得起病。

宋朝的做法是,裁減為高層服務的宮廷醫藥機構,增加慈善性質的民間醫藥機構,推廣「養病院」。

在唐朝,除設有給一般官員、宮人看病的「患坊」外,還在寺廟中設「悲田養病坊」,為僧人、窮人治病。宋朝繼承了這一做法,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趙恆(宋真宗)當皇帝的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七月,朝廷開始設置「養病院」。

著名的文學家蘇軾,為北宋的「醫改」也做出過貢獻。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擔任杭州通判的蘇軾,為了控制當地疾病流行,給窮人提供就醫方便,蘇軾創建了「病坊」,起名「安樂」,崇寧二年(公元l103年)由官府接管後,易名為「安濟坊」。

安濟坊是一種帶有平民醫院性質的慈善醫院。此後,「安濟坊」這類平民醫院在多地建立了起來,明清也效仿過,所創設的「養濟院」,都帶有慈善醫院的色彩。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為讓老百姓「看得起病」採取過很多努力和手段,並不僅上述幾種。如減免稅賦,增加民眾的收入,也是常規辦法,且往往常與「賜藥」辦法一起使用。以明朝為例,便曾多次為災民免稅,朱翊鈞(明神宗)當皇帝時,曾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先後兩次免除順天府、保定地區的老百姓稅賦。

来源:北京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