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井然】貞觀君臣 以古鑒今(圖)

發表:2014-08-17 02: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貞觀年間,唐太宗君臣為求「致治 」,議政之隙,經常討論歷代治亂興亡的得失,以古為鏡。唐太宗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

唐太宗與參預中樞決策的近臣常共觀經史、同議歷代興亡,所論多為前王之得失,君臣謀求治國之道,恆至夜分,毫無倦容。他們討論到守成與創業同樣不易,討論到用君子而遠小人,也討論到教化、禁奢,以及錢不如賢等等治國安邦的道理。其中,尤重漢文帝之得和秦、隋之失,「終及日昃「 或 「乙夜忘疲,中宵不寐」。而唐太宗亦常常獨自觀經讀史,「披覽忘倦,每達宵分」。

唐太宗後來在總結自己在位期間所為時,曾著重提及貞觀君臣鑒前代之成敗以為借鑒的這種論史議政之道。他在臨終的前一年,為皇太子留下一部帝王之大綱 ——《帝範》,專門闡述帝王為政之道。

貞觀君臣對於古籍十分重視,認為 「諸子為經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為治之具也。」 為實現「致治」,唐初君臣前後歷時10餘年,大規模整理古籍對「為治之具」的歷代圖籍,進行了系統整理,確定了古籍分類的基本門類。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攻佔洛陽。隋朝在東都的藏書和目錄,都完整無損地保存下來。遺憾的是,在水運赴長安時,經黃河砥柱覆舟,圖書損失十之八九,目錄亦被河水漸濡,時有殘缺。這時,在長安嘉則殿的隋朝藏書有8萬多卷,加上從東都水運殘存的8000多卷,就是唐朝所得隋皇室藏書的總數。

至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以魏徵為秘書監兼副相,參預朝政,並總管國家經籍、圖書。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上半年,經過系統整理,形成了頗具影響的《隋經籍志》4卷。此志以隋朝的現實藏書為主要內容,以尋找借鑒為目的,「其舊錄所取,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並刪去之」,而「其舊錄所遺,辭義可採,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

唐太宗因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於是命魏徵與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編選一部有關政術、存乎勸戒的選本。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九月,一部《群書治要》編輯完成,總共50卷,博採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上始五帝,下迄晉年」,以「務乎政術」、「本乎治要」為原則,擷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太宗稱讚說:「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

唐太宗也很重視修史以覽前王得失。鑒於秦始皇志存隱惡,焚書坑儒,用緘談者之口;而隋煬帝雖好文儒,尤疾學者,自己卻反其道而行之,唐太宗認為覽前王之得失,方可「為在身之龜鏡」。貞觀三年年底,唐太宗於中書置秘書內省,命房玄齡、魏徵任正、副宰相總監,並由魏徵總加撰定,以修五代史 ,即唐朝以前5個朝代的歷史。至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梁書》56卷、《陳書》36卷、《北齊書》50卷、《周書》50卷、《隋書》55卷全部修成上奏,統稱《五代史》。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有《晉書》修成,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和《武帝紀》等帝紀撰寫史論,以此來告誡皇太子記取西晉居治而忘危,失慎於前,所以貽患於後的教訓,為皇太子和唐室功臣樹起一面鏡子,以古鑒今,警告唐室功臣不要有虧「貞臣之體 」而「見嗤後代」。

從貞觀年間勤政的實踐看,唐太宗的確不愧為歷史上最重視以古為鏡的帝王。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