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進補靠膏方(圖)

作者:李修命 發表:2015-01-02 18:1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秋冬時節是進補良機

自然界氣候環境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產生影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綱紀。」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謹慎地起居飲食、衣著行走是十分重要的。《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冰凍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令是人體收藏精氣的季節,為來年的「春生夏長」奠定基礎。如果冬不藏精,往往春天就易發病。「冬不生精,春必病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講究順時養生,冬季在五行中屬水,具有滋潤、向下、寒涼等特性,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冬季的順時養生就是顧護人體的陽氣,適當進補。中醫所說的 「宜藏不宜泄」關鍵在於注意保溫,避免風寒侵身,不等於消極躲避低溫,要適應冬天的氣候而活動,避寒就暖,勿使腠理過度開泄,以減少體內陽氣向外發散,並要使精神內蓄,保持於潛藏伏匿的狀態,不要隨意宣泄無度。冬季除了要進行適當的運動外,也要多吃熱溫性食物為身體藏熱量。由此可見,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長期以來,人們就講究「冬令進補」。中醫的「進補」理論運用藥性和食物的偏頗,調整人體的偏頗,從而使人體內陰陽兩氣平衡,得到一個健康的身體。

冬天雖然適合進補,但是什麼時候補,補什麼,補多少,都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三九四九不出手」,「三九補一冬,來年少病痛」 ,「夏長秋收冬藏」,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也是冬季進補養生的好時節。在中醫的五行理論裡,腎屬水,對應冬季。冬季補腎正是時候。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腎水又能養肝木,因此有「冬令進補,來春打虎」一說。所以冬季進補以保肝養腎最為重要。「冬補」主要是針對體質虛弱的人。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心補」,如果我們身體本來很好,作息也比較有規律,那麼就沒有必要刻意進補。不同的人、不同的體質要採取不同的補養方法:或補陽氣,或補氣血,或補肝腎,以增強體質。

進補要做到陰陽平衡

進補要「陰平陽秘,以衡為補」,切忌「虛虛實實」。中醫理論認為,人的生命活動以陰陽臟腑氣血為依據,陰陽臟腑氣血平衡則能健康無恙,延年益壽,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病邪有陰邪、陽邪,人體正氣也有陰陽之氣,疾病的發生就是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出現陰陽偏盛或陰陽偏衰的結果。因此,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來糾正人體陰陽氣血的不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中醫養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訂膏方的主要原則。「勿虛虛實實」出自於《內經》,意思是說不要使虛證患者更虛,實證患者更實。

中老年人髒氣漸衰,運化不及,如果補其有餘,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藥,既要考慮「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應根據病者的症狀,針對瘀血等病理產物,適當加以行氣、活血之品,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陰陽平衡,氣血條暢。一般而言,中年人以補益脾胃為主,老年人以補益腎氣為主。體質的辨識大致有虛、實之分。具體到個人,又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血陰陽共虛等不同。四大虛症要區別進補。

氣虛:主要為神疲乏力、氣短、倦怠等乏力症群,也就是指全身精神不佳,體力不濟。代表補品:人參,包括西洋參、白參(生晒參)、野山參、紅參(朝鮮參、高麗參)等。一般來說,氣虛而稍偏熱的,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綜合征者應服用西洋參為宜;單純氣虛者可服用白參(生晒參),氣虛較嚴重者可服用野山參,因為野山參補氣的功效顯著;反之,氣虛偏寒者應用紅參(高麗參)進補,紅參有補氣溫陽的功效。

陽虛:一般是指除了氣虛症之外,還有畏寒、怕風、四肢發涼等症狀。代表補品:鹿茸。鹿茸的壯陽功能較強,可磨粉或浸酒後服用。但陰虛內熱者應禁忌,否則有可能造成出血、煩熱不安等不良反應。血虛:指經常出現頭暈、眼花、面色萎黃、失眠、多夢、月經過多等症狀。代表補品:阿膠、當歸等。阿膠性味甘平,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等功能。陰虛:是指營養人體的血、津液、陰精皆不足,是血虛的進一步發展,其主要體征表現為形體消瘦,午時面色潮紅、口咽少津、手足心熱等。代表補品:冬蟲夏草,性味平溫、甘淡。食用冬蟲夏草沒有禁忌,男女老少皆適宜。

因為珍貴藥材價格昂貴,要盡量找一下替代品。比如數千元一兩的冬蟲夏草,有滋肺陰、補腎陽的作用,但價格實在曲高和寡。其實,海馬也有以上功效,而且更能降低膽固醇。更為便宜的候補藥材的還有淮山與枸杞,不過藥性相對較弱。如果覺得人參價格過高,也可以請西洋參、黨參來替補。不過西洋參的性質偏寒涼,黨參的功效倒是最接近人參。鹿茸含有豐富蛋白質,可以補腎壯陽、強健筋骨,較適合體質虛寒人士服用。十幾元一兩甚至幾元一兩的杜仲、巴戟天發揮的作用也與鹿茸相近。

實的體質包含痰、瘀、熱、濕幾類。如痰濕質,這類人出汗多而黏膩,手足心潮濕多汗,常感到肢體酸困沈重,嘴裡常有黏黏的或甜膩的感覺,平時痰多,秋冬季節不可濫補。濕熱質的人,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易生粉刺、瘡癤,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裡有異味,男性陰囊總是潮濕多汗,冬季少進溫補食物。這些人如果不將實質祛除,是不宜用膏方進補的,否則容易造成「閉門留寇」的後果。而對特稟體質來說,他們容易對藥物、食物、氣味等過敏,皮膚容易起蕁麻疹,應根據個體實際情況,在膏方中去除作為過敏源的藥材,以免發病。

冬令膏方是進補良方

專家一致推薦傳統膏方用於冬季進補。國人自古就有冬令膏方進補的傳統。膏方,是在大型復方湯劑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立不同處方,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製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其中,處方中藥物儘可能選用地道藥材,全部製作過程操作嚴格,只有經過精細加工的膏方最終才能成為上品。膏方受歡迎原因有三點:第一,膏方都是藥物久煎而成,吸收好。第二,膏方一般都用蜂蜜和糖煉製,口感很好。第三,膏方的成品便於用瓷器存放和攜帶。膏方進補一般都是一人一方,市面上的枇杷膏、秋梨膏、益母草膏等,雖然千人一方,但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慎重選擇。冬令膏方進補適用對象有以下幾種:老年人能延緩衰老;女性會加強美容;厭食貧血等體虛的兒童能增強體質;慢性病人能逐漸康復;亞健康者能全面調理。」

膏方歷史悠久,在《皇帝內經》中就有關於外用馬膏的記載,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的大烏頭膏、豬膏發煎是內服膏劑的最早記載。唐代《千金方》中個別「煎」已與現代膏方大體一致,如蘇子煎,王燾《外臺秘要》有「煎方六首」。宋朝膏逐漸代替煎,基本沿襲唐代風格,如南宋《洪氏集驗方》收載的瓊玉膏,如《聖濟總錄》栝萎根膏。明清膏方更趨完善和成熟,表現為膏方的命名正規、製作規範,膏專指滋補類方劑,煎指水煎劑;數量大大增加,臨床運用更加廣泛。流傳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攝生總要》「龜鹿二仙膏」、龔廷賢《壽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張景岳的「兩儀膏」等。清代《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有內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時膏方組成漸複雜,如張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藥往往已達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時常選加阿膠、鹿角膠等。

膏方,又名膏劑,是以其劑型為名,屬於中醫裡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膏的含義較廣:如指物,以油脂為膏;如指形態,以凝而不固稱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為膏。《山海經》 曾中說:「言味好皆滑為膏」,如指內容,以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養膏潤為長。膏劑有外敷和內服兩種,外敷膏劑是中醫外治法中常用藥物劑型,除用於皮膚、瘡瘍等疾患以外,還在內科和婦科等病症中使用。內服膏劑,後來又稱為膏方,因其起到滋補作用,也有人稱其為滋補藥,廣泛地使用於內、外、婦、兒、傷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後體虛者。膏方分5種補法:清補,為清熱加滋補藥,針對陰虛或實熱病人;平補,性質甘、平,針對體質差但陰陽平和的人;溫補,多用溫藥,用於陽虛有寒的病人;調補,針對脾胃差的人;峻補,就是大補陰陽氣血,僅適合元氣大傷的病人。

根據膏方中是否含有動物膠或胎盤、鹿鞭等動物藥,可將其分為素膏和葷膏,素膏由中草藥組成,不易發霉,四季均可服用;葷膏中則含有動物膠(藥),多屬溫補之劑,且不易久存,一般冬季服用;根據製作過程是否加入蜂蜜和阿膠將膏方分為清膏和蜜膏,中藥煎煮濃縮後直接收膏者為清膏,收膏時加入蜂蜜和阿膠稱為蜜膏(又稱「膏滋」),前者成分較清淡,多用於有痰濕的病人,後者尤其適合年老體弱、有慢性病者。由於膏滋經過濃縮並含有較多的糖或蜂蜜等輔料,因此具有藥物濃度高、體積小、穩定性好、便於服用等優點。其中的「煉蜜」發揮著重要作用。《神農本草 經》中記載:「蜂蜜甘平無毒,生益氣補中,久服輕身延年。」《本草綱目》 記載:「蜂蜜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而阿膠就是主用於收膏,有時甚至是膏方的君藥,它的品質直接決定了膏方的療效。

按照膏方中藥物的作用可分為滋補藥、對症藥、健脾藥和輔料四部分。滋補藥有益氣、補血、養陰或溫陽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參、黃芪.熟地,麥冬、蟲草、胎盤等,同時配合使用理氣化濕、清熱、祛瘀等之劑,以增強滋補的效果;對症藥是針對患者當時主要病症的藥物,兼顧祛病和滋補;膏方內的滋補藥多屬粘膩呆滯之品,久服多影響脾胃運化,並易閉門留寇,故一般需加用陳皮、砂仁、焦山楂炒麥芽、白朮等健脾藥,加強吸收,達到補而不滯的功效;輔料主要包括調味的糖類以及收膏的膠類等。按照藥物的性質可分為三部分,即飲片、膠類及糖類。飲片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中藥,一般需辯證施治,根據個人情況而不同;膠類一方面供製作過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補作用,如阿膠養血止血、滋陰潤肺,鹿角膠可溫腎助陽、生精補髓、活血散結等;糖類主要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補中緩急。

清代名醫葉天士曾謂「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為臨床藥物治療及食物調養的重要法則,同樣適合於膏方的制訂。口服膏方後,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達到補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總宜佐以運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麥芽,以醒脾開胃;或用桔梗、枳殼,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陳皮、楂曲以消食化積;尤其是蒼朮一味,氣味辛香,為運脾要藥,加入眾多滋膩補品中,則能消除補藥黏膩之性,以資脾運之功。中醫習慣在服用膏方進補前,服一些開路藥,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滯,或運脾健胃,處處照顧脾胃的運化功能,確具至理。

有些人脾胃功能不好,醫生在開膏方之前會先開些中成藥作為「開路藥」。服用膏方要取得好的效果,能充分消化吸收是關鍵。有些人脾胃運化功能較差,臨床常見舌苔厚膩、沒有食慾,同時感覺胸脅痞悶等,此時服用膏方,不但影響到對膏方的消化吸收,反而加重脾胃負擔,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因此,在此類人群正式服用膏方前,醫生一般會因人而異開出一些能運脾健胃、理氣化濕的中藥,以改善其脾胃功能,為膏方的消化吸收創造有利的條件。這些中藥先膏方而行,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開路藥」。「開路藥」的另一作用是通過試探性的調補,通過觀察服藥後的反應,能為醫生開好最後調補對路的膏方作好準備。對於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不強調必須服用「開路藥」,可以直接服用膏方,做到及時進補。「開路藥」一般以醫生根據症狀開出的湯劑最有針對性,通常提前2~3週服用。除湯劑外,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中成藥,如藿香正氣片、香砂六君丸、參苓白朮片、健脾丸等作為「開路藥」。

什麼樣的膏方才算是好膏方?在專家眼中,一劑好的滋補膏方,有四大關鍵點:處方、配藥、制膏、收膏。首先要有醫生對症開的好方子,然後配藥時一定要配道地的藥材,然後請熟練的師傅制膏、收膏。正宗膏方的三大特色,一是名藥,精選道地食材膏方採用的阿膠、龜甲膠、鹿角膠、黃明膠、鱉甲膠等的原料,嚴格監控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保障原料正宗,保障產地正宗。二是名方,傳承宋代秘方針對不同的性質和體質類型,經辯證後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體用藥,方能達到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目的。三是名法,沿襲古法工藝膏方的定制加工流程,主要有七個步驟:配方、浸藥、提取、濃縮、收膏、分裝、涼膏。

膏方的製備和存放

千百年以來,中醫學在膏方的製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加工經驗。臨床多在一般湯劑處方診治有效之後,在病情基本穩定或辯證清楚的基礎上運用膏方。各醫家運用藥味及劑量有不同習慣,但一般每劑湯方在100克左右,膏方在此有效處方上,增大10∼15倍以上,形成有效的膏方劑量。由此形成一料膏方的重量當在1000克以上,過少不易製作。另外加糖或蜂蜜1000克,共熬出膏滋約1400克左右,可服用一個半月。若天暖,劑量應酌情減少。藥物用量有輕重之分,一般輕者用量宜少,重者用量宜多。

選擇優質蜂蜜是保證膏滋質量的關鍵。蜜以質厚色自如凝脂、味甜而香、兼有鮮味、黏性強者作為首選。但由於產地和氣候的關係,北方蜜含水分少,一般選用棗花蜜、荊條花蜜為佳,蕎麥花蜜較次;而南方蜜含水分較多,選荔枝蜜、壩子蜜較優。將蜂蜜置於鍋內加熱,使之完全溶化,沸騰時用網篩或絹篩撈去上面浮沫,至蜜中水分大部分蒸發,翻起大泡,呈老紅色時,酌加約10%的冷水,再繼續加熱使沸,隨後乘熱傾出,用絹篩過濾,除去其雜質,即成煉蜜。目前煉蜜老嫩的程度,大都是憑經驗觀察,少煉則嫩,黏性不足;多煉則老,堅硬不易化解。一般煉蜜以生蜜500克煉成400克左右為標準。

膏滋質量的另一關鍵是用好阿膠收膏。「出東阿,故名阿膠」,中醫院專家九成選擇東阿阿膠。同一種膏方,用阿井水熬製的東阿阿膠,其餘藥材不變,有特等滋補良效。阿膠中的極品就是進呈貢膠,也稱九朝貢膠或九天貢膠。進呈貢膠選取3-4歲體型健狀純黑烏驢,冬至前一個月取下皮進行晾乾,冬至子時是陰極陽生之時,而東阿之水是天下至陰之水,擇至陰之時,取至陰之水,選屬陰之烏驢皮煉膠,採用歷經2500年的保密工藝,金鍋、銀鏟,桑木柴為火,經99道工序煉製方成,其滋補效果最佳。進呈貢膠質地細膩,色如瑩漆,光如琥珀。面平如鏡,經夏不軟。烏頭驢是製作進程貢膠的必備原料,但現在烏頭驢已瀕臨滅絕。陳修園說:「必用黑皮者,以濟水合於心,黑色屬於腎,取水火相濟之意也」。沈括《夢溪筆談》說:阿井水,性趨下,清而重,「取其煮膠,謂之阿膠」;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其井乃濟水所注,取井水煮膠,用攪濁水則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其水清而重,其性趨下,故淤濁及逆上之痰也」。

膏方的製作經過浸泡、煎煮、濃縮、收膏、存放等幾道工序。浸泡:先將配齊的藥料檢查一遍,把膠類藥揀出另放。然後把其他藥物統統放入容量相當的潔淨砂鍋內,加適量的水浸潤藥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脹,稍後再加水以高出藥面10厘米左右,浸泡24小時。煎煮:把浸泡後的藥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時左右,轉為微火以沸為度,約3小時左右,此時藥汁漸濃,即可用紗布過濾出頭道藥汁,再加清水浸潤原來的藥渣後即可上火煎煮,煎法同前,此為二煎,待至第三煎時,氣味已淡薄,濾淨藥汁後即將藥渣倒棄(如藥汁尚濃時,還可再煎1次)。將前三煎所得藥汁混合一處,靜置後再沉澱過濾,以藥渣愈少愈佳。 濃縮:過濾淨的藥汁倒入鍋中,進行濃縮,可以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發,並隨時撇去浮沫,讓藥汁慢慢變成稠厚,再改用小火進一步濃縮,此時應不斷攪拌,因為藥汁轉厚時極易粘底燒焦,在攪拌到藥汁滴在紙上不散開來為度,此時方可暫停煎熬,這就是經過濃縮而成的清膏。 收膏:把蒸烊化開的膠類藥與糖(以冰糖和蜂蜜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煉,不斷用鏟攪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將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結成珠而不散)即可。存放:待收好的膏冷卻後,裝入清潔乾淨的瓷質容器內,先不加蓋,用乾淨紗布將容器口遮蓋上,放置一夜,待完全冷卻後,再加蓋,放入陰涼處。另外,要注意在收膏的同時,可以放入準備好的藥末(如鹿茸粉、人參粉、珍珠粉、琥珀粉、胎盤粉),要求藥末極細,在膏中充分抹勻。還有,可根據需要放入胡桃肉、桂圓肉、紅棗肉等一起煎煮時取汁,在收膏時一起放入可充分發揮其作用。

膏方的存放方法,至關重要。在膏方製作後,首先讓其充分冷卻,才可加蓋。可以讓它存放在瓷罐(鍋、缽)中,亦可以用瓷燒鍋存放,但不宜用鋁、鐵鍋作為盛器。由於膏方用藥時間較長,儘管時值冬季為多,但遇暖冬時就要小心發生霉變了。一般情況下,多放在陰涼處,若放在冰箱冷藏更佳。若放在陰涼處而遇暖冬氣溫連日回升,應讓其隔水高溫蒸烊,但是忌直接將膏鍋放在火上燒烊,這樣就會造成鍋裂和底焦。在膏藥蒸烊後,一定要把蓋打開,直至完全冷卻,方可蓋好。切不可讓鍋蓋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則過幾天就會出現霉點。在每天服用膏方時,應該放一個固定的湯匙,以免把水分帶進鍋罐裡而造成發霉變質。一旦天氣變暖,或者氣候潮濕,在膏方上出現一些霉點,此時宜用清潔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點的一層,再用隔水高溫蒸烊。當然,如果霉點很多且在膏面的深處也見有霉點,這樣就不能服用了。

膏方的食用和禁忌

臨床上膏方的具體服法,一是根據病人的病情決定;二是考慮病人的體質、應時的季節、氣候、地理條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一般來說,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開始,至「九九」結束。冬天為封藏的季節,滋補為主的膏方容易被機體吸收儲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節。治療為主的調治膏方可視病情需要,根據不同時令特點隨季節處方。病在下焦,欲使藥力迅速下達者,宜飯前服。病在上焦,欲使藥力停留上焦較久者,宜飯後服。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宜睡前服。《本草經》謂:「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其優點是可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滋膩補益藥,宜空腹服,如空腹時服用腸胃有不適感,可以改在半飢半飽時服用。

膏方服藥劑量的多少,應根據膏方的性質、疾病的輕重以及病人體質強弱等情況而決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湯匙1匙為準(約合15∼20毫升)。膏方藥物分有毒無毒、峻烈緩和的不同。一般性質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藥物,用量宜小,並且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以免中毒或耗傷正氣。輕病、慢性病,膏方劑量不必過重;重病、急性病,膏方用量可適當增加。因為病輕藥重,藥力太過,反傷正氣;病重藥輕,藥力不足,往往貽誤病情。患者體質的強弱,性別的不同,在膏方劑量上也應有差別。老年人的膏方用藥量應小於壯年;體質強的膏方用量,可重於體質弱的病人;婦女膏方用藥量,一般應小於男子,而且婦女在經期、孕期及產後,又應小於平時,但主要仍須從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慮。服用時將膏滋含在口中,讓藥慢慢在口中溶化,發揮藥效,如治療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或取適量膏滋,放在杯中,將白開水沖人攪勻,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膩藥較多,且配藥中膠類劑量又較大,則膏藥黏稠較難烊化,應該用開水燉烊後再服。根據病情需要,也可將溫熱的黃酒衝入服用。將膠劑如阿膠、鹿角膠等研細末,用適當的湯藥或黃酒等,隔水燉熱,調好和勻服下。

膏方服用有各種禁忌:用藥禁忌,除了藥物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等外,還有補膏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和服藥禁忌三個方面。老年病虛證為多,故補膏較為常用,在具體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防止「虛不受補」對於一般慢性虛證患者,只能緩緩調養,不宜驟補。另外,補益莫與氣血為難,應避免一味呆補,不注意氣血流通的傾向。妊娠期間,因為某些藥物具有滑胎、墮胎的流弊,往往可以造成流產的後果,所以在臨證時要注意藥物的選用,注意妊娠禁忌。對於一些陰陽俱虛、氣血不足、數病同發的情況,治療時必須仔細觀察分析,謹慎選方,合理用藥,以獲佳效。

為了達到治療目的,服藥期間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叫做「忌口」。服人參膏時忌服蘿蔔,服首烏膏時,忌豬、羊血及鐵劑;服滋補性膏方時,不宜飲茶。一般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在服膏方進行滋陰的同時,在飲食上有這樣幾點忌口:(1)忌食辛熱的食品,如狗肉、牛肉等;在烹調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蔥等∼類調味品;至於甜味食品如巧克力及其製品更應少吃,甚至不吃。否則,輕則引起口乾嚥燥嚴重,大便燥結,重則可見出血症狀。(2) 忌食海鮮一類發物,如黃魚、帶魚等。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中不少表現為陰虛火旺的症狀,在應用滋陰降火藥物治療時,食用海鮮則猶為火上澆油。這些病人以食淡水魚為好。(3)忌食不易消化的藥食。因為患者消化功能虛弱,不易吸收,又因為陰虛之人常出現大便燥結,此時若在幫助消化的藥食中加入潤腸之品,可以使膏方中滋陰藥發揮更好作用。

陽虛體質在臨床上可見全身怕冷、面色眺白或者淡白無華、少氣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苔潤滑、脈象微細遲無力,對這類病人常用補陽、溫陽、壯陽等藥食進行調補,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以下忌口:(1)切忌濫用溫補腎陽的食品。如果在服鹿鞭、牛鞭、羊肉等藥食時,應注意觀察有無虛火的病理現象。否則容易助火動血,產生變症。另外,還應注意不少陽虛體質的人,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故飲食上尚要忌用黏膩。(2)忌用寒性食品,如柿子、黃瓜等。陽虛體質者易生內寒,可見脘腹時感冷痛,大便稀溏,四肢欠溫等。若用寒性食品,則寒像更甚,在炎熱夏天,尤其應慎冷飲瓜果之品,不能圖一時之快,而使陽虛體質曰見虛弱,變症叢生。(3)陽虛體質的人氣血流行不暢,切忌服用或過多服用厚味膩滯之品,如食肉類製品,也儘可能除去油脂部分。

經典簡易膏方

五汁膏

原料組成:

蜂蜜、生薑汁各200克,白蘿蔔汁、梨汁、牛奶各100克。(選自《經驗廣策》)

製作用法:

將蜂蜜、生薑汁、白蘿蔔汁、梨汁、牛奶和勻並共熬成膏,裝瓷瓶收貯。一日3次,白開水沖服。

方解:

此方蜂蜜潤腸通便、滋養和中;梨潤肺止咳;生薑汁祛寒除痰、開胃調中;白蘿蔔潤肺化痰;牛奶充液填精、壯胃健脾。合用對老年津虧久咳有非常好的療效,也可作為秋末冬初防治流感的保健膏方。

補精膏

原料組成:

牛髓、炒胡桃肉、杏仁泥各200克,山藥250克,蜂蜜500克。(選自《宣訂瑞竹堂經驗方》)

製作用法:

將胡桃肉、杏仁泥、山藥同搗成膏,入煉熟蜜500克,與煉牛髓和勻,入沙鍋內,沸湯煮熬,以瓶盛收貯,每日早晨空腹溫水沖服1匙。

方解:

牛骨髓甘溫,可潤肺補腎、益精填髓;胡桃潤肺補腎、補血益胃;杏仁下氣除風;山藥益氣補中,與蜂蜜同用具有補精潤肺、健胃壯陽之功。此方對體倦乏力的中老年人是可以經常服用的保健佳方。

注意事項:

服用此膏時忌油膩食物。 外感或實熱內盛者不宜服用,兒童禁服。

固元膏

原料:

阿膠250克,黑芝麻500克、核桃仁500克、無核紅棗750克、冰糖250克、黃酒1千克。

製作方法:

把以上5種材料全部粉碎,倒入一個大湯碗裡,再倒入1千克黃酒攪拌均勻,加蓋放入大鍋隔水蒸。大火蒸15分鐘,小火蒸1個半小時就可以了。待涼透後,放入幾個潔淨乾燥的大瓶子裡,存入冰箱就可以了。

食用方法:

吃的量因人而異。一般保健的人,每天早上吃1杓。

養生功效:

常年吃固元膏對女士有很好的美容效果,烏黑頭髮,並且有光澤、有彈性。面部不僅無斑,皺紋少,而且紅潤。

注意事項:

固元膏是補血活血的,女性經期需要停服,以免加大月經量。固元膏中含有較多溫熱藥,體質熱者春夏服用藥減量或停服。

秋梨膏

原料組成:

梨2000克,款冬花30克,麥門冬30克,百合30克,川貝母30克,蜂蜜500克。(選自《本草求原》)

製作用法:

將梨削皮,切成塊,用榨汁機榨成汁,備用;款冬花、百合、麥冬、貝母放入鍋內,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共3次,合併3次的汁液,以文火煎熬濃縮至稠黏如膏,加入蜂蜜,加熱至沸,停火待冷,裝瓶備用。每次取出15克,沸水沖泡,每日2次。

膏方功效:

此方中的主料梨具有滋陰潤燥、潤肺止咳的功能;款冬花辛溫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百合與麥冬皆有潤肺養陰之功;川貝母善於清熱化痰;蜂蜜潤肺健脾。諸物相合,共奏潤肺止咳、生津潤燥之功。此方可作為秋末冬初防治流感的保健膏方。

注意事項:

秋梨膏之所以具有生津、降火、養陰、潤肺、止咳血等功能,也正是因為膏中所含的都是涼性、養陰生津的藥物,如秋梨性寒涼,麥冬性寒、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生地、葛根、貝母等均是如此,所以,脾胃虛寒、手腳發涼、大便溏瀉的人最好別吃秋梨膏,以避免虛寒症狀加重,更易腹瀉,即便是易上火、大便干、咳嗽患者也不能多吃。

桑葚百合膏

原料組成:

桑葚500克,百合100克,蜂蜜300克。(選自《中國藥膳辯證治療學》)

製作用法:

將桑葚、百合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取液,再加水煮30分鐘取液,兩次藥液合併以小火煎熬濃縮至黏稠時,加蜜至沸停火,待涼裝瓶備用。每次1∼2湯匙,沸水沖化飲用。

方解:

膏中桑葚甘酸寒,可滋陰補血;百合甘微寒,可清熱安神;蜂蜜甘平,可滋潤補中。三味共奏滋陰、清心、安神之效。此膏方能改善因用腦過度而引起的神經衰弱、健忘、眼澀目脹等症,補充大腦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提高學習思維和記憶功能。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泄瀉者忌用本方。

蜂蜜決明膏

原料組成:

生決明子10∼30克,蜂蜜適量。(選自《食物本草》)

製作用法:

將決明子搗碎,加水200∼300毫升,煎煮5分鐘,衝入蜂蜜,攪勻後當茶飲。

方解:

方中決明子上清肝火、下潤大腸,蜂蜜善潤腸通便、滋養和中,兩藥合用,潤燥清熱、泄熱通便、滋養和中,其作用平和,可用於老人、產婦津液不足、腸道失潤所致的便秘。

禁忌:

不適合脾胃虛寒,易泄瀉者服用.不適合身體瘦弱者,低血壓者使用,孕婦禁用.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