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暖心的人生哲理(圖)

發表:2015-04-14 00: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蘇東坡之所以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魅力,是源自於他一生相當的坎坷不幸。(圖片來源:Pixabay)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序》中曾言「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蘇東坡之所以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魅力,是源自於他一生相當的坎坷不幸。然而,卻也因此為我們留下他靈魂的歡欣與心智的樂趣。

林語堂認為:「他的思想有印度風味,脾氣卻完全是中國人。由佛家絕滅生命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學和道家簡化生命的信念,他心靈和感覺的坩堝融出了一種新的合金。」

蘇東坡的內在境界

蘇軾以佛家精神超脫,以道家精神養氣,以儒家精神擔綱,在順境及逆境的更迭、在入世與出世的互換、在激情與虛幻的轉化、在佛道儒的碰撞中,蘇東坡得到融會、整合與統一,進而達到天趣洋溢、生機浩蕩、自足完滿的人生境界。

蘇軾受到儒道釋的影響,使得他的人生觀呈現出兩種面貌﹕儒士與隱士。蘇軾在被貶謫至黃州之前,他憑藉儒士心態欲積極有為於世間,希冀建構不朽的功勛,留萬世芳名,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入世的曠達心境。但是,他在被貶謫於黃州後,因為受到烏臺詩案的打擊與朝廷政敵的迫害,使得他儒士心態嚴重受到挫敗,退隱以求超脫曠達的隱士心態則成為他主要的精神支柱。隨後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心靈淨化,即是一種超越、曠達的內在心態。

蘇軾的這種曠達心態,則充分展現在《赤壁賦》一文中。「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坎坷的官途

蘇軾的一生可謂顛沛流離,仕途坎坷。他則歷經了孤寂、淡泊、曠達的心路歷程,並以曠達為主旋律,令心靈內在得以淨化,最終了悟人生的真諦。他深刻的思索人世,並將現世的進退、紛爭觀看得極為透徹。他雖然屢次遭到貶官,卻沒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令他更深入佛禪,形成「外儒內道」的情形。蘇軾的人生經歷,讓他感覺到人生如夢,從中更體會了人間的美好與溫馨。他在臨終前,竟悟出「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總是歸」的境界。

蘇軾一生受到奸臣的排擠與陷害,雖然屢次經受生死磨難,讓喜愛他的人為之嘆惜落淚,讓憎恨他的人為之雀躍歡呼,蘇東坡都依然故我,始終保持瀟灑、樂觀的行走於天地之間。亦如他在《臨江仙》所作:「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自此可看出,災難舛途並沒有令蘇軾對生命的感悟有所愚鈍,也不曾因為艱難困苦而消磨他對生活的敏銳的洞察。反之,他在歷經種種之後,更懂得珍惜一點一滴的快樂。

責任編輯:予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