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者搶發北大教授諾獎級論文

發表:2015-09-17 03: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5年09月17日訊】據《澎湃新聞》報導,9月15日,英文版的《科學通報》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學術帶頭人(PI)張生家。

論文刊出,即在同行學術圈內引發爭論。質疑方認為,張生家與謝燦課題組存在事實上的合作關係,張生家論文中提及的磁蛋白基因正是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燦實驗室發現的,而謝燦等人的相關研究論文已投遞《自然材料》(NatureMaterials),並正在審稿過程中,因此張生家「提前」發表的論文有「搶發」他人成果的嫌疑。

據瞭解,涉事校方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早在8月下旬已就此事進行了溝通和干預,但未能影響到該論文的投遞刊發。同時,兩校已經聯名致信《科學通報》要求撤稿。《科學通報》編輯部在回應《中國科學報》時則表示:是否撤稿,暫無處理方案。

「合作」始末

據瞭解,2009年,謝燦從美國回國,磁感應課題是他在2009年加入北大之後啟動的課題,由其獨立設計展開。2012年,謝燦課題組首次成功篩選鑑定了動物對磁場感應的受體基因(簡稱磁受體,並命名為MagR),其後經過兩年多的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最終確定MagR介導動物對磁場的感知有可能構成動物遷徙和生物導航的基礎。

2014年12月8日,謝燦研究組將論文提交給《自然》雜誌(Nature),因為該研究成果重大、新穎,論文很快被送審。

論文提交後,謝燦在自己的一次講課中,提到了自己實驗室在做磁蛋白方面的研究。因為這次講課的緣故,張生家後來經人引見拜訪了謝燦的實驗室,並提出與其進行磁蛋白方向合作研究的要求。

謝燦告訴記者,一開始他誤以為張生家是清華某教授實驗室的助手,所以將自己實驗數據和相關資料都透露給了他。「跟我合作的人很多,這個基因我給過6個課題組。科學圈子是比較開放的,我不會對合作者藏著掖著。」謝燦說。

謝燦認為,此後,正是在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張生家在神經細胞學層面開始了進一步的研究。然而在8月份的多次溝通中,張生家突然提出要在他論文發表之前提前發表自己論文的要求。

謝燦表示,此前雙方之間已經有「君子協定」,「有郵件、微信往來為證」。協議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張生家不能搶先發表文章,必須等謝燦的磁感應受體文章發表後才能發表,即使發表了,也需要註明謝燦實驗室的工作;二是謝燦須作為論文的合作者。

該協議得到了張生家的同意。在回覆謝燦的微信中,張生家說:「以上兩點我從開始就已經同意,請你不要有顧慮。」

張生家的要求讓謝燦不能理解,最終其「搶先」發表論文的行為則讓謝燦無法接受。

事與願違

有合作,難免產生誤解甚至矛盾。事與願違,在9月15日刊發的論文作者名單中,並沒有出現北京大學研究人員的姓名,論文只是在致謝中提及「蛋白基因來自謝燦實驗室」。

今年8月22日,在張生家與謝燦關於是否能提前發論文爭執不下時,北大、清華兩大高校的高層介入此事。

在謝燦向北大、清華提交的「關於清華大學張生家在與北京大學謝燦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項目的合作中違背學術道德行為的情況說明」中,附上了他與張生家的郵件及微信往來,謝燦希望「北大和清華能啟動學術道德調查和相關程序阻止張生傢俬自投稿的行為」。

收到信件後,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在郵件中回應稱:「清華會嚴格按照學術道德規範要求清華的老師對待合作」。

然而,上述種種舉動並未影響到張生家論文的投遞和刊發。

「科學本來就應該是開放的。這次事件發生後,無論是對於科學家還是科學,我覺得這都造成了一個幻想的破滅。」謝燦說。

不過,張生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由於雙方研究內容完全不一樣,因此不屬於搶發。「說搶發成果絕對不可能,所有的數據都在我手上,他發他的,我發我的,不存在搶發。」

「我們之間是有一個口頭協議,根本沒有紙質版的協議」。張生家承認他和謝燦之間的確曾有過合作協議,「但北大方面後來試圖與另一名清華大學教授分享研究成果」,張生家認為這樣的做法實際上等於取消了他們之間此前的口頭承諾。

2008年起,張生家夫婦二人師從世界著名電生理學家莫瑟爾(Moser)夫婦從事體內電生理方面的博士後工作,2014年,Moser夫婦和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約翰·奧基夫(OKeefe),因發現了大腦中的「GPS」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記者瞭解到,張生家主要從事神經細胞學層面的研究,而謝燦主要是蛋白層面的研究。「張生家的研究更‘下游’一些。」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羅述金如是評價。

諾獎級別?

謝燦告訴記者,在與張生家溝通中,對方多次提到關於磁感應的研究是「諾獎級」的。

「磁感應確實是自然科學中尚未被摘取的一顆明珠。」不過,謝燦對此持不同的意見。

那麼,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究竟是一項怎樣的研究?它會是一項有望問鼎諾獎的研究領域嗎?

「人類在白天是靠眼睛來辨別方向,但在夜晚無光條件下,我們就沒有辦法測定方向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毅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說,動物之所以能夠在天黑的時候不迷失方向,靠的就是地磁(南極、北極)來定位方向,而它們的身體中是有一個蛋白專門起到定位功能的,這就是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

李毅指出,該研究之所以無法在網上查到,是因為之前根本沒有發表和報導過。「謝燦回國之後一直在從事這個研究,如果能夠成功,將是一個重大發現,甚至有可能是一個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

「關於動物是如何定位的,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都是一個空白。」據李毅透露,是謝燦第一次找到了這個基因。

對於科研合作中的權責問題,李毅認為,如果雙方之前確實簽署過協議,這確實是張生家的問題。「儘管沒有法律方面的明確規定,但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有悖科學道德的。」

一般說來,科學家一旦確立科研合作關係,在沒有徵得對方同意的情況下,是不能單獨發表合作的研究成果的。「如果是一個很重大發現,後發表成果的人,很可能會因為前者的越軌行為功虧一簣。」李毅說。

記者致電《科學通報》編輯部想瞭解此事的進展,該編輯部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該事情較為複雜,暫時還沒有處理方案,是否會撤稿也暫無定論。

不過,記者瞭解到,目前北大、清華已經聯名致信《科學通報》要求撤稿,以達到維護學術道德和學術倫理的目的。

責任編輯:簡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