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諾貝爾獎揭曉 日本生物學家獲醫學獎(圖)

發表:2016-10-03 23:5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16年10月3日,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榮獲了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揭開了2016年諾貝爾獎的序幕。(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6年10月03日訊】(看中國記者許家棟編譯)據美國CNN報導,今年諾貝爾獎首個獎項揭曉,日本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Nobel Medicine)。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發現了細胞「自噬」(autophagy)過程而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個過程是指一個細胞吞噬掉自身部分的過程。

自1960年以來,世界各地科學家已經意識到了細胞的「自噬」過程,但對它的工作原理卻知之甚少,直到大隅良典在20世紀90年代開創性地進行了麵包酵母的實驗。

由於細胞「自噬」過程可以消除入侵的細胞內細菌,另外,被破壞的細胞「自噬」過程與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2型糖尿病和其它特別影響到老人的疾病有關係,所以瞭解這一細胞現象是很重要的。

術語「自噬」也可譯為「自食」(self eating),這一名詞首先是由研究細胞行為的科學家們在20世紀60年代創造出來的。

研究人員當時發現,一個細胞可以通過將其部分細胞質轉移到細胞中的「溶酶體」囊狀胞器(lysosome)中去,從而破壞其自身的一部分細胞質,這一行為被稱為「降解」過程(degradation)。

但正如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成員Juleen Zierath所解釋的,大隅良典表明,溶酶體「不是一個垃圾場,而是一個回收工廠」。

在上世紀90年代的實驗中,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麵包酵母實驗過程中發現,基因細胞的「自噬」是必不可少的。

諾貝爾基金會在一份聲明中解釋道:「隨後,他(大隅良典)闡明瞭酵母自噬的基本機理,並表明這種類似的精良運轉過程也存在於我們的細胞中。基於大隅良典和其他後續研究人員的努力,現在我們知道,自噬過程式控制制了細胞成分需要在何處被降解和回收的重要生理功能。自噬過程能迅速為細胞成分的再生提供能源和建築材料,因此對於細胞向飢餓和其它類型壓力做出反應是必不可少的。在人體遭受感染後,自噬也可以消除侵入細胞內的細菌和病毒。該基金會還解釋說,自噬機制遭到破壞已經被發現與帕金森氏病、2型糖尿病和在中老年人中出現的其它疾病相關。自噬基因的突變還可引起遺傳性疾病。擾亂自噬機械也被發現與罹患癌症有關。目前,在各種疾病中針對自噬藥物的開發正在不斷的研究過程中。」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