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聞:北京地名的由來(圖)

作者:王彬, 徐秀珊 發表:2016-12-04 08: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老北京崇文門外(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2月3日訊】一、窯:

北京有很多窯,大北窯,黑窯廠街,劉家窯,大瓦窯,小瓦窯,崔家窯、鮑家窯、鄧家窯、嚴窯、魏窯等。為什麼這些地名都帶一個窯字呢?是因為當時明成祖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大量陝西工匠湧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窯逐漸增多,並集中在南城一代。當時的窯主要生產磚瓦,這些都是興建新北京城的必需品。

二、南禮士路

在20世紀的前四十年,北京城通往門頭溝等郊區的交通非常不便,於是在阜成門附近租驢前往,成了當時普通家庭的最佳選擇。因此在阜成門附近出現了一條「驢市路」,專供行人租驢西去。而且當時在附近還有著名的白雲觀,此處經常舉辦廟會,於是騎驢游白雲觀就成了當時的時尚。直到解放後,在調整地名時,由於此處已不再租驢,且「驢市路」不夠文雅,就將此路改稱禮士路,而此路的南段,就成了南禮士路。

三、五棵松:

清代時,此處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圍有五棵高大的古松。當時的人們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於是行人們就相約在五棵松樹下碰頭,然後結伴而行,五棵松這個地名於是從此叫開了。後來1965年國家修建地鐵,由於技術問題,使得這五棵松樹相繼死掉,為了紀念這個地名的歷史意義,在此處補種了五棵松樹。

四、蘋果園:

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太監比較得寵,攬到了很多私房錢,他於是在京西買了一大塊地,種植各種瓜果。但可能由於水土的問題,這裡只有蘋果長得最好,於是他吩咐只種蘋果。就這樣,京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蘋果園。當然,後來這裡的蘋果樹被砍掉改成了農田,但這個地名卻已經叫開,沒有改變。

五、蘇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蘇州,這也是皇太后第一次游訪江南,大開眼界。回到皇宮後仍然對江南的美麗風景唸唸不忘,但由於年事已高,不能經常出遊。乾隆皇帝事母至孝,於是決定將從萬壽寺一直到海淀鎮的沿線大興土木,建成了一條長達數十里的蘇式商業街,俗稱蘇州街。這條街道不僅修建得像蘇州的街道,而且裡面的買賣人也是乾隆皇帝從姑蘇城中挑選出來的,可謂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這條街道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的時候被焚燬,此後就名存實亡了。

六、公主墳:

公主墳位於復興門外大街街心花園中,據載,該墳埋葬的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順治皇帝母親的義女——孔四貞。其父叫孔有德,漢人,立下赫赫戰功,順治皇帝視他為開國良將,順治九年。孔有德南征柳州,陣亡。孝莊皇后將孔四貞認定為自己的義女,留在宮中撫養,封她為和碩公主。孔四貞自幼善騎射,通武藝,特賜繼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後嫁內務大臣孫延齡,並同往廣西節制軍務。孫後投靠吳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貞堅決反對孫、吳的叛逆行為,率兵討伐,平息雲南叛亂,康熙帝召她回京,並為她賜封王爵,成為清朝的一代女王。孔四貞逝世後,清廷以隆重的葬禮相待,將她埋葬於此,並稱之為「公主墳」。

七、亮馬河:

東直門外有條河,稱亮馬河。是因古代商旅經常在此集散,其時要將馬在河中洗刷乾淨,然後再附近晾乾,於是這裡便得名「晾馬河」,後來逐漸改成亮馬河。

八、天橋:

天橋是古代天子每次祭天時要經過的橋,因為只有天子能走,故稱天橋,而天橋下就是著名的龍鬚溝了。最早的天橋是由漢白玉修成的,十分美觀。光緒年間改為石橋。而後,在民國時期,又經過新的修改,使得原本天橋不復存在,但地名卻流傳了下來。

九、長椿街:

長椿街本叫像來街。古時皇族很喜歡大象,用他們來搬運物品,拉車。於是就在長椿街附近安設了一些馴養大象的府邸。但是後來由於馴養大象的費用被層層剋扣,這些地方便無力再馴養大象,但是名字依然保留。

十、燈市口:

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二里許,即現在燈市口地區。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民間稱為燈節。舊時北京人過燈節不僅要吃元宵,還要逛燈市。北京燈市由來以久,最盛在明代,那時皇帝還曾賜百官假十日以慶祝燈節,燈市放燈時男女老少傾城而出,遠近遊觀者不下萬人,燈市口之名便因燈市而起。

十一、北新橋:

傳說高亮一槍扎破龍女變的水簍之後,龍婆就帶著受傷的女兒逃到了山北的黑龍潭,在那裡安了家業。這一下惹急了龍公,他帶著波浪滔天的大水,追趕高亮。高亮死後,水也才還原。可龍公始終憋著一口氣,卻又惹不起劉伯溫,就帶著龍子龍孫順著玉泉山泉眼鑽到地底下去了,這也就是玉泉山泉水之所以又多又甜的緣故。幾年後,北京的八臂哪叱城終於修完了,劉伯溫也帶著隨從,離開北京去見皇上交差去了。龍公聽說劉伯溫走了,就帶著龍子,順著地下的水道,往北京這邊趕來。父子倆接連往上撞了幾處海眼,都因有鎮物而沒能撞出去。後來走到北京城東北方,看見一處海眼,龍公帶著龍子又一撞,沒想這回一撞就出了地面。一眨眼功夫,周圍一片汪洋。二軍師姚廣孝一聽報告,心說劉伯溫早料到孽龍要搗亂,果真孽龍來了。匆匆換好衣服,拿著寶劍,依照劉伯溫囑託,與孽龍展開了一場惡鬥,龍公、龍子被捉住了,水也就隨著落下去了。姚廣孝就勢把龍公鎖在了被撞開的海眼裡,上面又修了一個深深的井筒,拴上長長的大鎖鏈,井上建了一座三間大殿的廟,為感謝幫自己拿住龍公的岳飛元帥,姚廣孝命人在廟裡供奉了岳飛。龍公被鎖進海眼時問什麼時候才能出來,姚廣孝說等這的橋舊了,修起橋翅兒來,就是你的出頭之日。從此,這一帶就叫了北新橋,於是,北新橋就沒有了橋,也就沒什麼橋翅兒。龍子被鎖在崇文門鑲橋下的海眼時也問什麼時候才能出來,姚廣孝說只要你聽見開城門的時候打碘,就可以出來了。打這兒起,崇文門開城、關城不再打碘,一律改為打鐘。(以上段落部分文字引自《北京史話》——侯仁之著)

十二、西單,東單,西四,東四,東四十條:

古代北京城裡有很多牌樓。在古代西單處,有一個牌樓,稱為單牌樓,又因為這個地方位於北京偏西的位置,則稱西單牌樓,後簡稱西單。東單的得名與此相同。至於西四,就是從前在西四這個地方有四個牌樓,又因為這個地方處於京城偏西的位置,故稱西四牌樓,後來簡稱西四,東四的得名與此相同。而東四十條則是因為當時的東西的第十條胡同比較寬廣,通了公交車,公交車站的站名就簡稱為東四十條,後來這個地名就這樣傳開沿用了。

十三、奶子房,騷子營:

奶子房位於望京北邊崔各莊鄉,當時是崔姓農民的聚集區。關於這個名稱的說法有很多,最具說服力的有兩種,其一說為奶子房是清朝皇宮裡挑選奶媽的地方。其二說為奶子房的地名源自元朝,當時這裡有養馬場,並為蒙古貴族提供馬奶,稱馬奶子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村子發展成東西兩村,稱為馬奶子東村和馬奶子西村騷子營位於圓明園西側,近曾是蒙古兵軍營,因漢人蔑稱蒙古兵為騷韃子而得名。

十四、王府井:

王府井由來,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後,人煙逐漸稠密,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辟出了王府井,不過當時被稱為「丁字街」。明成祖時在此建了十個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模,改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繪製《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與王府合稱,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這些都是史料上記載的了,現在到王府井逛街,街頭的廣播裡就有這些介紹。王府井由於它的知名,各種記載非常豐富,正史年鑑,野文逸事,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傳說。

1912年2月29日晚,亂兵洗劫東安市場,並在東安電影院放起大火,市場化為灰燼,這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記得的第一次王府井大火;另一場大火起於1920年6月9日夜,當時一家玩具店失火,禍延整個市場。僅有北稻香春、東來順等數家商號倖免,也是令人相當不堪的回憶。到得1933年,王府井得到了很大發展,那時的東安市場已是「寸土寸金」之地了,許多好逛之處。據統計,當時全市場商販已多達925戶,在很多名家的記憶文章裡,對當時的盛況頗有記載。王府井在解放後的發展以1955年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竣工為起點,這是新中國第一家國營百貨商店,有「新中國第一店」之稱。1999年9月11日,王府井經過改造後第一次「開街」,當時日均客流量達到30萬人,節假日更多達70萬人;2000年9月11日,中秋前夜,王府井二次「開街」,經過這次擴建,王府井商業區南起長安街,北至燈市西口,東接金魚胡同,西連東安門大街,恰好呈一個「金十字」構架。如此「定格」,標誌著這條古老的商業街正朝著北京中心商業區的目標邁進。(以上段部分文字引自《當代北京旅遊史話》——金貝倫著)

十五、酒仙橋:

原來的壩河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就是酒仙橋,酒仙橋的邊上,有座酒仙廟。傳說橋修成的這天,誰也不敢第一個走過去,都怕自己的福氣小,沖了橋的運氣。等到太陽偏西了,來了個推獨輪車的花白鬍子老頭兒。小車兩邊各裝了兩簍酒,直奔橋而來並輕鬆推上了橋,大夥兒說這老頭兒力氣不小,準有福氣。誰知話沒落音,那推到橋頂的獨輪小車向右一歪,兩簍酒越過橋翅兒,掉在河了裡。出乎意料的是,老頭兒瞧也沒瞧,飛快地推著小車,過橋轉眼間不見。大夥兒琢磨,兩簍酒掉在河裡都不要了,真奇怪。有細心人還說道:小車的一邊二百多斤,另一邊空著,還飛快地推著走,凡人誰有這本事?準是神仙!正議論著,忽然一股酒的香味從河水裡飛出來,遇仙人,又有了好酒,於是,有人提議這座橋就叫酒仙橋。

有了酒仙橋以後,附近的鄉親住戶們,鼻子裡老是聞著有酒味,愛喝酒的人就從家裡拿飯碗舀了喝,這事情一傳開,河邊上成了酒店,都來喝這不用花錢的酒。這天,來了一個黑鬍子老頭兒,擔著一簍酒和傢俱,在河邊上搭間小棚子賣起酒來。棚子前面還貼上真正淨流老燒酒的招子。從此,河裡的水,酒味就一天比一天淡,而黑鬍子老頭兒的生意,卻一天比一天旺盛。村裡的一個小夥子便疑惑是黑鬍子老頭兒做怪,決定暗中觀查。一天晚上,小夥子吃完晚飯,趴在酒棚子旁邊的高粱地裡等待,到了三更天,黑鬍子老頭兒走出來,見四處無人,就手提酒簍、舀子,走到河邊,舀了多半簍河水進了棚子。第二天,酒仙橋的鄉親們跟著小夥子,直奔黑鬍子老頭兒酒棚子而來。到這裡一瞧愣啦,不但有黑鬍子老頭,還有推小車過橋、掉酒簍的那個花白鬍子老頭兒,另外還有一個長著二尺多長雪白鬍子的老頭兒。他們正在拆棚子收拾傢俱,雪白鬍子老頭兒看著疑惑的眾人,哈哈大笑起來,一指花白鬍子老頭兒說這個往水裡兌酒的是我的兒子。又一指黑鬍子老頭兒說這個往酒裡兌水的是我的孫子,哪有什麼酒仙啊。說著,他們收拾東西走遠了。從此,酒仙橋的河水,就再沒有酒味。打這兒起,酒仙橋一帶賣酒的,誰也不敢往酒裡兌水,更不敢往水裡兌酒啦!

十六、馬甸:

馬甸位於八達嶺高速公路起點,相傳這裡曾是明代京城販馬的集散地,稱為馬店,後演化為馬甸。明朝永樂年間,德勝門內有一家茶葉店,老闆姓常,他經營的茶葉品種多,貨色好,在北城一帶很有名氣。誰知他後來染上了賭癮,不到一年就把全部家底和茶葉店輸光,只好搬出城裡,在德勝門外給人趕馬車。一次他跟著車主到蒙古買馬,回來後就琢磨著也弄幾匹販賣,於是辭了差事,買回三匹馬在離德勝門不到十里的地方販賣。果不出所料,沒幾天,馬就賣出去了。就這樣販來賣去,半年工夫,又發達起來。別人見他販馬掙了大錢,也跟著效仿,不少蒙古人也趕著馬到這裡來販賣,漸漸在這一帶初步形成一個馬的交易市場。明弘治年間,這一帶店舖越來越多,形成販馬集散地,到清康熙時期基本成為村落,俗稱馬店。乾隆年間,蒙古王公貢納的馬匹趕至京城,因馬店地處北郊,地面開闊,水草豐盛,很適合放馬,於是貢馬都圈養在這裡,以等候上駟院(皇家負責飼養馬的部門)官員挑選,剩餘的馬匹就地變賣。民國以後,雖然把馬店改成馬甸,但依然有二十多家馬店存在。直到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店才開始逐步消失,但馬甸地名一直叫到今天(以上段落部分文字引自《北京地名發展史》——孫冬虎著)。

十七、海淀,芙蓉裡,稻香園,萬泉河

海淀名稱的由來,源自這裡曾經的地貌特徵。幾百年前,北京曾是一片河網縱橫,溪流交錯的美麗水鄉。海淀區的中心海淀鎮附近更是因為有溫泉流經,水域遼闊。「海淀」這個名字,就是指了當時這裡水網遍佈的地貌。而縱觀海淀鎮附近的地名,能發現其中都包含了這個信息。

海淀鎮位於目前的海淀圖書城,在它南邊,有一個叫芙蓉裡的地方。現在走進芙蓉裡小區,隨處可見高大的芙蓉樹(這裡作者有誤,應該是合歡樹,芙蓉裡小區我在沒課的時候去過)有些人認為這個地方因此得名。殊不知這地名中的芙蓉,原本指的是水中荷花,而非木本的芙蓉樹。很久以前,這裡是一片澤國,水中多荷花,所以得名芙蓉裡。那芙蓉樹都是後來為配合這個地名而特別栽種的。

離芙蓉裡不遠,還有一個稻香園。這裡曾經種滿了水稻。在北方地區,由於氣候等原因,糧食作物中多以種植小麥為主。而這裡是個意外,因為西北部的溫泉流經此處,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得以灌溉,也成為了這里特殊的一景。

海淀鎮附近還有一處地名—萬泉河,這條河的源頭曾是西北部那數不勝數的泉眼,故而得名。萬泉河曾是此處飲水灌溉的主河道。對海淀鎮人民的生產生活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北京地名典》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