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貶值 中年失業——他們選擇「斷臂求生」(圖)

作者:陳曉妍 發表:2025-07-30 08: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住房
房地產(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

【看中國2025年7月30日訊】受房市波動等因素影響,一些人選擇賣掉唯一住房。有人是為了防止財富縮水,套出更多現金在手;有人為籌措醫療、教育等剛性支出而降價變現;也有人主動調整資產結構,轉向流動性更強的資產以尋求安全感。

房產曾是中國家庭最堅不可摧的信仰。如今,這些賣掉唯一住房的人們,正在用腳投票,重塑著社會對於房子和資產的觀念。

傷疤

賣房後的半個月,大福每天都哭。當初精心挑選的傢俱掛在二手平臺,有買家是同小區業主,抱著撿漏心態上門,背著手挑挑揀揀:「是進口的嗎?」「還有什麼好東西?」一把原價5000塊的電子琴,對方只肯出價500。這讓她有種家被侵略的感覺。

沙發、冰箱、電視機,家被買家們一點點搬空,後來床也賣掉了,大福和丈夫打地鋪睡,「好像很失敗,必須要變賣家產才能夠活下去」。

這套位於杭州的房子,是大福的丈夫在2021年,預備作為婚房而買下的,價格360萬,是他名下的唯一住房。當時身邊的人,不是已經買了房,就是正打算買房。在婚姻面前,房子是剛需,杭漂了七八年的大福也曾覺得,如果結婚沒房,「就好像你過的很苦,找的人也不行。」

當時,丈夫是一名大廠程序員,大福在一家幾千人的企業裡做電商、直播運營,月薪近三萬元,兩人對未來充滿期待。同年,杭州房價整體上漲,部分區域達到了歷史高位,他們的經歷,是很多高位上車的買房人的縮影。

2023年,大福和丈夫搬到新房裡,她將婚紗照掛在新房的客廳的照片牆上。不到一年,房子賣掉,婚紗照被撤下,釘子被拔掉的牆上留下幾個孔洞,像大福心裏的傷疤。

在浙江金華的曹玫,也經歷了類似的賣房陣痛。2023年賣房時,曹玫一家在外地,她和買家在線上溝通,把房子從270多萬降到240萬。這套剛入住半年的新房,她以虧損30多萬的價格賣出。賣房後的五天裡,曹玫瘦了六斤。

短短几年,曹玫親身經歷了樓市的天翻地覆。曹玫家庭中的第一套自住房買於2017年,那是一套68平方的老破小二手房。當時是房東市場,她想簽約時,房東說等一等,第二天就漲了2萬。2020年女兒出生,老房子住著擁擠,她才考慮換房。

曹玫還記得當時,自己一眼相中新房帶橫廳、面積118平的戶型,「這個才是家」。那一年,金華房價月度波動,但全年均價堅挺。她和丈夫置換的這套新房,首付80萬,月供1萬2,選的最貴的次頂層,樓棟也位於小區的中心位置。

但幾年過去,2023年賣房時,市場震盪。曹玫和丈夫簽了獨家委託,打掃衛生,雜物能藏則藏,就為提高房子的賣相。出價自降30萬,買房的人還讓她「再降幾萬」。曹玫開始放平心態,「差額不大的情況下,能成交就成交」。

如果不是及時脫手,死扛到今天,曹玫計算過,她還要再虧60萬左右。就像大福賣房時,中介跟她說:「現在賣,你應該慶幸,沒什麼好哭的。」

現在回想,曹玫覺得高槓桿買下第二套房時,當時27歲的自己還太年輕。她在結婚、生育的人生新節點,在「該買房了」的婚俗觀念中倉促入市,還沒真正理解,30年房貸意味著跨越4-6個經濟週期。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和公共政策教授阿蒂夫.邁恩在《房債》一書中指出:「債務是反保險的。債務並沒幫助人們分擔與房屋所有權相關的風險,而是將風險集中到社會上風險承擔能力最低的人群身上……房價一旦縮水,便毀掉了負債購房者的淨值,進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止損

疫情之後,曹玫的丈夫所在的銷售行業不景氣。2023年,曹玫患有肺癌的母親病情惡化,要使用昂貴的靶向藥。曹玫是獨生女,母親治病的費用要靠她和丈夫一起承擔,加上一萬二的月供,家庭最基本的月支出也要三萬打底。

連續五六個月,曹玫夫婦一睜眼就要盤算當天的支出,擔心下個月的房貸沒有著落。丈夫的笑容越來越少,每天都皺著眉頭,「這不是我們倆當初換房想要看到的結果。」曹玫也擔心,壓抑的氛圍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決定賣房時,親朋好友勸他們,「再守一守,住了半年的房子就賣,又要虧裝修錢,還要虧利息。」但丈夫說服了曹玫:「房子不再像以前一樣保值,它不是必需品,只是作為使用的產品的時候,沒必要長期拿在手裡。何必把自己綁得這麼牢?」

跟曹玫的果斷不同,大福把房子挂出去時,還存有一絲僥倖。她樂觀預計房子的成交週期可能在半年以上,足以等來生活的轉機。

2024年1月,已入職2年半的大福,被老闆告知公司業務虧損,無法養活團隊。同年6月,她接受單休、降薪,入職了另一家公司,又在轉正前8天,公司再度毀約。

情況比她想像的更難。幾個月內,大福在招聘軟體上給四五百家公司投過簡歷,最終進入面試的只有20家。大福32歲,原本就有備孕打算的她,總會被hr問到:「你這兩年有沒有考慮生小孩?」

那時,丈夫工作日早上八點出門,晚上十一點才回到家,週六都會主動到公司加班,為了多賺一天的雙倍工資。丈夫的同事替他叫屈:「你這個老婆什麼都幫不了你。」

即使他能繼續堅持,也不太可能有這個機會。作為程序員的丈夫已經35歲了,合同還剩有幾個月到期,而早就張羅著納新的公司,基本不會再和他續約。

房子挂出去後,為了保證有人看房,中介告訴大福,得在2021年買入的基礎上再降幾十萬。她想再加5萬也不行,「那樣連看的客人都沒有」。大福照做,結果第二天,就有買家來看房,第四天,房子以300萬的價格賣出,一切快得讓人來不及反應。大福計算過,加上裝修費、增值稅、中介費,以及房貸還的利息,這個高位買房的家庭總虧損超過100萬。

在三個賣房的故事,林清是經濟壓力最小的,也最不被理解的那個。林清42歲,單身未育。決定賣房時,他手上還有一筆能支撐五六年房貸的儲蓄。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經歷時,還有人質疑他:「就一套房,還非要趁著這個時候賣,你又不是急等用錢,也不置換,你這編得能不能更離譜!」

過去,林清在北京一家頭部房企的開發板塊工作。疫情之後,房地產行業震動,林清在2023年1月不得不離開。他想過轉行,但年過四十,這條出路也艱難。

2024年3月,林清的父親患病離世。這兩年來,他身邊也有同齡人,因心梗類疾病意外離世。人到中年,林清才發現,人生其實很短很無常,「離開這個世界,啥都帶不走,包括你省吃儉用、咬牙還貸30年的房子。」

林清這套在北京郊區的三居室,他一個人住。書房、次臥、廚房,家裡光房間門就有五扇,他習慣關上三個門,好讓房子看起來沒有那麼空曠。

林清不想為了保住這套房,開滴滴、送外賣,什麼工作都得去幹。當初,他拒絕了父母讓他回甘肅老家找穩定工作的想法,在北京一待就是18年,為的就是從事自己適合併且喜歡的工作。

2024年5月,林清挂出了房子,價格比同小區同戶型低了20萬,並在42天後迅速成交。林清是幸運的。房子是2015年買的,賣出價比原來高了一倍。

安頓

賣完房子僅僅幾天,林清拿到了一個天津的工作機會。這像是個啟示性的巧合——只有真正拋下房子的包袱時,新的可能性才會浮現。

林清在公司附近租下一套36平米的市區老破小。房子牆面斑駁,門窗老舊。但朝南有個大陽臺,從早到晚灑滿陽光。從110平切換到36平,他發現,其實一個人住一居室剛剛好。曾經9000多元的月供,變成了1700元的房租,也不用交一年好幾千塊錢的物業費。天津生活成本低,存款產生的利息,就能覆蓋林清的最基本的開銷。

住在市中心,去哪兒都方便。愛好攝影的林清,週末就帶著相機,流連於不同的公園、景點、咖啡館、書店和餐廳。去年,林清讀過一本叫做《東京八平米》的書,作者在東京租了一間僅有8平米的房間,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頭和空間——去洗衣房洗衣服、去健身房泡澡、在咖啡店辦公。在房子上剩下來的錢,可以到處旅遊、看展。這種不為房子所累的生活方式,讓林清很有共鳴。

為房子難過了半個月的大福也到了新的租房裡。丈夫租房的要求,是「不能比以前差太多,落差太大,你會天天不高興。」他們最終找到杭州偏郊一套毗鄰森林公園的房子。

原來一個月12000元的月供,在這裡能租四個月。房子99平米,還帶一個超100平米的後院。大福在院子裡種花、種菜,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後院看看瓜果又結了多少。以前的房子買在馬路邊,總被大車開過的轟隆聲、喇叭聲包圍,現在蟲鳴鳥叫取代了噪音,緊繃的神經也在自然中一點點鬆弛下來。

陰霾並未完全散去,但大福找到了新的出口。她經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記錄求職、賣房後的心路歷程,向人們展示,「壯士斷腕」後該如何生活。賬號粉絲從最初的9000多一路漲至6萬。關注她的,有過類似境遇的粉絲給大福留言:「一看到你,就覺得生活並沒有那麼糟」。

但賣房之後,歸屬感的缺失,與生活慣性的打破,仍需要時間消化和重建。租房一年多,曹玫還是沒有完全適應。租房比原來118平的房子還大,她將這裡佈置得像家一樣溫馨,可總覺得無法融入到這個房子裡。

她愛乾淨,每天都會拖一遍地板。做家務的時候,腦子裡出現一個聲音:這是別人的房子,你為什麼要打理得這麼乾淨?女兒在牆上畫了畫,她就會擔心,交房的時候怎麼辦?是不是得重刷一下漆?房東想賣房,她又要開始頭疼,一家人的生活用品,還有一屋子的家電傢俱,得費多少精力在搬家上。

重啟

租房會不會虧欠孩子?曹玫想過這個問題,朋友也提醒她,孩子需要歸屬感。但這更多是大人的想像。開車經過原來的小區時,女兒告訴他們:「我們在這裡有一套房子。」她管它叫以前的「新房」,而現在的這個才叫「家」。「不管房子是租的還是買的,房子好與不好,小孩子能感受到的其實是家庭的氛圍。」曹玫說。

卸掉房貸的第一個月,一家人從深圳一路玩到香港和澳門。過去的兩三年裡,他們連「旅遊」這兩個字不怎麼提到過。丈夫說,那次旅遊,他感受到久違的輕鬆。他變得愛笑了,也開始注重飲食和養生。

旅遊時,有喜歡的黃金首飾就拿下,兩三千塊錢一張的演唱會門票,現在想買就買,孩子喜歡的興趣班,夫妻倆也都會盡量滿足。「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孩子在更鬆弛、更平和的環境中慢慢長大,女兒的同學家長們,都誇她「性格好,特別開朗」。

曹玫依然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女兒明年要讀小學,如果要上重點學校,必須有房有戶。她目標明確,即使要買,也不加槓桿、不背房貸。但她還在觀望,以前的五六十平的學區房,單價能賣四到五萬,現在掉到一萬六七,甚至更低。

比起仍在觀望的曹玫,大福的「重建」更為徹底——她開始拆解那條曾深信不疑的人生軌道。

她從湖北農村一路奮鬥到杭州市區,自稱「小鎮做題家」,曾堅信升職加薪,買房成家,是正確且安全的路徑:「人怎麼可能不上班?那人不就廢了嗎?結婚怎麼可以沒有一套房子呢?」

但現在,她做自媒體也已經有一年多了。收入好的時候有兩萬,差的時候也有七八千。雖然沒有以前掙得多,可沒有房貸,足夠生活。朋友們羨慕她的生活,在職的喜歡她逃離職場PUA和複雜人際的自由;已婚有娃的,羨慕她沒有「上有老下有小」壓力,不用被逼著奮鬥。

大福沒有退出原來的業主群。有一次,她看到小區又在張羅包粽子的活動。去年,大福還是其中的一員,今年,參加的人換成了買家。

「什麼時候能擁有自己的房子」的念頭偶爾會冒出,但她足夠務實:「一想到要背上幾十年債去買個房子,萬一它像上一套一樣貶值……算了,租房也挺好。」

大福的經歷,讓她不再相信「人生有一眼望到頭」的確定性。她記得,失去工作那天,她高高興興地去上班。她是被臨時通知的,收拾工位都沒有像樣的紙箱,是保潔阿姨遞給她一個藍色的大垃圾袋,裝她的私人物品。當無常成了常態,反而消解了她對未來的過度焦慮,意外鑿開了新的縫隙。

經營自媒體賬號,起初只為餬口接點廣告。漸漸地,留言區湧來問題:「你怎麼做的?」她便嘗試賣課,知識付費。再後來,竟有海外的華人看到她賬號的潛力,詢問能否代運營。她開始盤算:「幹著幹著,萬一能搭個小團隊,做成MCN呢?」

新生活的課題,是擁抱不確定性,「我就像一個種子,風給我吹到哪裡去,我就在哪裡扎根。」大福說。命運的急流將她沖離了預設的軌道,卻也讓她漂向未曾想像的開闊水域。

林清也在這股急流中,校準了對「生活」的定義。在天津這份新工作,「按以前的標準,肯定看不上」。但經歷過賣房、找工作、父親離世,林清心態變了,這樣的單位至少穩定、壓力小。以前,北漂的他覺得,人就應該多學習、多努力,多加班,但現在他不這樣想。

單位領導曾提醒他,工作可以更積極些。但他的界限很清晰:「該我幹的活,我能幹完,但不想多幹,不是我的活,也別找我。」

以前北漂時,林清覺得,買房子才有安全感。可當這份‘安全感’變成沈重的負擔,為了它要背幾十年債,「有它又怎樣呢?」對現在的林清來說,有存款,有工作,才是安全感的基石。

不過,林清並未完全否定房產,未來也還有購房的可能。因為他考慮到手裡都是現金,自己又不是特別擅長理財,買一套房子,還可以分散資。對他而言,房子是一種可選項,服務於他想要的更輕盈的生活。

在北京工作很忙,連雙休都難保證。但他現在每個月都出去走走。北漂18年,林清和緊繃的快節奏告別了。在社交媒體上,他發過一張在天津看過的海報,上面寫著:「生存一分鐘,快樂六十秒」,「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