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傻冒」的代名詞?看完你就明白!(圖)

發表:2017-01-02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道德是「傻冒」的代名詞?看完你就明白!
積財不積德,到頭一場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許多人張口無神,閉口唯物,一切向錢看。為了發財坑矇拐騙,巧取豪奪,無惡不做,道德反而成為「傻冒」的代名詞,真是如此?有人認為「積德」有甚麼用呀?攥在手裡的萬貫家財,還能飛了不成!其實不然,積財不積德,到頭一場空。清代人汪道鼎就記述了兩則真實的事例。

(一)

姜元龍,金山縣張堰人,務農致富。他所購置的田產,大半用心計得來。他又放高利貸,見誰有良田美宅,一定乘別人拮据的時候放高利貸給別人。因為利息很重,利滾利,時間一久別人難以償還,姜元龍就收走別人的田產。這樣連賤買帶沒收,二十年間得田數千畝。

後來姜元龍生了個兒子,叫姜德璋。姜德璋遊手好閒,不理家務,不事生產,才二十歲就熱衷嫖娼賭博。他每次出門一定攜幾張田單作賭資,經常用田單作抵押借別人十兩銀子高利貸,然後將銀子賭光。等到第二天他前去寫借據,別人又會故意騙他:「昨天你借我五十兩銀子,怎麼隔夜就忘記了?」姜德璋也不爭辯,就寫下五十兩銀子借據給別人,可能根本沒想過還錢以保住田產。別人見他容易欺負,群起坑騙他。不到十年,姜德璋就揮霍盡家產,窮餓而死。

(二)

周聖章,丹陽縣黃堰橋人,家境本來小康。乾隆某年,麥子大豐收,大麥每石才二百錢。周聖章有百畝麥田,收成又比他人好,收穫了很多麥子;當年周聖章又連續籌到幾筆錢,全部用來買麥子,一共囤積了將近四千石麥子。到了第二年大歉收,春秋兩季都顆粒無收,米麥價格都很昂貴,周聖章還是閉門不賣。等到冬天運河水淺的時候,商販無法通航,連麥種都吃光了,這時只有周聖章有囤積的麥子。於是附近居民都來找周聖章買麥子。周聖章開始還不答應,等別人再三乞求,才允許一畝田換一石麥子,麥子裡還要摻糠秕。周聖章就這樣用四千石麥子換來滿滿一箱子田契,得田五千畝。周聖章本來就節儉吝嗇,又善於聚斂,不幾年就田產過萬畝,金錢堆積如山。

可周聖章就是生不出兒子。他百般祈禱,到晚年才得一子,因為是他六十八歲所生,就取名叫六八。周六八不到十歲,周聖章就到壽了。周六八長大後,視金錢如糞土,每次出門一定帶很多銀子,花光了才回家。有時實在花不盡,他就把銀子擲進路邊田裡。當時推行社倉法,選一戶鄉裡殷實人家當社正,差事落到周六八頭上。鄉裡人欺負他稚嫩軟弱,凡是從社倉借米的人都是有借無還,使得他每年賠償倉糧無數。周六八又生性好賭,一擲千金,因此家道日益衰落,只好賣產度日,賣產時,田契來不及寫,竟刻板印刷,偌大家產一下子就被敗光賣盡。到周六八死時,他家已經沒有一間屋、一畝田。

汪道鼎說:「我父親擔任丹陽縣主簿時,周六八兒子窮困潦倒,在充當門衛餬口。至今丹陽縣人罵別人是敗家子,一定罵他是周六八。」

福分由德而來,祖上不給子孫積德,無福受用的子孫就會敗家。惡有惡報,欺負人者,他的下半輩子或來世、或他的後代也會遭到被別人欺負的報應。從以上兩則事例可以看出:一個人為了錢出賣良心,對自己又有甚麼真正的益處呢?

(根據清代汪道鼎《坐花志果果報錄》)

責任編輯:曉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