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海鉤沉】北京軼事和故事(一)(組圖)

憶海鉤沉系列文章之九

作者:園丁 發表:2017-03-05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憶海鉤沉】北京軼事和故事(一)
老北京的的牌坊,雄偉而壯觀。(網路圖片)

北京是我生活過半個多世紀的地方。但是在美國,當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問我對老北京的印象時,我卻一時不能用簡單的語言來概括回答。這引起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這些歷史見證人,應當客觀地,比較全面的向年輕人介紹北京。因為北京的歷史太悠久,她經歷的事情實在太多,在我的記憶裡這個「沉積層」太厚了,內容太豐富,要想全面做個介紹,確實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清的。於是我把我思考過的有關問題的思路整理出來,再加上引經據典的佐證,就是這組文章。再說明一點,我文章標題中的「軼事」是指史書不記載的事,失傳的事;「故事」是說過去的事,不是寫小說,有些大的歷史事件是有史書和文獻可以作為證據的。

一、北京地名的歷史演變

說北京的軼事和故事。得從她名稱的歷史變化說起。早在遠古時期,在今天北京這個地面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存在這兒。大家知道,這裡是中國猿人「北京人」的故鄉。七十五萬年以前,「北京人」就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他們是舊石器早期的人類。大約在一萬八千年以前,「山頂洞人」就居住在北京周圍的山區裡,他們是舊石器晚期的人類。

中國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以後,這裡才有地名。據《禮記》記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司馬遷作的《史記》也有記載「周武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這裡提到的薊和北燕就是在今日北京這個地理位置上。也就是說,在炎黃時期,這裡的地名叫薊和燕。這在中國歷史上是西周時期。時間是在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

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燕國的都城,名曰薊城。時間是公元前七七0年到公元前二二二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秦滅燕)。

到南北朝時期北京的地名叫幽州薊城。當時鎮守薊城的是魏國的將領劉靖,歷史記載他在此屯田種水稻,開渠引永定河水灌溉良田二千頃。

學過中國歷史的人,可能還記得,後晉高祖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幽十六州,甘做兒皇帝的故事。那是發生在公元936年的事。這十六州中的幽和薊就在今日北京的地理位置。

到了遼代,北京才被契丹升為京城(938年)。當時契丹人在北京以北還有他們的故都,因此把幽燕這京城命名為南京(又稱燕京)。當時的燕京城位於今日北京的西南。

北宋時這裡叫做燕山府(1123∼1125年)。金人佔據初期,這裡也是京城,名字叫燕京。在我寫的《養花雜談》文章中,曾提到的南宋使臣洪皓(hao)的幾首詞。這洪皓就是在1142年被金人扣留在燕京的。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完顏亮,由上京(會寧府)到燕京,把這裡正式定為國都,名字叫中都。

元朝建立以前,金中都在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兵攻陷。然後改中都名為燕京。1260年忽必烈稱帝以後,又在這裡大興土木,建造宮殿,1264年又改燕京名為中都,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為元,1272年改中都名為大都,是為元朝國都。

以後這名稱的變化,可能也不是家喻戶曉。在此不妨也詳細說說。

北京作為明,清兩代的國都,到1949年中共建立政權,又作為首都,中間地名又有幾次變化。在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時,先定都南京,1421年才遷都北京。在這之前,明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把元大都改為北平府。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後以才改名北京。也叫京師。明末李自成起義,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攻佔了北京城。1644年清朝在這裡建都還叫北京。1912年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先是定都南京,因為袁世凱當年發動「兵變」強令遷都北京。1928年國民政府曾經設立北平為特別市。1937年汪精衛成立日偽政府,將北平改為北京。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北平恢復舊稱叫北京。後來中共在此建都,名字也叫北京。

二、北京歷代宮廷,城池建設及破壞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的北部,它的西邊和北邊有天然屏障,西邊是太行山脈,北面是燕山山脈。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個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氣候溫暖,適合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

前面講過,遼是第一個在這裡建都的朝代,定名南京。遼的南京(燕京)位於今日北京的西南,據歷史記載,燕京幅員二十五里,周長有二十七里,城高兩丈,寬一丈五,敵樓戰樓完備,城有八門,二十六坊。城內有廟會,寺觀,手工業,商業發達。在南京城的東北風景秀麗之地,疏凌水系,仿傳說中的蓬萊仙境建造了瑤嶼行宮。這就是今日北京城內北海公園最早的工程。

燕京城池,一直到北宋變為燕山府時還是完善的。但是後來被金佔領,在金人退兵時,該城就被掠奪一空了。史書記載這時已經「城市丘墟,狐狸穴處,民不聊生」。在金人決定在燕山府建都後,金人又攻破了北宋都城汴梁。俘獲徽,欽二帝,把戰利品(宋帝、皇太后、官吏、侍從、技藝工匠、宮廷財物、寶藏、庫存等等)連人帶物一起押運到燕京。

金朝的中都是仿照宋朝都汴梁城,在燕京舊址建立起來的。這個中都是什麼樣哪?據歷史書籍記載,城凡三重,外城東、南三面向外擴展三里,北城牆未移動,周長為三十七里,城牆每邊三門,東曰施仁門、宣驪門、陽春門;南曰景鳳門、豐宜門、端禮門;西曰麗澤門、顥(huo)華門、彰義門;北曰會城門、通玄門、崇智門。城內分設來寧館、會同館,接待宋朝和西夏的使臣,都城正中為皇城,宮殿建築九重,三十六殿。皇宮居於正中,內城之南,東邊建太廟,西邊建尚書省。城內之西有:同樂園、瑤池、蓮瀛、柳莊杏村等遊樂場所。城外還建有四個子城,史書稱子城是「戊樓之所」,用現在人的白話說就是駐紮軍隊的營壘和箭樓。

中都是海陵王在世時建的,他死後,完顏雍繼位是謂金世宗,他在位時是金的全盛時期,中都皇宮是世宗以後的皇帝享用的。1179年(金大定十九年),在中都城的東北遼建瑤嶼行宮的基礎上,金又興建大寧宮(萬壽宮)。此宮環湖而建,這個宮苑的建築有:橫萃殿、寧德宮、瑤光臺、瓊華島、瑤光樓。在瑤嶼疊石造山,修建廣寒殿,湖命名為西華潭,瑤嶼改稱瓊華島,這就是今日北海公園的基礎。到後來因經常受到蒙古帝國軍隊的侵掠,在1214年金宣宗遷都汴京(汴京在今日開封地址的下面,被黃河氾濫湮沒了)。1215年蒙古軍攻破中都,宮廷被燒燬。

忽必烈稱帝后,在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開始修燕京舊城和瓊華島。在瓊華島廢墟的基礎上建造了廣寒殿。1267年決定放棄金舊城,另建新城。按新城規劃,城市位於金舊城的東北部,以瓊華島大寧宮為中心。1264年元定都在此,將燕京改名為中都。1274年宮闕建成。據元史記載:宮城(大內),左為星拱門,右為雲從門。東牆有東華門,西牆有西華門,北牆有厚載門。宮牆四隅有角樓。宮城內南以大名殿為主,北以延春閣為主,合為前殿後廷。宮牆北面有御苑,西鄰太液池(今稱北海),太液池西峰有隆福宮,興聖宮。瓊華島命名稱萬壽山(萬歲山),位於太液池(遼稱西華潭)中,萬歲山以南為園坻小島,島上建儀天殿(即今日北海團城)。環繞宮城及隆福,興聖二宮,修建皇城。皇城城牆稱謂蕭薔(紅門闌馬牆),大內周圍約二十里。皇城之外再修大城。1276年大都城初步建成。1285年大都城建竣工。這時的大都城呈長方形,外廓周長五十七里多。

南城牆在今日北京城東,西長安街南側。北城牆在今日的德勝門與安定門以北五里。東城牆在今日東直門一線。西城牆在今西直門一線。北面城牆有城門兩座,東曰安貞,西曰健德。其餘三面各有三門。東面三門自北向南曰光照,崇仁(位於今日東直門位置),齊化(位於今日朝陽門位置)。西面城牆三門自北而南曰肅清,和義(位於今日西直門位置),平則(位於今日阜成門位置)。南面城牆有三門,中曰麗正,東曰文明,西曰順承。全城南北幹道和東西幹道各九條。皇城蕭薔外為居民區,劃分為五十坊。城內貿易市場有:積水潭斜街市,西羊角市,舊豎立樞密院角市。城中有中心之臺。臺後有鼓樓、鐘樓。齊化門內有太廟,平則門內有社稷壇。大城四隅有角樓。城牆外側相隔同等距離建有墩臺,城牆外有護城河環繞。

元大都城建成後,金中都的舊城牆在1288年就被拆毀,用於填埋溝壕。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命中書右丞徐達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徐達的軍隊在洪武元年攻大都,明軍在齊化門填壕登城,元順帝棄城倉皇出逃,大都在被明軍奪取以後,改元大都為北平府。元大都皇宮在明軍佔領北京後已經被朱元璋下令拆毀。在這以後,明朝便開始改建大都城,新建城垣。將元大都安貞門改為安定門,建德門改為德勝門,崇仁門改名東直門,和義門改名西直門。1371年北平地震後,改建北城時,廢棄了元大都北城牆,將新建城牆向南收進五里。並廢光熙,肅清二城門。這被廢棄的元大都北城牆就是今日德勝門外的土城。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封為燕王,1379年燕王府在北平府建成,這是明朝在北京建的第一個王府。明史記載,燕王城四門,東曰體仁,西曰遵義,南曰端禮,北曰廣智,門樓廊廡二百七十二間;中曰承運殿十一間,後為園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間,殿及兩廡共一百三十八間,殿後三宮。整個殿共八百一十一間。1380年燕王朱棣坐鎮北平。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現在已經找不到遺蹟了。當朱棣當了皇帝,在永樂四年(1406年),他便派大臣調集工匠,到南方各省採木備料,仿照京都(南京)皇宮著手建立新皇宮。同時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北京。明朝的紫禁城並不是在元皇宮的原址,而是向南移了。其規模與元皇宮相當。紫禁城建設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建有殿宇1630座。這年宣布定都北京,並命自永樂十年開始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

明朝自1421年遷都北平改名為北京。在太液池東建宮紫禁城並向南面拓寬水系,形成中南海與北海,均納入皇城範圍。1436年明英宗時開始修京師九門,開挖南海,建瓮城、箭樓、角樓、牌坊,並將原來的土建城牆用磚包砌,將護城河的木橋改為石橋。三年以後,九門城樓竣工。遂改麗正門為正陽門,文明門為崇文門,順承門為宣武門,齊化門為朝陽門,平則門為阜成門。各城門外立牌樓,城四角立角樓護城河砌以磚石。

明世宗時,在1553年修筑北京外城當年完工。外城由正南一面城基東西包角,東折轉北接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共計二十八里。命正陽外門為永定門,崇文外門為左安門,宣武外門為右安門,大通橋門為廣渠門,彰儀門為廣寧門(廣安門)。外城東西和西北兩隅各有一門,稱東便門和西便門。內外兩城共有垛口兩萬零七百七十二個,垛下炮眼一萬二千六百零二眼。

朝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皇宮的建設,工程浩大,傳說是由蒯祥主持施工。有人查閱歷史資料證實,工程總設計師是蔡信,施工總指揮是吳中,材料加工總設計師是陸祥,他是一個技藝精湛的祖傳石匠。木工項目總設計師是蒯祥。我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客觀,因為蒯祥的父親曾是南京紫禁城的總設計師。至今北京長安街南面有個叫臺基廠的地方,那裡是北京市市政府和團中央所在地,清朝時是幾個王府,明朝時就是個建築工地的備料加工地方,臺基廠,就是加工皇宮宮殿基礎石料的工場。

元大都城是長方形,明朝北京建成後,外形是凸字形。這凸字的上半部分就是內城,內城中有中城(皇城),中城內包容了北海,中南海以及紫禁城。中城的北門叫北安門,南門叫承天門。承天門南正對內城的正陽門。外城就是凸字形的下半部分,也就是說,外城在內城南面。明朝北京城建成後,城市的平面圖是軸對稱的,對稱中心軸就是從北面的北安門向南畫一條線,向南延伸至承天門、正陽門、永定門。需要說明的是,北安門就是明朝皇城的北門,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十八年(1651年)改稱地安門。到民國時地安門兩側的城牆被拆除,到中共統治北京後,在1954年這座皇城後門以及它附屬的雁翅樓(皇城後衛哨所)就被全部拆除。因為地安門和天安門是北京的地理標誌,近年來民眾和學者怨聲載道,要求恢復重建,當局已經在2013年重建此門和雁翅樓。明朝的承天門就是皇城的正門,清朝順治八年改稱天安門。

現在,我們把明朝北京的城門樓數小結一下,內城城門共有九座,北面城牆有德勝門、安定門;東面城牆有東直門、朝陽門;南面城牆有正陽門,其東面是崇文門,其西是宣武門。西面城牆有阜成門、西直門。外城城牆共有七座城門,即東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寧門、西便門。皇城有八座門,即:大明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承天門、端門、東安門、西安門、厚載門。紫禁城四座城門,即:午門、玄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1644年明末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時,北京的城池基本沒有被破壞,但是不久李自成征討吳三桂失利,吳三桂引清軍追來,李自成起義軍焚燒了皇宮,帶上金銀財物倉促退出了北京。清多爾袞率軍入京後。決定在此建都,立即著手重建乾清宮。當年清順治皇帝由瀋陽來到北京,頒詔天下,定都北京。

清廷規定北京的駐軍和旗人居民分城居住,八旗居住內城,正黃旗在德勝門內;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白旗住東直門內;鑲白旗住朝陽門內;正黃旗住在西直門內;鑲紅旗住阜成門內;正藍旗住崇文門內;鑲藍旗住西直門內。漢民等居住外城。

【憶海鉤沉】北京軼事和故事(一)
老北京的古城門,早已被中共拆除。(網路圖片)

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承天門竣工,改名天安門;改年將皇城北門北安門改名為地安門。這年還在明朝時坍塌的瓊華島廣寒殿遺址,建白塔。白塔頂是當時北京城內最高點。順治十二年將紫禁城後山(煤山)賜名為景山,賜西華門外臺為瀛臺。順治十三年,乾清宮、乾清門、坤寧宮、坤寧門、交泰殿、景仁宮、永壽宮、承干宮、翊(yi)坤宮、鐘粹宮、儲秀宮等竣工。

天安門外面的七座漢白玉石橋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建的。1695年重修太和殿。1697年擴建坤寧宮,修了東西暖閣,重建了承干宮、永壽宮。隨後又建了文淵閣、紫光閣前廊。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開始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康熙在位期間還整修了什剎海,1708年在承德完成了行宮避暑山莊的建設,康熙帝親自為山莊內三十六景題詩。在北京西北郊開始興建圓明園。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就是在康熙五十四年來到北京的,他得到康熙重用,擔任宮廷畫家和建築師,他參與了圓明園的設計和修建。

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建清漪園(今頤和園),將瓮山改稱萬壽山,瓮山泊命名為昆明湖。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景山頂修建五個亭,就是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1756年在北海東岸建畫舫齋、濠濮間,在瀛臺及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堆砌山石。

圓明三園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竣工的,這三園就是圓明園、長春園、萬壽園。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建成。1799年乾隆皇帝死於養心殿,嘉慶皇帝親政。在嘉慶年間,乾清宮、交泰殿曾失火燒燬,又新建。嘉慶帝還重修了清漪園內的惠山園,改名為諧趣園。

清漪園在道光年間因國力衰竭而漸荒蕪。後來在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咸豐皇帝率后妃宮眷及王公大臣從圓明園逃往熱河。清漪園被英法聯軍搶掠並燒燬。圓明園內的文物,珍寶也被搶掠一空,圓明園附近的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也遭掠奪。這些皇家園林均被聯軍放火燒燬。這是世界文明史上極為罕見的暴行。

同治年間曾力圖重修圓明園,開工後因國力不支,又停工。光緒十四年(1888年),帝下詔重修清漪園,並改名為頤和園。兩年後御史吳兆泰奏請停修頤和園工程,這本來是利國利民之舉,卻遭到了懲處。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慈禧太后操縱下,光緒皇帝決定頤和園用款由海軍專款項下挪墊。並且還借用了外交出使費用來修頤和園。頤和園完工後,成為慈禧和光緒帝的遊樂場所。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慈禧和光緒向西逃亡到西安。當年,八國聯軍在北京城燒殺搶掠三日,李鴻章與聯軍議和,聯軍才退出北京。到1900年9月《辛醜條約》簽訂後,聯軍才全部撤出北京。

1900年以前,北京的城牆及城樓都是完整的。可是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駐紮在天壇,聯軍為運輸方便修鐵路。英軍扒開了永定門東側外城城牆和天壇壇牆,將京奉鐵路的終點站修到天壇。1901年又延至正陽門東,就是前門火車站。英軍還將東便門南的外城東城牆扒開,修建了東便門至通州的鐵路。從此開了人為的破壞北京古城牆的先例。

在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時期,1924年日偽滿政府在城牆上開闢了和平門;1937年開闢了建國門(啟明門)、復興門。這些門其實就是為交通方便在城牆上扒開的豁口,沒有城門樓建築。皇城城牆除了南面和西南保留了一段外,其餘均被拆除。至今在北京還有東皇城根,西皇城根這兩個街名,就是在當年東、西皇城城牆的跟前。

到中共掌權後,在五十年代外城城牆被徹底拆除。內城城牆自1953年開始被拆,到「文化大革命」後期,以修地鐵為由,內城城牆被徹底拆除。

【憶海鉤沉】北京軼事和故事(一)
北京故宮紫禁城。(網路圖片)

我記得在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城內有四牌樓,即: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單牌樓、西單牌樓。為什麼叫四牌樓?就是在交叉的十字路口,每面路口都有一座可以通行的牌樓。紫禁城北門景山前街的中央軍委駐地大高玄殿有三座琉璃牌樓。北海公園南門外的團城旁邊,有漢白玉北海大橋,橋的東面,西面各有一座非常壯觀的牌樓,東面叫金鰲,西面叫玉蝀,那時我上中學騎自行車天天路過這些地方,記憶尤深,現在「三座門」和金鰲玉蝀牌樓已全無蹤影。記得五十年代北京城牆上被開的豁口有:大雅寶胡同豁口、北門倉(今東四十條)豁口、鼓樓大街北豁口、新街口豁口、官園西豁口、松鶴庵胡同豁口等。記得西四牌樓、東四牌樓是在1954年冬天被拆掉的。當年被拆的還有長安街牌樓、東交民巷牌樓、歷代帝王廟的景德坊。1953年外城的左安門、右安門被拆。廣渠門是1955年被拆的,永定門是1957年被拆的,朝陽門是1958年被拆的。自1965年到1969年內城的城門和城牆被陸續拆掉,城門樓也被拆,如阜成門、宣武門和東直門是1965年被拆的;崇文門是1966年被拆的;安定門和西直門和北京西南角箭樓是在1969年被拆的。內城護城河的東、西、南三面均被加上蓋,改為暗溝了。老北京有好多地名,是根據歷史功能或地理特點起的,比如積水潭、菜市口、國子監等。但是當年北京婦產醫院地址在騎河樓。現在的北京人就會納悶,這裡哪有河?其實早就時過境遷了。

牌坊,牌樓是元、明、清時期,北京城內的地標。坊是城內劃分地域的單位,據史料記載,元大都皇城外居民區劃分為五十坊。明朝北京分四個城區二十六坊,清朝五個城區二十六坊。也有的資料說北京皇城有六坊,即東安門外三坊:保大坊、仁壽坊、明照坊。西安門外三坊:積慶坊、安福坊、小時坊。內城有二十坊。外城有八坊。坊以下是街道名,老北京每坊都有坊門,或稱牌樓。牌樓建築非常精美,例如東四、西四、東單、西單,東單的牌樓均為四柱三門七樓,四根支柱下面有一米多高的漢白玉大柱石,各柱頂部有前後傾斜的支撐戧(qiang)柱一根。原來正陽門牌樓是五間六柱三樓的大牌樓,可惜在1955年就被拆了。在神路街東嶽廟門前,有座三間四柱七樓的牌樓。牌樓按建築材料分,有琉璃瓦的,有石質的,有木質的等。

牌坊和牌樓是有區別的,牌坊沒有帶斗拱和屋頂的「樓」;牌樓則有「樓」。北京在1949年時有各種牌坊,牌樓120座,到如今所多半毀於中共統治時期。牌樓按功能分有街道,橋牌樓,有廟宇寺觀牌樓,有陵園祠堂牌樓有歷史紀念牌樓,有學堂書院牌樓等。街坊牌樓是數量較多的一類。現在如果有人要想看牌樓、牌坊,只能到旅遊景點去看,如頤和園東宮門外有座三間七樓的大牌樓。景山壽皇殿前的牌樓是三間七樓。國子監牌樓是一間二柱三樓式的琉璃牌樓。十三陵有石牌坊。

在清以前,北京天安門是皇權的象徵,因此北京的民居建築物高度不允許超過天安門。這就是為什麼北京古代民間建築,也就是毛澤東說的北京舊房子,沒有高樓大廈的原因。

中共拆北京城牆,扒城門樓,毀壞中華文明歷史古蹟,第一歷史罪人當屬毛澤東。因為五十年代第一部《中國建築史》的作者,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創始人梁思成,曾經擔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他和建築家陳佔祥在1950年提交了一份《關於中華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被否定後,他就為保護北京歷史古城四處奔跑遊說。他在一篇《關於北京城牆的存廢》文章中描繪了他對北京城牆的改造意見:「城牆上的平均寬度約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種丁香,薔薇一類的灌木,或鋪些草地,種植草花,再放些園椅。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納涼游息。秋高氣爽時節,登高遠望,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於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還有城樓,角樓等可以闢為文化館或小型圖書館、博物館、茶點鋪;護城河可以引永定河水,夏天泛舟,冬天溜冰,這樣的環城立體公園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這是多好的建議!但是,北京當權者不敢採納。而且在反右中將陳佔祥打成右派,梁思成被批判為保守派。為什麼?據原北京市規劃局負責人周永源回憶,他說「毛澤東指示要拆城牆,彭真很為難,儘管彭真和北京市委在城牆問題上受了責難,但城牆無論是保留或拆除,但城門樓要留下,將來可以看出北京城的輪廓」。上面對北京市當權者的責難,就是來自毛澤東。梁思成傷心的流著眼淚說「在北京市改建過程中,對於文物建築的那樣粗暴無情,使我無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樓彷彿挖去我一塊肉,剝去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梁思成的夫人,清華大學教授林徽因找市長辯論說:「你們拆的是有800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總有一天你們要後悔的,等你們後悔的時候,你們就蓋假古董」。

我們再看看毛澤東當年是怎麼說的:

1958年1月,毛澤東在南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講:「北京,開封的房子我看了就不舒服」還講「南京,濟南長沙的城牆拆了很好,北京,開封的舊房子最好全部變成新房子」。1958年3月,毛在成都會議上說:「拆除城牆,北京應當向天津和上海看齊」。毛還批評要求保留北京古蹟的人,他說:「古董不可以不好,也不可以太好,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於是北京市在1958年9月下發了《關於拆除城牆的決定》。

雖然上面發了文件,但是這種不尊重歷史,不尊重科學的瞎指揮,下面執行起來就不會符合當權者的一廂情願。這是因為拆城的工作量,他們沒有進行計算,也沒有進行可行性論證。拆城的工作量相當大。有人估算,光城牆磚就有40萬立方米,土方約460萬立方米,儘管上面用行政命令,動用了軍隊,中央部門機關人力物力,到1965年北京地鐵開工時,城牆還沒有拆完。

談到北京的城樓,在城內有兩座樓不可忽視。它們就是鼓樓和鐘樓。這都是明朝修建的屬於負責報時辰的衙門管的。到清朝仍然發揮作用。老北京人有句話,叫「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說的就是北京鼓樓,鐘樓撞鼓敲鐘的聲音。早晨擊鼓撞鐘叫「亮更」,中午擊鼓撞鐘叫「午更」,晚上擊鼓撞鐘叫「定更」。

北京明清皇宮是在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後,收歸國有,經過籌備,在1920年10月10日紫禁城建成故宮博物院對外開放。後來中共政權在北京建都後,仍為故宮博物院。在「文革」期間,曾經閉館五年,才使紫禁城建築和大量文物免遭破壞。明永樂年間建的社稷壇,民國時改為公園,1914年開放時稱為中央公園,後因孫中山的靈樞曾在此停放,在1928年改稱中山公園。明清兩代的皇家祖廟是太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民國時期也改為公園,1924年名為和平園,中共掌權後在1950年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時的皇家宮苑在中共進駐北京後,中南海改成了中央政府所在地,毛澤東就住在中南海豐澤園。北海及其周邊建築包括團城、瓊華島、永安橋、永安寺白塔等改成北海公園對外開放。始建於乾隆年間的清漪園,在光緒年間重修以後改稱頤和園。在民國初期曾為溥儀私家園林,1914年曾對外開放過。後來收為國有,1924年改為公園,1949年曾被中共中央黨校圈佔。退還後於1953年又對外開放。

忽必烈當年建大都是以青山為中心的。青山是金朝在建太寧宮時開挖華潭(今日的北海),用挖出的泥土堆積成的一個人造土丘,它是在金皇家園囿北苑內的。明代開挖紫禁城筒子河,又將挖出的泥土堆積在這兒,取名萬壽山,當時還在這裡堆積過煤,故俗稱煤山。到清朝順治十二年,就改稱現在的名,叫景山。景山處於元、明、清三朝都城的中軸線上,是皇家御園,園內的建築設施是供宮廷服務的,比如舉辦祭祀、演戲、辦官學等。現在的景山前街就是從紫禁城通往景山的御道。民國時期1928年改為公園。中共進京後,景山在1955年以前被軍隊佔用。1955年改為北京市少年宮。

天壇是明清兩朝祭天,祈谷祈雨的場所,裡面的園丘,皇穹宇,祈年殿等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918年闢為公園對外開放。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和太歲諸神,舉辦親耕的地方。主要建築有先農神壇、宰牲亭、觀耕臺等。1916年闢為公園,1936年改為體育場,1949年至1997年被學校和研究單位佔。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每年夏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內有方澤壇等建築,1925年闢為公園。

傅作義是中華民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曾經代表民國政府接收日本投降書,也是曾對北京市歷史文物古蹟保護作出貢獻的國民黨將領,在國共戰爭中共兵臨城下的決戰時刻,他屈從中共不戰而降,儘管大節有虧,但是在客觀上確實暫時保護了瀕臨毀滅的古城。

北京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建築和歷史文化遺產的瑰寶,她集中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建築和文化藝術的精華,體現了當時中國建築藝術和技術的最高水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啟超之子梁思成,當年對北京城市規劃意見是有預見性的。他曾寫文章說:「北京是五代之都,是個古代文化建築集中的城市,不宜發展工業。最好像美國首都華盛頓那樣,是個文化中心,風景優美,高度綠化。而北京的大批名勝古蹟可以發展成為一個旅遊城市」。他還提出要把北京整個當作一個大的博物館來保存。時間和實踐證明了他是對的。不管現在北京當局承認與否,他們確實應了林徽因說的「等你們後悔的時候,你們就蓋假古董」的預言。記得在五十年代初期,金中都遺址還有殘跡,但是到今日,那裡除了人為修建的幾個現代雕塑和遺址標牌外,什麼殘跡都沒了。又比如,永定門城樓,是在1957年被中共拆除的,2004年又建了一個「假古董」,擺在那裡讓遊人參觀。毛澤東死後,中共效仿蘇聯將列寧墓建在克林姆林宮旁的做法,在1976年建紀念堂,將毛陳屍天安門廣場,這個陳屍地點就是原中華門(明稱大明門,清稱大清門)的遺址,中華門是在1959年被中共拆毀的。中共魔頭江澤民上臺後,又在北京建鳥巢體育館,大褲衩央視大樓,在天安門以西,建了個水中墳墓(巨蛋)似的國家大劇院等等,這些建築真給這個歷史古城大煞風景,給中國建築史抹黑。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