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長:為什麼每年我都帶孩子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發表:2017-05-02 05: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7年5月2日訊】一句「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讓人們記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福斯特。

以下是這位校長在哈佛的一次演講。

她用本人的親自閱歷告知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處所。

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計畫。

這個習慣好像從小就有,一直連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旅行讓我們真正認識這個世界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簡直天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

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含混,讓通信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

所以,孩子們的未來一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瞭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

由教導界、商界首腦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巧委員會」剛公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瞭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準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摸索,相對不僅僅侷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味其餘國家的食品;熟習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記;欣賞形式各異的建造;領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休會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天氣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洋溢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

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大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幹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收彼此的不同,尊敬相互的差別已經成為「瞭解世界」的重點。

我們應該怎麼樣旅行?

懂得世界的辦法有許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瞭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考慮回想。」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週的培訓,其中包含語言、文化、當地情形和攝影技能。

印象很深的是去義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中興有根本的瞭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崙的傳奇。

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略的詢問,能夠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誌削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藉助當地人的輔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謀劃好的任務。

在生疏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

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應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走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

只有讓他們充足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換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才能,增強團隊協作,才能真正進步自己。

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時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裡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裡,當真地欣賞。

猶如我們在盧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於「盧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遊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修建夜晚的亮燈後,踩著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著地鐵後來青年旅社。

帶著激昂和疲乏、收穫與成長,我們完成了旅程,但這並不是一個停止,我們分開了那裡,但卻把對陌生國度的思考也一併帶了回來。

除了留在頭腦裡的回想,我們還有日記、明信片、相片,我們還有各種類型的小組探討,這些都會讓一次旅程的收成變得更長更厚重,直至我們下一段的重新開端。

認識自己,瞭解世界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贊助孩子們在大腦裡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

他們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需求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而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遇。

不僅是孩子們,每次,當我和孩子們面對這樣的陌生衝擊時,我也在成長,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楚的自己。

當孩子們在成長中一次次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那麼,當他們長大後要面對的各種陌生環境都不會讓他感到畏懼,因為他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種模式。

很多人會說,孩子太小了,讓他們在七八歲出國他們能記住什麼?更別說在低幼的孩子了。他們什麼都不懂。

實在,這是我們對孩子們的誤解,通常情況下,我們判定一個人是否取得什麼,我們會通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轉變作為斷定的標準。

但對於一個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不足以讓他們清晰有效地抒發他們的收穫反應他們的成長。

於是大人們很武斷地說,他們年紀太小了,對他們來說沒有用,以後都記不得。其實,也許對於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等到十多歲的時候他不記得了,但對於他在接下來一年的成長絕對意義不凡。

也許我們不必帶他們出國,但是常常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想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觸,自身就是一種成長。

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

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大生活的廣度的出發點,我喜歡那句話:

Life is not adestination,but ajourney

生活不是目標,而是旅程

責任編輯:簡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