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終將迎來人文科學的強勢回歸(圖)

作者:Taro 發表:2017-05-28 04:1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人工智慧 學區房 幼兒園 老師 私立學校
人工智慧終將迎來人文科學的強勢回歸 (圖片來源: pixabay)

【看中國2017年5月28日訊】去年初夏的一次飯局,我看到了一位高知女性作為一個母親的不得已。按照上海市教委的規定,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幼兒園不得教授任何基礎課程。可等孩子到了該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會在開學前1-2個月告訴家長每個學生在入學時語文、英語、數學等分別需要達到的水平。而且要求還不低,比如語文,拼音必須完全掌握;英文,要能夠進行基本的日常對話;數學,要做到可以在較複雜應用場景下進行四則運算。

這樣一來,老師的工作倒是輕鬆不少,上課基本等於複習。可是家長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不希望孩子那麼小就揹負沈重的課業負擔,導致天性和創造力被壓抑;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會不自信或者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擠導致心理問題。最終,絕大部分家長都不會選擇去和現有教育體制對抗,因此校外的各種培訓班輔導班火了。當然,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也火了,火到什麼程度呢?抱著錢去也不一定能上。甚至很多媽媽在孕期就已經開始給孩子排隊報名了。

其實,無論是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上海幼升小事件,還是每次都會牽動大眾神經的天價學區房,歸根結底,最大癥結就在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網際網路教育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和充分利用。通過網際網路,最好的老師可以影響和幫助最多的人。尤其對於鄉村和偏遠地區等最缺教育資源的地方而言,意義非凡。但是網際網路教育只完成了連接的工作,入駐平臺的老師畢竟精力有限,不可能隨時隨地解答學生的所有問題,也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人工智慧的應用將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教育

人工智慧在去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後成了熱詞,但它並不是一個新事物,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經有了。只是那個時候市場還沒有需求,完全是科學家驅動,再加上關鍵技術沒有突破,所以不為世人所熟知。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有了大數據、雲計算和深度學習。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促使人工智慧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李開復採用智能投資演算法獲得了比他的私人理財顧問高八倍的收益;陪護機器人開始成為老人、兒童的新夥伴,陪他們度過了或孤獨或患病的難熬日子;世界第一家機器人酒店也在日本開業,從前臺到後勤的工作崗位全部由機器人擔任。根據美銀美林估計,2020年,全球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1530億美元;艾瑞預測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91億人民幣。

那麼人工智慧與教育相結合能解決什麼實際需求呢?滬江網校創始人阿諾說:「我們創造好老師的速度完全趕不上生孩子的速度。」的確,老師是有限的,好老師更有限。而人工智慧將使孩子們在一開始就擁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因為人工智慧遲早會成為無處不在的基礎設施。隨著硬體、軟體、網路寬頻成本的下降,人工智慧的成本幾乎就是電費了。即使再貧困的人也可以使用人工智慧,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和分配不均就都得到瞭解決,也就沒有什麼學區房之說了。

憑藉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人工智慧在知識和技能傳授方面必將超越人類。首先,人工智慧可以幫老師節省很多時間,老師的工作量會大大減少。比如批改作業、批改試卷、備課這一類重複枯燥的活都可以交給人工智慧來完成。與此同時,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人工智慧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進度和學習意願。學生會的東西不會再出現,不會的東西,機器會一直提醒,直到學會為止。這樣,每個學生看到的內容、做的習題都是量身定制的。另外,通過人工智慧,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瞭解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入。因為人工智慧將會在最短的時間裏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可以直接讀取,而不會因為學生太多顧不過來。

人工智慧會取代老師嗎?

目前,已經有企業在做讓人工智慧參加高考的測試。於是,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人工智慧要是通過了高考,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就是考試的機器?這個問題的邏輯不一定嚴密,但這個問題巧妙地折射出了我國教育的弊病。如果以應試為主的教育方式不改變,人工智慧完全取代老師幾乎是必然。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教育所培養的人也必將被人工智慧淘汰。當老師們從繁重的重複性分析型工作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上。比如培養學生的素質和情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成為有美好人格和創新能力的個體。實際上,這和著名的蒙特梭利教學方式不謀而合。老師充當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在蒙特梭利的教室裡,老師做的就是「準備環境-引導孩子-觀察-改進環境-再引導-退出-再觀察」。極少干預和不斷引導讓孩子能最大限度地擁有獨立性、專注度和創造力。

人工智慧對學習方式的顛覆

有了人工智慧,每位學生就好像有了一個貼身伴讀機器人。既然人工智慧的智商將會是人類智商的100倍,不少職業也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那麼究竟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學習才能不被替代呢?在,IBM沃森1秒可以讀8億位元組,人臉識別軟體可以在短短數秒內識別300萬張人臉中的任意一張面孔,facebook研發的新技術甚至可以直接讀取人的腦電波,這些人類都是無法做到的。而人與機器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有自我意識,有好奇心。好奇心讓人有了探索的慾望,可以將未知變成已知,可以制定規則或破壞規則,但機器無法做到從0到1。工業革命讓機器替代了我們的肌肉,人工智慧讓機器替代了我們的大腦,但是我們的情感和心性,機器卻代替不了。

我們以前受教育,主要是在求快、求多、求聰明。如今在這三個方面,我們根本無法媲美人工智慧。所以,我們只能求少、求缺、挖掘併發揮好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這未嘗不是一種幸運,一則我們能從事自己擅長和喜歡的工作,二則我們將迎來人文科學的強勢回歸,新文藝復興時代會來臨,那樣的一個社會挺值得期待的,不是嗎?伊恩·戈爾丁和克里斯·柯塔納在《發現的時代》證明了,我們應該如何從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的時代汲取勇氣、智慧和靈感,進而塑造屬於我們自己的黃金時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