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革命之路(圖)

作者:劉超祺博士 發表:2017-12-20 10:1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孫中山先生革命之路
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就職照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17年12月20日訊】導言

前文《孫中山先生前傳》講述了孫中山出生至1894年之間的事跡和當年的社會現象,《孫中山先生革命之路》繼續講述孫中山1894年開始推行革命至1911年「黃花崗起義」之間的事跡和當年的社會現象。如果讀者錯過了,請點擊段首《孫中山先生前傳》。

本文會繼續講述孫中山1911年「黃花崗起義」至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之間的事跡和當年的社會現象。

革命之路

1896年9月起,孫中山一直被清廷通緝,迫使他轉往歐洲、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地活動,伺機向當地華僑、中國留學生宣傳革命思想,推翻專權、腐敗的滿清政府;為革命籌募經費;吸納海外華人參與革命起義的壯舉;爭取外國政府、政治團體和財團的支持;和召集海外革命志士商討起義、治國方略等等。

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命令革命志士趙聲、黃興、胡漢民等人在廣州黃花崗起義。黃興等人率領一百多位革命義士進攻總督府,革命軍在奮勇抗戰、視死如歸的精神下仍然因為寡不敵眾而落敗,起義軍和政府軍的軍力始終相當懸殊,大批革命黨人被捕或殉難。之後收殮(粵音「lim6」)到72具烈士的遺體,合葬於「黃花崗」,名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這是第十次起義。由於殉難烈士的壯烈犧牲,殉難者屍首堆積如山,震驚朝野中外,喚起了人民支持革命軍反清的決心。

「辛亥革命」

「黃花崗起義」失敗之後,孫中山把革命活動轉移到長江流域,當時,四川發生保路運動,「共進會」、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等革命軍在「中國同盟會」的號召下聯合起來,在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發動起義,成功攻陷了總督府,掌控了武漢,成立「湖北軍政府」,歷史稱為「武昌起義」。全國的14個省的革命黨隨即響應,殲滅當地的清兵,各省宣布獨立。因為1911年為辛亥年,歷史稱為「辛亥革命」。孫中山當時在倫敦,知悉「武昌起義」成功後,立即草擬《告世界書》,宣布已將滿清政府推翻,打算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建立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

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返到上海,召開「中國同盟會」領導幹事會議,與黃興等革命志士商討組織「臨時政府」。三天後,即12月29日,「中國同盟會」領導幹事趕往南京召開「中國同盟會」委員大會,正式提出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南京為首都,結果孫中山在眾望所歸之下,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晚上10時,孫中山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成立「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即是議政的「國會」。同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通過「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的樣式由上而下順序是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橫條,寓意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讓位給袁世凱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成功逼令剛就任三年的清朝宣統皇帝正式退位。

三日後,即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與袁世凱談判國家領導權未果,為了讓國家早日踏上正規管治的道路,自行提出請辭「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職,讓位給袁世凱。同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同年4月1日,孫中山在「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正式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職,退出政壇,不再參與政治,改為參與建設鐵路等改善民生的工作,顯示出他一心只顧為國為民,不願爭權奪利的偉大情操。

成立「中國國民黨

1912年8月,宋教仁以「中國同盟會」為基礎,聯合各民主政黨組成「中國國民黨」;8月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推選為理事長,孫中山以不再參與政治為由,讓位給宋教仁,以「代理理事長」的身份處理黨務。

1912年9月10日,袁世凱授予孫中山全權統領開辦全國鐵路事宜,孫中山擔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總部設於上海,以方便徵集外資。

「第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3日,袁世凱獨攬大權之後企圖恢復帝制。孫中山發動南方各省起兵討伐袁世凱,因兵力薄弱,在兩個月內被擊破,歷史稱為「第二次革命」。同年10月15日,孫中山及「第二次革命」的志士被袁世凱政府通緝而逃往東京。

1914年7月,孫中山改組「中國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以討伐袁世凱,「中華革命黨」以「掃除專制政治」和「實行民主、民權、民生」為綱領,孫中山被推選為總理。孫中山隨即派遣蔣介石往赴中國東北策動討伐袁世凱的軍事行動,「中華革命黨」又在各地組織起義活動,但是,由於兵力和武器的不足而屢遭挫敗。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前「雲南都督」蔡鍔返回雲南,與當年現任「雲南都督」的唐繼堯宣布雲南獨立,組成「護國軍」,討伐袁世凱。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在形勢比人弱的情況下和在眾多的敵對軍閥的威脅下被迫取消帝制。同年5月1日,孫中山返回「上海公共租界」,號召各省軍閥推翻袁世凱。同年6月6日,袁世凱逝世。

「張勛復辟」

1917年7月1日,徐州軍閥張勛率領部下5,000人北上,在北京重新擁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位。皖系軍閥段祺瑞號召舊有部隊,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張勛軍隊敗走,溥儀再度宣布退位,溥儀復位只歷時12天,歷史稱為「張勛復辟(粵音「逼」)」。段祺瑞已掌控北京政權,以「再造共和」的名義,推舉馮國璋出任總統,段祺瑞本人為「國務總理」。

「第三次革命」「第一次護法運動」

1917年7月6日,孫中山以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為名,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重建軍政府。同年9月10日,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空軍大元帥」,由蔣介石撰寫並展開北伐作戰計畫,歷史稱為「第一次護法運動」,又名「第三次革命」。

1918年5月,「第一次護法運動」、即「第三次革命」未能成功,各省軍閥之間權鬥嚴重,孫中山於是離開當時的權力鬥爭,返回上海故居。

1919年10月,孫中山重新將「中華革命黨」改組回「中國國民黨」。

1920年,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率領粵軍打敗盤踞在廣東之桂系軍閥,重建廣東根據地。

「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0年11月28日,孫中山從上海返回廣州。1921年初,孫中山在廣州重新召開「中國國民黨」的「國會」會議,因會議法定人數不足,因此稱該次會議為「國會非常會議」,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統領北伐行動,歷史稱為「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2年12月,「第二次護法運動」在擁有軍隊實權的陳炯明倒戈下宣告失敗。

後記

1475年,一本名為White Book of Sarnen的書記載著一位民族英雄威廉‧泰爾(William Tell)的事跡。威廉‧泰爾是瑞士14世紀居住在烏裡州的一個農民,也是一位神射手。他帶領人民發動起義,將專權的暴君Albrecht Gessler(葛斯勒)用弓箭射殺死,成功脫離殘暴、腐敗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Empire of Austria)的統治,成為一個崇尚自由、民主的獨立「瑞士聯邦共和國」(Old Swiss Confederacy)(the Republic of the Swiss)。故事一則,僅供讀者參考。

生命智慧

今集《音樂緣起》的生命智慧就是:「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1925年3月12日逝世,楊度在哀悼孫中山先生的輓聯上寫有這幾句:「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英雄做事並沒有什麼特質,只要有堅忍的心,就能夠成就世界大事,亦能夠成就我自己。

(待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