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都快沒了,還過什麼節呢?(圖)

作者:Original 西島 發表:2018-11-11 08: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記者
如今的主編,自我審查是一等一的好手(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1月11日訊】我親眼目睹過2008年的新聞盛況。

2008年乃多事之秋。金融海嘯、汶川地震、奧運聖火海外傳遞屢屢受阻,萬眾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開幕……一件接著一件。接踵而至的大事之間,噴薄而出的,是無數的記者與新聞。

2008年是新聞大年。

體制內,趙普落淚播報汶川地震,一舉成名;柴靜頂著餘震跑去綿陽採訪,大災面前的勇氣與冷靜,隱隱讓她成為新一代知識份子的代表;張泉靈登上珠穆朗瑪峰,現場記錄奧運聖火傳遞,儼然已是央視一姐派頭;芮成鋼離開英語頻道,加盟經濟頻道大展拳腳,即將開啟他「為亞洲青年代言」的宏圖大志……

十年過去了。如今。四人已全不在央視。

趙普去了安徽臺,在一堆不知名的娛樂綜藝節目中混臉熟;柴靜拍了譭譽參半的《穹頂之下》,隨後又開始安安靜靜地相夫教女生活;張泉靈轉身做起了投資人,賺沒賺錢不知道,要不是上《奇葩說》露了兩回臉,大家真快要忘了這個人。

芮成鋼踉蹌入獄,自不必說。

百花齊放才是春。體制外的熱鬧,也讓人看得目不暇接。

2007年,因積極參與廈門市民抵制PX項目進駐,連岳一戰成名。2007年底,連岳獲得德國之聲主辦的國際博客大賽2007最佳中文博客獎。

那時公知還不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德國之聲也不是反華媒體的代名詞。

汶川地震發生後,來不及悲天憫人,連岳第一時間把炮火集中到了政府身上。但連岳找錯了軟肋,把「地震能否實現預報」作為主要火力點,被學術界批得灰頭土臉,最後不得不公開道歉。

從此以後,連岳鮮有尖銳言論現世。安安穩穩地歲月靜好,講婚姻,講工作,講賺錢,講拚搏奮鬥,篇篇公眾號文章閱讀10w+,流量和帶貨人氣都堪稱頂級。

很少人知道連岳曾是一個公知。就像很少人知道錘子手機不是羅永浩第一次創業失敗一樣。

2008年,羅永浩創辦的牛博網,日訪問量首次突破了一百萬。考慮到彼時網際網路的用戶數量,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曾給牛博網寫過稿子的人,有方舟子,有和菜頭,有連岳,有韓寒,甚至連體制內的柴靜,都來摻和過一腳。

彼時的體制內和體制外,其實拎得也沒那麼清楚。臺前播新聞的是媒體人,背後寫博客的也是媒體人,天下媒體一家人,不用爭個你死我活。

如今想來,央視數得上號的女記者,跑去給一個被監管部門下過多次警告的博客寫文章,這幾乎要算是個政治錯誤了。

2

如今看來,2008年那一代百花齊放的新聞媒體人,大多選了兩條出路。

一條是投身娛樂的大潮。趙普去主持綜藝,韓寒深耕賀歲電影市場,連岳寫著深受小鎮青年和中年婦女喜愛的雞湯,不管評論如何,賺到過去難以想像的報酬這事,倒是真的。

畢竟在2008年,流量還是沒法變現的。哪怕韓寒博客文章篇篇百萬閱讀量,也不能幫他換來一分錢的票房。

一條是投身創業的大潮。張泉靈選擇去做投資人,跟自己專業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打起了交道;牛博網關停,英語學校歇業以後,羅永浩扎身智能手機的紅海,結結實實嗆了幾大口水;芮成鋼不聲不響創業最早,本以為早已名利雙收,可惜反腐的利劍砍下來,最終只落了個人財兩空。

創業路沒那麼好走。資本是冷酷的,媒體人的熟臉和名氣,沒那麼容易打動它們的鐵石心腸。

胡瑋煒是少數成功的典範。若踏踏實實做科技記者,她的資歷也不算淺,熬到今天,月薪破萬也不是不能想一想的。

但2018年,摩拜賣出了十億。

也難怪媒體人心思活絡。每天跑在商人名流的最前線,接觸的都是天降財富的神話。有幾個人能泰然自若看著別人發財,自己卻全然不為所動呢?

3

1998年,2008年再往前推十年,《南方週末》《成都商報》的一線記者們,就能拿到萬元月薪。

1998年北京房價不過三千一平。

新千年左右,可能是傳統紙媒和記者們最為輝煌的年代。一篇孫志剛深度報導,就能推動國家廢除延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南方週末》一則新年賀詞,就能吸引廣大熱血青年紛紛南下投身南方系陣營。

當記者,做新聞,兼顧了月亮和六便士,是彼時的熱門職業之一。於是2000年的11月8日,當代中國第一個記者節應運而生。

新千年前後的記者們處於人生的高光時刻。他們多半想不到,短短十幾年後,月薪萬元不過掙紮著邁過溫飽線,而北京房價一路攀到了六萬。

他們多半想不到,短短十幾年後,《南方週末》《成都商報》被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殺得片甲不留。打開騰訊新聞和今日頭條,清一色的領導活動和明星八卦,連上副刊的水準都夠不著。

他們多半想不到,短短十幾年後,深度報導完全失去了市場。超過兩千字,讀者們便嚷嚷太長不看了。大家激辯的話題,不再是收容制度是否合理,PX項目是否有害,轉而為男人是不是該給女朋友買口紅,結婚是不是該先給彩禮這樣的話題爭得面紅耳赤。

當然了,深度報導難產,也不能只怪讀者們的。

畢竟,很少有人能像江藝平,這位《南方週末》曾經的主編一樣,頂住來自上級的巨大壓力,讓手下的記者們爆發出了極大的才華與力量。《讓混混幹部也下崗》《昆明在呼喊:鏟除惡霸》《誰是地下「組織部長」的後臺》,這些光是標題看著都夠「觸目驚心」的文章,全是江藝平任時《南方週末》的產品。

如今的主編,文字水平或許不行,自我審查和自我閹割卻是一等一的好手。

他們多半想不到,短短十幾年後,那些資歷深厚,曾高山仰止的資深記者、編輯、媒體人們,紛紛轉行去做了商人、創投或自媒體。在一次次的成功或失敗中原形畢露。

他們多半想不到,短短十幾年後,記者脫掉了光鮮華麗的外套,成了低收入、高強度的文字搬運工。雖人不在新聞業,身邊卻不乏從業的朋友們。嚴肅點兒的,開大會,跑領導活動,照搬上頭髮來的通稿例文;通俗點兒,蹲明星,上娛樂現場,洗稿點擊率高的同業新聞,日復一日,千篇一律。拿著多年不動的工資,對飛漲的物價發出無力的嘆息。

很少聽過有理想有本領的年輕人,想去做記者了。

4

許知遠在《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裡說了一段話,頗有道理:「一個典型的《南方週末》人是這樣的,出生在農村或者中小城鎮,有一個談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經做過文學青年,通過個人努力而獲得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樣的人,有一點驕傲,有一點清高,有一點排斥庸俗,有一點顯得理想的樣子;這樣的人,無法忘記他的社會責任……這樣的人,是新聞人中的儒家……對於這些人來說,新聞是他們謀生的手段,更是他們參與社會的途徑」。

這不僅是說《南方週末》。當年應運而生的記者節,是為這樣的記者們而設的。這樣的記者不僅僅活在一兩家媒體之中,在某個並不算太久遠的歷史時刻,我們還擁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記者。

如今參與社會談不上,新聞的作用就剩下謀生罷了。當然對下海創業的新聞媒體人們來說,還有他們發家致富的希望。

記者都快沒有了,還過什麼節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薑汁滿頭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